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皇帝既然不想把荊州打爛重來,那必然是要與蔡瑁、張允等當地大族勢力合作的。而荊州本地勢力,比益州要強大很多,幾乎可以類比於吳郡等地的大族勢力,是可以凌駕於朝廷力量之上的,論到政策的實行,陽奉陰違都算是至少給你面子了。

  「總要先讓百姓能活下去吧。」劉協輕輕嘆了一聲,戰亂、乾旱、蝗災、疫病,這十年下來,戶籍上還活著的人,已經十不存一;而又有許多逃往山林之中,不計入民眾之中的百姓。

  馮玉想到皇帝前幾日跟他提過的事情,當時他猜想皇帝對於這些世家大族,是有一部分要重用,另一部分要打壓的。其中,他認為皇帝要重用楊彪一族,現下看來還要重用荊州的蔡氏與張氏等族。馮玉這一年來,雖然與蔡瑁、張允周旋著,維持了表面的平和,其實清楚自己得罪他們深了;此時不顯,待到來日蔡瑁、張允等人得勢,恐怕不會給他好臉色看。這是個人的私利,倒也還罷了。但有還有對國家的不利之處,正所謂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如今朝廷在荊州借著兵馬之勢,還能壓住蔡瑁、張允,若不趁此時徹底清除異己,等到他們再發展壯大下去——合抱之樹固然拔不動,但讓它長到再粗壯數倍之時,豈不是更能摧毀?

  馮玉自然不提對自己利益的擔憂,只含蓄得表達了對國家未來在荊州形勢的擔憂。

  劉協含笑道:「朕明白的。從前朕也是如你一般想……」他想到自己為大秦皇帝時那鐵腕一世,又道:「只是老樹未必不能發新花。」

  以馮玉的為人,既然探明了對方的意圖,就不會再當面反駁了,因這對他沒有益處,還要得罪旁人。

  只此刻面對皇帝,出於忠誠與愛戴之心,馮玉才罕見得又輕聲道:「以臣愚見,這些世家不管發怎樣的新花,恐怕都不會為國家利益,讓渡家族利益。」頓了頓,又道:「或許當有品德高尚之人,能為此常人所不能的舉動,只是以臣在荊州這一歲所見,恐怕蔡瑁與張允都非此等賢士……」

  劉協絲毫不因為馮玉反駁自己而氣惱,反倒因為馮玉肯直抒胸臆而感到高興,笑道:「狸奴見識高。」

  這「狸奴」乃是當初馮玉離開長安前,劉協私下給他另外取的字,人前議事,還是仍作「玉奴」來喚,此時歡喜,便改稱了狸奴。

  馮玉剛才這兩句話出口,其實一直加倍留意著皇帝的神色,因為以他的經驗來看,人多是不喜旁人反駁自己意見的,也不喜承認自己的錯誤。馮玉的風度翩翩,善解人意也並非天生如此,而是不斷觀察實踐中煉就的。此時聽皇帝喚他「狸奴」,又笑意欣然,絲毫不見勉強,馮玉放下心來,陛下心胸果是與常人不同。

  劉協又道:「所以朕如今要箍住這顆老樹,從老樹上引出新枝來。」

  「這條新枝是?」馮玉望向皇帝。

  劉協含笑對他道:「狸奴觀那諸葛先生如何?」

  諸葛亮要喚蔡瑁一聲內姨丈。

  朝廷若重用諸葛亮,蔡瑁等人沒有理由拒絕。而諸葛亮與司馬徽等人交好,心向漢室,這也是馮玉此前推薦他的緣故。而且諸葛亮年輕,皇帝最愛用年輕人。

  馮玉既覺得有些意外,又覺在情理之中,想到昨日的事情,委婉道:「人選雖好,只是年輕人麵皮薄,名士又最重體面……」您昨天逼人脫衣驗身,雖是形勢所逼,但以此時名士的脾氣,縱然不能反抗朝廷,總也可以選擇隱居不出的。

  劉協摸一摸鼻子,道:「朕都明白。」

  不就是哄人嗎?他最拿手了。

  第202章

  馮玉見皇帝胸有成竹, 便含笑道:「那臣就先恭賀陛下,再得佳才。」

  他此前也與諸葛亮見過兩次,雖然不是私下相見, 但對諸葛亮印象還是好的,又因為諸葛亮名聲斐然, 才會寫信舉薦給皇帝。

  劉協笑道:「若不是玉奴來信, 朕也難得如此良才, 論起來朕是要謝你的。」

  馮玉連稱不敢當,但是卻在心中揣摩,他舉薦給皇帝的荊州名士,沒有一百少說也有八十, 如從前在長安後來又因為局勢來到荊州的公孫萌、王粲等人,那也都是名門大族之後, 聲名遠播的青年俊才,可是卻只有這諸葛亮入了皇帝目中。皇帝在還沒有見過諸葛亮之前, 就決定了要親自到南城郊見他, 渴求之情甚至超過了對司馬徽這樣的經年名士,這恐怕不只是因為諸葛亮個人才學的原因, 還因為諸葛亮的「身份」。

  這諸葛亮出身的諸葛氏本來也是名門大族,他父親倒也罷了, 叔父卻是做到了州牧, 投奔劉表後, 與荊州名士自是相熟。諸葛亮又得黃承彥看重, 做了黃承彥的女婿,喚蔡瑁一聲內姨丈,更兼青年才俊,政治上偏於司馬徽等人, 是心向漢室的。這樣一個人,在此時荊州的局勢下,真可謂身份才學都妙極了。

  也難怪皇帝對他另眼相待。

  馮玉想到此處,在二十又四的年歲,竟然感悟到了人生在世,個人的能力固然重要,卻也要看命運造化。論學識才能,荊州未必沒有強於諸葛亮之人,可是又有能有如他一般的機遇呢?至於以後如何,就要看他能不能抓住這機遇了。

  說話間,淳于陽也經通傳上殿來。

  劉協便問道:「事情都處理了?」

  淳于陽見馮玉在側,看皇帝並無避諱之意,便照直說了,道:「是。臣親自看著,已將那巫家薄棺安葬。至於那隨著一同來的巫家幫手,有些嚇壞了。臣的意思是,就算要放他,也要等到陛下離開荊州之後,否則他此時出去亂說話,也是麻煩。」頓了頓,又道:「其實此人放了,終究不妥,不如就給他留在此處行宮裡,尋一個閒職給他,養他到老也就是了。」放了那巫家幫手是皇帝的意思,若照著淳于陽的脾氣,既然是麻煩,自然應該乾脆利落處置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