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陽安大長公主聞言,長嘆一聲,道:「看來朝臣都錯看了陛下。」

  伏德道:「兒子若非常伴陛下身邊,也是要錯看的。」

  「卻不知此事要如何收場。」陽安大長公主有些擔憂。

  「且看陛下行事便是。」伏德寬慰母親。

  要看皇帝行事的,不只陽安大長公主一人,眾方勢力都要看皇帝要如何應對。

  誰知道萬眾矚目之下,皇帝卻什麼都沒有做。

  劉協如常批閱來自各地的奏摺,雖然如今各地都對長安陽奉陰違,但表面的尊嚴還是要維護的。

  至於曹昂一案,似乎暫時擱置了。

  石黃沒有得到來自己方勢力的示意,也不好斷案。畢竟此時法律繁複,車駕西行,又有所丟失,一樣的事情,可以判殊死,也可以判鞭刑,端看上意。

  一個月後,旱情與蝗災愈發嚴重,流民已經來到了長安城門外。

  是夜,劉協來到了詔獄,面見已經被收押許久的曹昂。

  曹昂看上去瘦了許多,因為不見天日,也白了許多,但是精神看上去還好。

  劉協隔著柵欄與他相望。

  曹昂捧著手中書,有些訝然,也有些激動。

  倒是一旁的汪雨比曹昂還要激動——他在這裡呆了一個月,只怕不能回到皇帝身邊了。

  劉協看人開了牢門,走入囚室,四顧一望,伸手要拉曹昂起身,溫和道:「子脩又受委屈了。」

  曹昂握住皇帝伸來的手,遲緩起身。

  「朕與尚書令談妥了。」劉協輕聲道:「四十鞭,讓這事兒過去。」

  這是要曹昂受四十鞭的意思。

  「子脩又受委屈了。」劉協重複了一遍。

  曹昂並不在意自己要受四十鞭,「可是陛下……」您的宏圖大志呢?您的蒼生萬民呢?

  曹昂望著劉協,輕聲慨然道:「陛下不必為臣如此。臣願一死。」

  劉協凝視著他,忽然輕聲一笑,道:「想什麼呢?」他拉曹昂走出牢門,低聲陰冷道:「朕給過他們機會。」

  他的聲音在這陰冷的牢獄中聽來尤為可怖。

  「便休怪朕心狠手辣。」

  作者有話要說:晚安,明天見

  第103章

  建安初年仲夏, 未央宮中的氣氛有些凝重,殿外的宮女侍從都站在自己該在的地方,連喘息的動作都放得緩慢, 像是生怕驚動殿中的人。

  殿內伺候的汪雨更是打起十二分精神, 眼觀鼻鼻觀心, 守在皇帝身邊。

  今晨太醫來報,說是騎都尉曹昂所受鞭刑,總要將養三兩月才見好。

  皇帝的面色便不甚好看。

  騎都尉曹昂這頓鞭刑,自兩個月前判下來,已是緩了兩個月。若照旁人看來, 一般人犯在了石黃手上, 一時間朝中人人喊打的局面下, 曹昂能只挨一頓鞭刑, 便脫身出來,已是極為幸運的了。若認真追究起來, 強買民糧,以至於逼死有官身的一族之長, 可不是能善了的事情。有道是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曹昂非但未曾傷及性命, 還能照舊做他的騎都尉, 那可不是全靠皇帝從中斡旋麼?

  當初那一個月里, 皇帝與尚書令楊彪明里暗裡幾度交鋒,這才算是談妥了。

  眼下的局面看起來,是雙方各退一步。

  但是劉協心裡清楚。

  他這一步退回來, 再想踏出去,可就千難萬難了。

  「蔡先生,」劉協看向屏風後還在整理文書的蔡琰, 低聲道:「子脩受了傷,朕叫他在偏殿養著。到底是女子心細,你有時間便往偏殿走動一二,看他那裡缺什麼……」頓了頓,又道,「也寬慰他幾句。」

  劉協本人其實便是極會寬慰人的,但那是對朝臣,對外人。若關係當真親近了,兩個男人之間要說寬慰之詞,總顯得有些矯情,反倒也見外了。原本這等事情,交給劉清,讓她以長公主的身份去做是最相宜的。但劉清性情還是疏闊了些。

  劉協思來想去,便將此事交付給了蔡琰。

  蔡琰會意,一時整好文書,呈出幾份字帖來,卻是道:「陛下聖壽時在外,這是長樂宮中幾位小姐公子寫的祝壽書。」

  劉協便接過來,一見便知寫字之人都是用了心的,想來該是有盧毓、董意、伏壽等人的在其中。他心思並不在這些祝壽之物上,不過略翻了翻,隨口贊了兩句,便往一旁擱下了,又要見城中負責廩給的官員。

  如今已是仲夏,旱災與蝗災接踵而至。

  流民到了長安城附近,劉協下令放他們入城,又讓官員從國家儲備中取用米糧,舍粥舍物。就這當中還有貪污受賄,以次充好的。在這件事情上,尚書台那一眾大人難得與劉協利益一致,一道嚴查下去,當即便止住了貪污賑災糧米之事。然而這終究只能緩解一時的問題,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這場旱災與蝗災帶來的饑荒,才剛剛開始。等到入秋,天氣轉涼,饑荒更甚,而隨著流民的來往,可以想見的疫情也會隨之蔓延開來。到時候,城中現有的存糧是絕對支撐不了全部民眾之用的。

  當然高官豪族不需擔心,穩坐未央宮中的皇帝也一樣可以繼續錦衣玉食。但是外面的民眾少不得要餓死許多,等到荒年過去了,不管是吃土還是吃人肉活下來的民眾,又會麻木得忘記曾經遭受的苦難,溫順而馴服得繼續在黃土地上耕作,祈禱這一年的老天爺心情好些,給一個好年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