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曹昂、馮玉與淳于陽等人目標都太大,到時候是必然要跟著聖駕一起離開,製造假象的。

  因為曹丕就比較適合作為留守的先鋒軍。

  至於社會組織能力……

  「陸績那小少年,雖然年方十三,但能言善辯,最難得的是既能引經據典,又能鄉間俚語。」劉協琢磨著已經擬定的人選。

  陸氏近年來勢衰,陸績年少當家,經歷與尋常少年不同。

  曹昂也認為這兩個人選是恰當的。

  各處準備停當之後,聖駕即將離開的消息就在吳郡傳開,往整個吳地擴散而去。

  消息傳開後,周瑜第一個入行宮來見皇帝。

  劉協仍坐在湖邊垂釣。

  「陛下,此時萬萬不可離開吳地。」周瑜立在一旁,目光落在皇帝面上,難得帶了幾分躁意,道:「分田改制,吳地六郡共殺了謀逆的豪強三十七族,這還只是累世的大族。若是連家中百頃的那等小勢力算上,更是不知凡幾。這些人的親近氏族,正紅著眼睛等著反撲。陛下若是現下就走,荊州兵馬一撤離,兗州、豫州糧草一斷,吳地獨木難支,立時就會大亂。到時候漢人越人殺作一團,農戶園主彼此欺凌,吳地將會成為人間煉獄!臣懇請陛下,再於吳地盤桓兩個月。臣只需要兩個月。」

  劉協慢悠悠掛了新魚餌,他的聖駕一日不走,那麼殘餘的勢力就一日蟄伏下去。這樣是個僵局,僵局就會成為死局。而破局的辦法,就是他動起來,並且藉由周瑜真實的反應,向吳地眾人傳達他動了這個消息。

  他淡聲道:「朕不只是吳地的皇帝。」

  周瑜難以置信得抬起頭來,望向皇帝。

  劉協揚竿放鉤,沉聲道:「朕出來一年,也該回長安看看了。」

  周瑜盯著皇帝。

  「若吳地果然出事,朕會再下令,命馮玉等人領兵前來相助。」

  周瑜道:「哪裡還趕得及?等荊州兵馬趕來,吳地民眾早已死傷慘重。」

  劉協道:「朕不可能不走。分田之事傳開之後,荊州也有些不安定,也需要兵馬回防。公瑾,吳地就託付給你了。」

  周瑜料想長安大約有什麼他不清楚的事情發生,但此時撤兵,就是眼看著吳地大亂,他在此地經營十餘年,如何忍心?以他的傲骨,本不會如此求人。但此時為了他當年與伯符(孫策字)一起打下的基業,為了吳地這些年來信重他的父老,也就顧不得了。

  周瑜近前一步,閉了閉眼睛,沉聲道:「當初陛下用臣,曾以一曲鳳求凰,將臣收入彀中。皇帝一諾,分量幾何?」

  劉協拉魚竿的手微微一頓,他仰頭看向周瑜。

  周瑜屏住呼吸。

  「退開些。」劉協淡聲道:「你擋到朕的光了。」

  周瑜愕然,回過神來後,只覺一口血到了喉頭,死死忍下後,拂袖而去。

  他到底,也並不比卓文君更有識人之明。

  作者有話要說:二更~

  第229章

  吳郡鹽商朱奇府中。

  「你這消息可是聽實了?」朱老爺子自從被分了田地之後, 白日一直病歪歪睡在躺椅上,好在還有鹽商的進項,支撐著府中的用度, 也吊著他的一口氣兒。然而此時他卻從躺椅上直直坐了起來, 盯著眼前報信的兒子朱旦,道:「雲丫頭到底是怎麼說的, 你給我仔仔細細說一遍!」

  朱旦老老實實道:「她說在張府中,聽下人議論, 說是周都督這兩日連著去了好幾次, 每次都在書房裡商議半日才走。後來又聽女眷中有風聲,說是聖駕要走, 荊州的兵馬也要撤。周都督為了這事兒, 連著兩日不曾睡好。兒子也去街面上打聽了, 外頭豆子都漲了價, 大約是朝廷兵馬要走, 購置了軍馬的嚼用。」

  朱老爺子盯著兒子, 原本黯淡的雙眸竟然精光四射了, 「聖駕真要走?」

  「趙家、齊家得的信兒也這麼說, 應該是八九不離十。雲丫頭還說昨日張昭在顧老夫人面前都發了脾氣,大約是真不好了。」

  朱老爺子連聲道:「好好好,走得好。」他竟然不用人扶, 站了起來, 快走幾步,扶著窗邊立住,回頭問道:「趙家齊家都要如何行事?豪族中那些躲到山裡的人呢?」

  朱旦不敢欺瞞父親,本心裡實在不想再冒險行事,只道:「趙家、齊家還沒定。至於躲起來的那些人……兒子也只是聽到了傳聞, 據說他們在郡縣間召集舊眾,怕是要做些大事出來。」他飛快補上,「只是雖然荊州兵馬與皇帝帶來的兵馬走了,但吳地的兵馬還在,他們就算捲土重來,難道還能敵過周都督?」

  「你懂什麼!」朱老爺子罵道:「荊州兵馬跟咱們本地的兵馬能一樣嗎?皇帝從長安、河北帶來的兵馬跟咱們本地的兵馬能一樣嗎?」

  朱旦遲疑了一下,試探道:「咱們本地的兵馬弱一點?」

  「放屁!」朱老爺子氣得又仰面倒在躺椅上,道:「你個榆木腦袋!長安來的兵馬跟咱們有關係嗎?河北來的兵馬跟咱們有關係嗎?這些外面來的兵,不過是領著餉銀,吃著軍糧,皇帝要他們做什麼,便做什麼了。吳地的田地怎麼分,跟他們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是你想想,等朝廷與荊州的兵馬一撤,聖駕一走,這吳地的分田改制還能繃得住嗎?遠的不說,只說咱們與張昭這麼親近的關係,若不是此前有皇帝身邊那個曹昂壓著,張昭怎麼會不通融一二?他漏漏指頭縫,咱們家就能多留下千頃良田。」老爺子說到這裡,心中一痛,恨自己沒有先見之明,竟沒能在朝廷派人來清查核實土地時就買通辦事人員、隱匿數目。等到朝廷打起田地的主意,他後悔卻也晚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