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頁
惹得沈西泠也是哭笑不得。
宬兒像齊嬰,她自然是一百一千個高興的,可是她知道那個人除了有他的好,更深處藏的卻是負累——他並不是一個過得輕鬆的人,相反,他每一步都走得極其艱難。
作為母親,她所期望的並不是自己的孩子能有多麼成器,而僅僅只希望他能平安喜樂一生順遂,有她和他父親護著,不必為那些兇險的世情詭詐所裹挾,也不必時時面對割捨和選擇,那些他父親畢生都註定無法得到的「心嚮往之」,她希望她的宬兒都能一一擁有。
這樣美好的寄望一直平順地存於沈西泠心間,他們一家人也的確安享了一段寧靜美好的歲月。
只是容順七年驟然發生的那件事最終還是讓沈西泠明白……原來爭鬥與廝殺,始終蟄伏在他們身邊。
第223章 番外四·如晦(1) 她的眼中有刺人的冷光
容順七年上元,太傅遇刺生死不知,謂之大凶。
那一天的開初是很平順的。
天子於御園大宴群臣及各府家眷,沈西泠身為一品誥命,自然要帶著宬兒隨齊嬰一同入宮赴宴。
這一年宬兒將滿五歲,而年,同當年初登大位時相比已經長大了很多。
他長高了,五官更像他的母親,神情卻更像先帝年少時,隱然有風流之氣。只是在齊嬰面前他並不敢作浪蕩之態,倒是十分恭謹,一見太傅一家到了便親自起身相迎,連連敬稱「老師」。
這就是齊宬頭一次見到幼帝——這麼說大概也不確鑿,畢竟他剛出生不久天子就曾親自到齊府道過賀,彼時也是見過一面的,只是那時他還在襁褓之中,還不曾有記憶。
如今就是正兒八經的頭回見面了,齊宬依制向天子行禮,天子立刻便來扶他,十分和氣地說:「宬兒年幼,不必多禮——快隨老師入座吧。」
齊宬年紀雖不大,但已經明白事理,當然知道三綱五常君君臣臣一類的道理,曉得自己如此受到禮遇並不符合常情。可他對天子也並沒有什麼感激,因為他一早便從韓先生那裡知道了一些舊事,譬如他的父親母親曾經多麼重地受到過天家的傷害。
「成王敗寇,理之自然,」韓先生教過他,「宬兒,這世上的道理看上去漂亮體面千頭萬緒,其實說穿了倒是很簡單,只這麼八個字罷了。」
「你父親慈悲,待敗者總是很寬容,可倘若易地而處,別人卻未必會這麼待他,」韓先生看著他的眼神一如既往帶著深意,「宬兒,這天下早晚是少年人的,你自己的道,終究要自己選。」
他的道?
齊宬依稀有些明白韓先生的意思,可一時又說不真切。他知道韓先生一向敬重自己的父親,可是此時他又覺得,先生似乎對父親的某些做法也有些非議……
著實複雜。
然而這樣的思慮是不適宜在佳節進行的。上元是個宜歡鬧的日子,父親母親帶他出宮後先回了本家,待拜見過祖父祖母,他便又同家中的兄弟姐妹們見了面,孩子們在一起自然更加歡樂,等天再黑一些,他們便一起上街觀燈了。
沈西泠對上元觀燈也有自己的一番記憶,畢竟十幾年前她也是這麼同齊家人一起觀燈的。
那時她還很小,又是剛剛到齊嬰身邊,他還對她愛答不理的呢,可如今,他們都有了自己的孩子了。
歲月的奇妙令沈西泠心生感慨,同時又感到溫暖幸福,她興致勃勃地給孩子們買花燈,出手十分闊綽,孩子們要什麼她便給買什麼,惹得泰兒、念兒他們都很歡喜。
徽兒已經及笄,是最懂事的了,自然會勸二嬸嬸不要這樣破費,沈西泠則笑著讓她不要多慮,還說:「今日過節,高興一番也無妨,我瞧泰兒他們平日裡也是憋壞了,總要透口氣的。」
泰兒一聽直呼「二嬸嬸英明神武」,念兒也跟著又蹦又叫,宬兒雖然沒說什麼話,可是那雙漂亮的小鳳目也是亮晶晶的,看得出歡喜呢。
沈西泠心裡更高興了,又是一路地散銀子。
孩子們走在前頭,有齊雲夫婦和齊寧帶著,沈西泠和齊嬰則走在後面。她高高興興地四處看著夜市,深覺今日之建康較十餘年前殊異良多。
這座繁華精美的皇城依然如過去一樣璀璨,不同的是南來北往的商戶更加繁多,其中不乏北地來人,擦肩而過者有許多說著魏地的方言,東西南北四方交融,真正有了盛世的氣象。
而她深知,這一切是多麼的來之不易。
她心中感到寬慰和滿足,又想自己有生之年一定會繼續把這條路走下去,這大江南北要變得更加安寧和富庶,她要多年前她在北上途中看到的那些饑寒交迫、流離失所不再重演。
她正這樣想著,眼前卻忽而出現一隻狐狸燈,粉紅色的紙紮的,上面繪的狐狸面精巧又漂亮。
她一抬頭,正見到齊嬰手執這燈遞與她,面容被暖色的燈火映照得更加溫柔,令她一下想起當年上元的舊光景。
當時他也曾送她一盞狐狸燈,只是卻不曾親手遞給她,僅僅裝作不慎遺留在馬車上,還是她自己撿回去的呢。
沈西泠忍不住笑了,輕輕打了他一下,說:「我又不是小孩子了,還要什麼花燈啊。」
她雖然如此說,可是眼睛卻亮起來了,跟宬兒看到花燈的模樣相差無幾,齊嬰眼中含笑,言語上卻不拆穿她,讓著她說:「是我無端念舊了,夫人代我拿一下?」
宬兒像齊嬰,她自然是一百一千個高興的,可是她知道那個人除了有他的好,更深處藏的卻是負累——他並不是一個過得輕鬆的人,相反,他每一步都走得極其艱難。
作為母親,她所期望的並不是自己的孩子能有多麼成器,而僅僅只希望他能平安喜樂一生順遂,有她和他父親護著,不必為那些兇險的世情詭詐所裹挾,也不必時時面對割捨和選擇,那些他父親畢生都註定無法得到的「心嚮往之」,她希望她的宬兒都能一一擁有。
這樣美好的寄望一直平順地存於沈西泠心間,他們一家人也的確安享了一段寧靜美好的歲月。
只是容順七年驟然發生的那件事最終還是讓沈西泠明白……原來爭鬥與廝殺,始終蟄伏在他們身邊。
第223章 番外四·如晦(1) 她的眼中有刺人的冷光
容順七年上元,太傅遇刺生死不知,謂之大凶。
那一天的開初是很平順的。
天子於御園大宴群臣及各府家眷,沈西泠身為一品誥命,自然要帶著宬兒隨齊嬰一同入宮赴宴。
這一年宬兒將滿五歲,而年,同當年初登大位時相比已經長大了很多。
他長高了,五官更像他的母親,神情卻更像先帝年少時,隱然有風流之氣。只是在齊嬰面前他並不敢作浪蕩之態,倒是十分恭謹,一見太傅一家到了便親自起身相迎,連連敬稱「老師」。
這就是齊宬頭一次見到幼帝——這麼說大概也不確鑿,畢竟他剛出生不久天子就曾親自到齊府道過賀,彼時也是見過一面的,只是那時他還在襁褓之中,還不曾有記憶。
如今就是正兒八經的頭回見面了,齊宬依制向天子行禮,天子立刻便來扶他,十分和氣地說:「宬兒年幼,不必多禮——快隨老師入座吧。」
齊宬年紀雖不大,但已經明白事理,當然知道三綱五常君君臣臣一類的道理,曉得自己如此受到禮遇並不符合常情。可他對天子也並沒有什麼感激,因為他一早便從韓先生那裡知道了一些舊事,譬如他的父親母親曾經多麼重地受到過天家的傷害。
「成王敗寇,理之自然,」韓先生教過他,「宬兒,這世上的道理看上去漂亮體面千頭萬緒,其實說穿了倒是很簡單,只這麼八個字罷了。」
「你父親慈悲,待敗者總是很寬容,可倘若易地而處,別人卻未必會這麼待他,」韓先生看著他的眼神一如既往帶著深意,「宬兒,這天下早晚是少年人的,你自己的道,終究要自己選。」
他的道?
齊宬依稀有些明白韓先生的意思,可一時又說不真切。他知道韓先生一向敬重自己的父親,可是此時他又覺得,先生似乎對父親的某些做法也有些非議……
著實複雜。
然而這樣的思慮是不適宜在佳節進行的。上元是個宜歡鬧的日子,父親母親帶他出宮後先回了本家,待拜見過祖父祖母,他便又同家中的兄弟姐妹們見了面,孩子們在一起自然更加歡樂,等天再黑一些,他們便一起上街觀燈了。
沈西泠對上元觀燈也有自己的一番記憶,畢竟十幾年前她也是這麼同齊家人一起觀燈的。
那時她還很小,又是剛剛到齊嬰身邊,他還對她愛答不理的呢,可如今,他們都有了自己的孩子了。
歲月的奇妙令沈西泠心生感慨,同時又感到溫暖幸福,她興致勃勃地給孩子們買花燈,出手十分闊綽,孩子們要什麼她便給買什麼,惹得泰兒、念兒他們都很歡喜。
徽兒已經及笄,是最懂事的了,自然會勸二嬸嬸不要這樣破費,沈西泠則笑著讓她不要多慮,還說:「今日過節,高興一番也無妨,我瞧泰兒他們平日裡也是憋壞了,總要透口氣的。」
泰兒一聽直呼「二嬸嬸英明神武」,念兒也跟著又蹦又叫,宬兒雖然沒說什麼話,可是那雙漂亮的小鳳目也是亮晶晶的,看得出歡喜呢。
沈西泠心裡更高興了,又是一路地散銀子。
孩子們走在前頭,有齊雲夫婦和齊寧帶著,沈西泠和齊嬰則走在後面。她高高興興地四處看著夜市,深覺今日之建康較十餘年前殊異良多。
這座繁華精美的皇城依然如過去一樣璀璨,不同的是南來北往的商戶更加繁多,其中不乏北地來人,擦肩而過者有許多說著魏地的方言,東西南北四方交融,真正有了盛世的氣象。
而她深知,這一切是多麼的來之不易。
她心中感到寬慰和滿足,又想自己有生之年一定會繼續把這條路走下去,這大江南北要變得更加安寧和富庶,她要多年前她在北上途中看到的那些饑寒交迫、流離失所不再重演。
她正這樣想著,眼前卻忽而出現一隻狐狸燈,粉紅色的紙紮的,上面繪的狐狸面精巧又漂亮。
她一抬頭,正見到齊嬰手執這燈遞與她,面容被暖色的燈火映照得更加溫柔,令她一下想起當年上元的舊光景。
當時他也曾送她一盞狐狸燈,只是卻不曾親手遞給她,僅僅裝作不慎遺留在馬車上,還是她自己撿回去的呢。
沈西泠忍不住笑了,輕輕打了他一下,說:「我又不是小孩子了,還要什麼花燈啊。」
她雖然如此說,可是眼睛卻亮起來了,跟宬兒看到花燈的模樣相差無幾,齊嬰眼中含笑,言語上卻不拆穿她,讓著她說:「是我無端念舊了,夫人代我拿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