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少年便是孫堅第二嫡子,孫策弟弟,歷史上東吳後來的掌權者孫權。

  如今他虛歲也才十五歲,與皇帝乃是同歲。

  去歲皇帝下詔,要天下名門之子,挑選勇健忠誠者,輸送長安未央宮,為羽林郎。孫權所在,乃是帝國東南,路途遙遠,是以今春方至。

  「朕記得,你是在吳郡長大的?」

  孫權喜笑道:「陛下真好記性,臣乃吳郡富陽人。」

  劉協看向張繡,笑道:「你還沒見過朕身邊這位好兒郎吧?他的父親你當知曉,乃是從前的討逆將軍孫文台(孫堅)。當初就是這孫文台,嚇得董卓棄守洛陽城。他入城之後,祭祀漢室宗廟,清掃宮殿,修葺陵墓,是個難得忠勇的好將軍。可惜天不假年。」

  孫權的父親孫堅,其實當初跟隨了袁術,後來追擊黃祖,又死於暗箭之下。

  劉協這樣說,顯然是避諱了不妥之處,為孫權做面子。

  張繡忙道久仰,又贊當真是虎父無犬子。

  孫權卻想到當初接了朝廷詔令,即將啟程前往長安之前那一夜,兄長孫策與他私下裡說的話。

  那時候兄長孫策已從袁術手中求回了一千原屬父親的兵馬,渡長江攻破揚州刺史劉繇,派人將他與弟弟妹妹還有母親接回來。他後來跟同伴在吳郡讀書,突然得知朝廷發了詔令給兄長,卻是要他往長安去做羽林郎,陪伴在剛剛親政的皇帝身邊。

  兄弟兩人私下說話,孫權奇道:「朝廷發詔之時,長兄恐怕還未取勝,既無兵馬又無土地,朝廷怎麼會想起咱們來?你看這詔書上寫的,都是如袁紹之子這等著姓大族出身的少年。」

  孫家雖然發跡之後,往上攀扯了孫武一脈的血統。但是直到孫堅十七八歲時,還在船上做力氣活,與袁紹這等四世三公的大族比起來,根本不可能入了朝廷的眼。

  孫策握著他的手,低聲道:「這正是我要告訴你的事情。從前你年紀小,不好叫你知道。如今既然皇帝要你去長安,那就是沒有忘了父親。我也是在父親死後,才從母親口中聽聞父親入洛陽後的事情……」

  「當初父親入洛陽之後,曾在一口井中找到皇帝留下來的書信和信物。」孫策沒有把「玉璽」兩個字說出口,畢竟孫權年紀還小,此去長安,一入宮廷,身邊又都是聰明人,恐怕他露了痕跡。

  孫權一愣,道:「就是如今這個皇帝?」

  孫策道:「就是當今陛下。」

  「可當初他才幾歲?」孫權想了一想,父親入洛陽,他雖未曾親見,卻從母親口中聽說了無數次,「陛下那時候就知道父親?特意給父親留下的書信和信物?」

  孫策搖頭,道:「這些都是父親身邊的親信轉述給母親,母親待我長大後又告訴我的。據說當時皇帝並不知道第一個入洛陽的將軍會是誰,那時候車駕已然西行,洛陽城早已空了。但是皇帝留了兩個信重之人下來,要他們暗中觀察,若是入城的將軍尊崇漢室,祭拜漢室陵墓,便叫他二人引來人取得書信與信物。否則,若是再來一個如當初董卓一般的逆賊,這信物貴重,自然不能落入賊人之手。」

  孫權道:「究竟是什麼信物?」

  「茲事體大,如今卻還不能告訴你。待你到了長安,皇帝若覺得你該知道,自會同你提起。」孫策道:「你只需記著,咱們家與皇帝原還有這樣一番淵源。父親原本看了書信,大為動容,意圖盪清洛陽周邊,迎皇帝回去的。誰知道後來為袁術驅使,父親用糧受其節制,最後在林中死於黃祖部將暗箭之下……」他攥緊了拳頭,「袁術不思為咱們父親報仇,這些年來蠶食父親舊部,占據了父親打下來的地盤。當初我往袁術處借兵,受了多少磋磨。他給我這不足一千人,原是打量著我不能成事的,只當是打發了乞兒。」他冷笑一聲,「這卻是小瞧了我。」

  孫權仰頭望著兄長。

  孫策收起冷笑,頓了頓又道:「所以你去長安,輔佐皇帝,也算是圓了父親的夙願。況且有此淵源在,想來陛下不至薄待於你。再者這詔書上寫明了只是兩年。待你回來,且看哥哥給你打下的地盤——吳郡是咱們老家,是非占不可的。另有會稽與丹陽,也是緊要的地方。這等亂世之中,若是沒有自家的一塊地盤,終日奔逃,如何使得?」他與孫權雖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但是相貌卻大不相同。

  孫策生得俊美異常,本就躊躇滿志,少年得意,言談間殺氣將出,更是美得動人心魄。

  有了這一番與兄長的夜談,得知了亡父與皇帝的故事,孫權心中定下來,待到來到長安後,見皇帝待他,果然與別人不同,雖未曾言明,但確知乃是因兄長那夜所言舊事的緣故。他只在心中猜想,要到何時皇帝才認為可以告知他當初信物一事了。

  想到亡父曾被皇帝委以懲奸除惡、興復漢室的重任,孫權再看皇帝,也多了幾分親近之意,日常亦肯用功,不論是書本功課還是騎射功夫,都拔得頭籌。這次新春過後,皇帝出行巡視潼關,便也點了他同行。出行路上,比之在宮中,與皇帝的接觸更多了幾分。而皇帝也時不時叫他到身邊說話,便如此時這般。

  「回去了。」笑過之後,劉協望著峭壁下寬廣的江水,嘆道:「該回去了。朕這一趟出來兩個月,不知長安城中是何等樣情形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