第12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至此,本該成為攝政王的男主角,成了全國通緝的罪犯。

  於此同時,京中開始出現一些對李余不太友好的傳言,暗搓搓質疑李余是占據了安慶公主身體的妖孽,不然怎麼能拿出這麼多不同尋常的東西。

  但由於李餘聲望太高,類似的流言在京城根本成不了氣候,胡亂說出來反而容易被憤怒的百姓群攻。

  於是流言開始偏轉,說京城突然出現天花,說不定是上天降下的懲罰,至於是對誰的懲罰,那當然是皇帝。

  甚至就連皇帝做皇子時,宮中道士給皇帝寫的命格批言也被人重新提起。

  流言的轉變看似與李余無關,實則是把李余放在了火架子上烤。

  畢竟被抬高的是她,被貶低的是皇帝。

  敏銳的軒王同李文謙先後登門,讓李余近期不要出門也不要見客,送上門的禮物也統統拒了,免得遭人暗算。

  極度渴望被人暗算的李余想著林之宴已解決,聞鷲也要回北境,自己回家的事情也該提上日程了。

  天花一事也給她提了個醒,書中提及過的天災以及京中那些流言蜚語,她或許可以結合起來,好好利用。

  可當她悄悄給自己回家鋪路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總感覺非常非常非常的心虛。

  奇了怪了。李余困惑,天要下雨,她要回家,有什麼好心虛的。

  不就是作死麼,她又不是沒作過,怕什麼?

  李余強壓下心底的忐忑,繼續朝她早就定好的目標進發。

  第六十二章 「去年除夕,你問我是不是……

  李余的公主府內有一處湖泊, 水是從城中河那鑿了水渠特地引進來的。

  類似的水渠不少,畢竟李余這塊住的都是皇室宗親,誰家不弄個池潭湖泊, 誰家辦雅集能沒有流觴曲水,所以各家都有這麼一條水渠, 自城中河引進府內,然後再通過水渠流出府外, 導回河中。

  李余最近沒事幹, 就在自己府里釣魚。

  釣不上來就找幫手, 每次拿起魚竿一坐就是一整天,最後又只留下一條送去廚房煮了, 剩下的盡數放回湖中。

  桂蘭為了增加李余釣上魚的機率,特地從外頭買了活魚回來, 放進湖裡哄李余開心, 李余釣過幾次後嫌魚多沒意思,讓人開了阻魚遊走的水下柵欄, 把魚放出去不少。

  除了釣魚,李余偶爾還會出門踏青, 或去城中各處的寺廟道觀上香。

  因她如今的信仰值足夠高, 一舉一動都很引人注目,導致她去過的地方,總能在第二天引來一大批想要蹭「仙氣」的信眾。

  如此過了小半個月,城中有關皇室的流言逐漸開始往最初的方向扭轉。

  說李余是妖孽,還說天花本就是她帶來的。

  但礙於李余確確實實拿出了克制天花的法子, 遏制了疫病的傳播,這類詆毀李余的流言只在私下裡出現,並沒有人敢冒著引發眾怒的風險, 在明面上議論李余的不是。

  直到月底,李余邀請了各家千金到城外一座溫泉莊子上玩,去到那的第二天晚上就下了一場暴雨,有不少姑娘親眼目睹一道駭人的驚雷劈開夜空,落在了安慶公主居住的那間屋子頂端。

  然而驚雷落下後,房屋安然無恙,連本該有的天火也不見蹤影,仿佛李余就是那話本中修為強大的妖孽,能輕而易舉抵抗天劫一般。

  桂蘭自然不會讓不利於李余的傳言傳揚出去,奈何來的姑娘太多,又都是帶了丫鬟嬤嬤來的,任憑她如何敲打約束亦或警告,還是讓那晚的異象傳了出去。

  之後便如河岸決堤,所有同李余有關的不利言論席捲了整個京城。

  有不少在城中河裡撈魚的百姓說自己曾抓到過腹中藏有布條的魚,布條上面竟用紅色絲線繡著「李女為妖」的字樣。

  還有一度迷信李余,每逢李余出門都要打聽李余行蹤,第二天跑到李余去過的地方蹭仙氣的人說,他們曾在李余踏青的幾個地點附近,發現爬滿了蟲蟻的石頭,那些蟲蟻在石頭上聚集,形成了一個「禍」字。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如果說魚腹中書和禍字都還只是引人生疑,那落在溫泉莊子的天雷就成了引爆輿論的□□。

  以上所有皆是李餘一手策劃,她個人能力有限,也知道皇帝定能查出端倪。

  可那又如何呢。

  皇帝長得再像她爸,也終究不是本人,皇帝就是皇帝,比起兒女,他還有更加重要的東西需要守護。

  不然軒王和李文謙也不會因那些不利於她的流言而如此緊張。

  而且這還不是李余準備的全部。

  《母儀天下》這本書後半段講得都是林之宴如何篡位,不像開頭那樣局限於東平侯府,視野一下子就放大到了朝堂與天下,所以李余知道後續發生的所有天災人禍,只要她把那些事一一扣到自己頭上,即便皇帝現在捨不得,日後也必會在民憤民怨的驅使下除掉她,以安天下。

  李余這次是真的豁出去了。

  為了防止皇帝阻止她,將她囚禁,她還在前往寺廟道觀的時候準備了很多後手,確保能把髒水都潑到自己頭上。

  這天下午,悶熱的天氣讓李余根本不想出門,可她還有一家道觀沒去,所以還是換了衣服,準備出府。

  然而不等下人備好馬車,皇帝就來了。

  皇帝此番不是微服出宮,儀仗排場非常齊全,弄得早有準備的李余都跟著緊張起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