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淳于陽聽到「灞橋」,臉色難看起來。

  後世李白感嘆「年年柳色,灞橋傷別」,音韻之美,無與倫比。然而灞橋之所以會成為歷代墨客騷人歌詠不斷的場所,乃是因為此處為長安要衝,凡自西入嶢關的軍隊,一定要經過灞橋,正所謂「束東衢之走轅,拖偃蹇以橫曳,若長虹之未翻」,乃兵家必爭之地。

  如今馬騰率領西隴軍隊,占據了灞橋。而涼州叛軍潰逃東撤,很可能會退守潼關。兩邊一東一西,便將長安死死扼住了。若是馬騰與涼州叛軍聯手,後果不堪設想。

  淳于陽心中焦灼,身子一動,又被繩索捆回樹上,才意識到自己的處境。他要怎樣才能警示遠在宮中的小皇帝呢?

  馬超在旁看他露出急色,笑道:「長安城中的人都不急著來救你,你又作甚要為長安城中的人發急?」

  淳于陽怒道:「你懂個屁!」

  馬超面色一冷,地上隨手撿了一截粗樹枝給淳于陽堵到嘴裡去,道:「我陪你等一夜,若是到明天太陽升起來之時,還沒有人來救你。那我也不會帶著累贅上路,只好將你殺了。」

  馬超當然也不是菩薩心腸要做好事,他既然早已通知了身後大軍,那這顯然是一場設好的埋伏,要勾著長安城中人來救淳于陽,而後大軍圍剿,盡情斬獲。

  城中人沒有在接到消息的第一時間趕來救援,肯定已經想明白了情形,這一夜的時間已經足夠彼此排兵布將。不同之處在於,馬騰、韓遂的西隴軍,沒有背後的壓力,他們只要奮力向東,攻打長安即可。而此時的長安城卻是腹背受敵——至少馬騰等人此刻所知道的消息里,哪怕李傕、郭汜已死,但長安城東側來自涼州叛軍的壓力並沒有消失。

  在這種情況下,長安城還會為了皇帝身邊一個小校尉出兵嗎?

  馬超的耐心不多,對淳于陽的信心也不多。

  他最多只願意再等一夜。

  而另一邊退守潼關的涼州叛軍餘黨,卻是軍心散亂,無所適從。

  原本按照賈詡給李傕、郭汜等人出的計策,因為朝廷遲遲不肯赦免涼州軍,那麼不如死戰。若是能攻占長安,殺死呂布、王允,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為董卓報仇,而後效仿董卓舊事。若是不能攻占長安,那麼也可以劫掠京畿三輔的財物婦女,而後順勢西歸,回到家鄉。

  誰都沒想到,十萬大軍圍城之下,內中出了個叛徒,一個張繡殺了倆主將,出主意的賈詡也歸降了朝廷。

  李傕、郭汜一去,涼州叛軍中除了舊將樊稠、胡封還能說上幾句話,便只有李傕的子侄李利、李暹等,還算是能齊聚人心。

  但是李利、李暹等年輕無措,又失去了賈詡這謀士。更何況因為賈詡投降了朝廷,更叫眾人懷疑,難道賈詡最初出的主意,就是要以涼州軍祭天,來作為他投誠朝廷的跳板?

  李利等人退守潼關,清點人馬。

  原本駐守函谷關的涼州軍,便不過三五萬之數,後來能聚起十萬之眾,也是一路西來,路上原本散了的涼州軍不斷加入進來積攢的。如今主將一死,又被追殺,眾涼州軍便都作鳥獸散。

  李利這一番清點,卻見十萬大軍灰飛煙滅,只還剩三萬餘人,都是當初叔父從涼州一路帶出來的老兵。這三萬兵,這就是他們最後的家當了。以三萬兵力,是無法與朝廷相抗的。

  雖有老將樊稠等人,出謀劃策,要諸君稍安勿躁,與西隴軍韓遂等人通過音訊之後,再做決斷。

  但是李利身邊,另有接到賈詡消息的謀士,私下對李利、李暹等人道:「事已至此,唯有投誠朝廷,才是生路。」

  李利已沒有戰意,卻還有忌憚,道:「就算投誠朝廷,王允、呂布等人又怎麼肯放過我兄弟二人?」

  那人便道:「逝者已矣。罪過都是死去之人的。將軍青春年少,從前不過聽命行事,如何能算罪過?今日領兵投誠,更是大功一件。君不見那張繡已封了宣威侯,賈詡也做了尚書僕射。兩位將軍若有意,我這便去信給賈詡,從前同在帳下也有幾分交情,請他從中斡旋,保我三萬涼州軍。」

  李利與李暹對視一眼。他們逃到潼關,兵少馬疲,糧草斷絕,以二人的見識交往,一時間也想不出解困之法。沒有糧草,只兩三日,手底下的兵就要譁變。

  李暹便道:「非是為我兄弟二人,而是為了麾下這三萬兵馬。總不能叫他們陪著葬送了。如此,就有勞了。」

  賈詡正要是表忠心、攢功勞之時,早上才領命而出,傍晚便揣著李利親手所寫的降書來了未央殿。

  劉協看了賈詡呈上來的降書,笑道:「文和(賈詡字)真乃神速。若事事都如此妥當高效,在尚書台只做僕射是否屈才?」

  賈詡心中一跳,尚書台中再要高時,只能是頂替王允的位置了。

  劉協卻像是無心一語,很快掃了一眼降書內容,道:「李利親自來送的書?他人在何處?」

  賈詡道:「未奉召,不敢擅入。如今只等候在宮門外。」

  劉協笑道:「他們才吃了敗仗,又死了主將,正如驚弓之鳥。你那友人能說動李利親自前來,可知辯才無雙。文和身邊,看來各個都是人才呢。」

  賈詡忙謙辭幾句。

  劉協折起降書來,道:「不巧朕今夜有約,不能親見李利了。」他仰臉想了一想,對汪雨道:「請皇姐帶了馮玉去接李利,好好安置了。」他身邊的人,或文或武,各有所長,但若說到自來熟,沒人比得過劉清。而若說到讓人放下戒心如沐春風,則沒人能比得過馮玉那一張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