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總的來說,若是朝廷兵馬這一二年內一退,豪強大族的部曲私兵就會死灰復燃。

  但朝廷兵馬在此盤桓已久,就算聖駕仍然在此,分田的事情流傳開之後,荊州兵馬怕是也不能久留了——荊州境內說不得還需要兵馬呢。

  劉協眯了眼睛,低聲道:「你擔心的事情,朕都明白。既然如此,不如引蛇出洞。」

  「引蛇出洞?」曹昂微微一愣,已經領會了皇帝的意思,想到即將到來的慘烈局面,覺出傍晚秋風的寒意來。

  皇帝要離開吳地的消息在幾日內傳遍了吳地。

  「你要出海?」行宮內,劉協望著跪在階下的袁熙,有幾分詫異。

  劉協原本就在考慮從吳地造船出海的可行性,收到趙泰來信、得知經陸路往大秦不通之後,更是堅定了派人南下出海的決心,前幾日與曹昂重陽登高求壽的時候,也透露了一點想法。隨後曹昂便著手去辦理此事了。只是誰都沒想到袁氏二公子袁熙會主動要求接了這差事,要求出海南下。要知道這時候出海在大部分人眼中看來還是很危險的,海上風浪滔天,誰知道會發生什麼?一旦發生意外,只能葬身魚腹,親人連最後一面都見不到——更何況是去探尋未知的航路。這就算是從小長在海邊的人也要掂量一二,袁熙這樣一個生在平原,長在北地的人,怎麼會主動要求乘船出海呢?

  袁熙是年已經十八歲,此前因為妻子甄宓被曹丕擄去一事,曾與曹丕大打出手,直鬧到皇帝面前。最後皇帝各打五十大板,要曹丕與袁熙都做了御前郎官,又要甄宓去往長安侍奉萬年長公主。袁熙當時怒髮衝冠,雖然敢於與曹丕動手,但這近一年來,他冷靜下來後,認清了形勢。他雖然與曹丕爭著同一個女人,然而地位卻大不相同。曹丕是天子信臣曹昂的二弟,父親是炙手可熱的新冀州牧,不出意外日後中樞理政,大好前程。而他袁熙,父親是妄圖反叛而死的袁紹,哥哥袁譚如今跟在曹操身後,借著從前袁氏在河北的一點民望,為皇帝安撫百姓。他與曹丕雖然都是御前的郎官,看似平起平坐,可同僚之間也好、長官之中也罷,對他和曹丕幾乎都是兩幅面孔。比如荊州的持節都督馮玉,見了曹丕,都是口口聲聲「我與子脩兄弟相稱,你就也是我的二弟」,但恐怕並不在意他袁熙是誰。

  世人的冷眼與漠然最能催一個少年成熟。

  袁熙醒了。他不再是從前的天之驕子袁氏二公子,他不過是敗寇之子,如今還能活著,唯一的原因就是皇帝的「寬容」。他拿什麼跟曹丕比?當初又怎麼蠢到敢與曹丕相爭?

  天大地大,只因為他是袁紹兒子的身份,在這大漢的疆域之上,他再難施展抱負。

  所以得知皇帝欲派人乘船出海南下,探尋新航路,交接鄰國的消息後,袁熙便主動求到了曹昂面前。這也正是袁熙這一年多來通達人情,清楚正因為他與曹丕曾有過一番爭鬥,若曹昂要在皇帝面前維持端方公正的美名,就不得不為他上報。

  曹昂果然上報。

  袁熙就來到皇帝面前,聽到皇帝詫異的問話,他膝行上前,鏗鏘有力道:「微臣願乘巨船,出南海,為陛下斬長鯨、馭長龍!」

  劉協望著底下的年輕人,見他雖然說著意氣風發的誓言,但眉宇間儘是鬱結之色,稍微一想,便能體諒袁熙的心情。其實放政鬥失敗人物的子孫離開自己的領土,是犯忌諱的事情,難保對方不會效仿重耳,多年後捲土重來再稱王。所以一般來說,皇帝寧肯落敗一方的子孫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幽囚,也好過放他們離開自己的視線。但袁熙此時大約想不到這一點——他只求離開。

  劉協心中對袁譚、袁熙是沒有芥蒂的,倒不是他心胸多麼寬廣,而是因為清楚這兄弟二人根本不是自己對手,所以反倒可以放心用他們。他望著跪在階前的袁熙,有心想要寬慰幾句,但也清楚此時的袁熙是信不及的。

  「你想好了?」劉協問道:「你哥哥怎麼說?」

  袁熙道:「臣想好了!臣兄長那裡,臣自會去信告知。」

  「少年人,志氣可嘉。」劉協緩緩道:「只要你想好了,朕就答應你。」

  袁熙猛地抬頭,不敢置信得望向皇帝。他雖然一腔孤勇求到御前來,但其實內心深處沒有抱多大希望。

  劉協被他的反應逗笑了,道:「怎麼?沒想到朕會答應?那你還來求朕做什麼?」

  「臣……」袁熙不知道該如何作答了。

  「去吧。具體事務子脩會安排你。你需要什麼東西,去向吳侯開口討要。」劉協平和道:「據朕所知,你此前沒有在海上生活的經歷。朕若是你,就會抓緊時間在吳地尋老道的海上師傅,到時候陪你一同出海。」

  袁熙來不及理順心情,忙一面應著一面記下來,暈暈乎乎出了行宮。

  曹丕這日正在行宮宮門處守著。原本按著皇帝的意思,曹丕與袁熙應該是捉對守門、同時輪休的。但曹丕著實不喜與袁熙共事,後來又有剿滅山匪的行動,也就打破了原本的規律,後來排班的長官也給曹丕面子,就順著把曹丕與袁熙調開了。此時曹丕剛輪值,在宮門處見袁熙從裡面出來,不禁詫異。

  袁熙走出幾步,又回頭看向曹丕,微一猶豫,還是上前道:「曹二公子,從前我魯莽,衝撞了二公子。你我之間的事情,來日再計較。只望二公子不要傷及我的親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