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頁
她生來就被束縛成完美無瑕的大家閨秀,沿著一條不見前途的路獨自前行。
比起錦衣玉食的張皇后,知意覺得自己自由得多,也幸福得多。
看到皇后瘦弱的身子,知意就莫名眼酸,低聲安慰:「一切都會好的……」
「好不了了……」皇后渾身的力氣仿佛在瞬間抽乾,眼中光芒一點點消失:「可我也解脫了……知意,謝謝你!」
知意心中感慨萬千,陪著皇后稍坐一會兒她便又累了,離開福寧宮時,還說明日再來看她。
只是不想,今日一見,便已是最後一面。
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皇后張氏病逝。
這位進宮半載,年僅十八歲的皇后,香消玉殞,在史書上只留下輕描淡寫的一抹痕跡。
第69章 尾聲
皇后身後事, 自然是如南胤所說隆重而體面的。
皇宮上下一片縞素,福寧宮聚集了哭靈舉哀的嬪妃和命婦,哀聲四起, 氣氛低沉而冷凝。
知意看著人來人往的宮殿,想起皇后那解脫的神情, 心中莫名悲涼。
她要是生過多慘痛的絕望,才能在年紀輕輕病逝而感到解脫呢。
可惜這大好河山, 風光霽月, 都與她毫無相關了。
皇后喪儀規格不曾怠慢一分,宮裡很久沒有這樣的大事,良老太妃年事已高不能勞累,南胤又不待見太后,一應大小事都落在知意身上。
好在有禮部從旁周全, 事無巨細皆安排妥當。
南胤在大事上從不會亂了規矩,許諾給皇后的哀榮一一落在朝臣眼中,不禁讓人感嘆皇帝還是有情有義的。
但那僅僅是南胤對張家最後一點情義了, 張梁意欲造反, 控制朝政,落得死無全屍,皇后孤苦無依於深宮病逝, 何嘗不是因果循環呢。
人死債消, 皇帝與張家的恩怨情仇隨著皇后的崩逝, 逐漸被抹平。
臘月末梢大行皇后大殮,諡號『襄昭』,梓宮奉送皇陵,知意去送了最後一程。
宮裡嬪妃不多,皇后崩逝, 恭妃被遣回家,就剩另外三個妃子,不值一提。
她們都知道皇帝待貴妃的態度,不敢爭不敢搶,謹小慎微地守在一旁,如今沒了皇后,後宮就是貴妃獨大,以皇上的性子,說不定哪裡就封了繼後,她們更得伏低做小。
知意把她們不動聲色的奉承看在眼裡,只是不想皇后一走,宮裡宮外風向就變了,半途遇見的大臣也不再因她是宮女出身而偏見,一路上刻意的恭敬讓知意意識到似乎很多東西都變得不一樣了。
好在太妃對她還是從前那般溫和,夜裡回了宮,上下打量她半晌,心疼道:「這些日子辛苦你了,瞧著瘦了一圈了。」
大行皇后入了皇陵,一切就都塵埃落定了,知意開始還傷感憐憫,時日一長便沒多少感覺了,畢竟她和皇后之間並無多少交情,還得顧及南胤的情緒,今日一過,那些恩恩怨怨就該告一段落了。
「歇幾日便好了,太妃別擔心。」
宮裡除了縞素,知意卻還穿得素淨,太妃摸摸她的臉:「你和皇上要長長久久的!」
知意知道太妃是因白髮人送黑髮人而感懷,柔聲安慰:「您也要好好的。」
太妃嘆氣:「眼下就是除夕了,只是皇后沒了,也熱鬧不起來,大宴什麼的也都免了吧,你好好陪皇上,子嗣上該努力一把了。」
冷不防說起子嗣,知意羞得臉紅:「這得看緣分,強求不來……」
太妃唔了一聲,意味深長地笑了笑。
知意沒敢再久待,匆忙回了絳雪軒,就撞上南胤從勤政殿出來,雪天路滑,踩了一鞋子,險些摔倒。
南胤皺著眉過來扶住她,低聲斥責:「幹什麼呢這是?有猛獸追你嗎?」
知意被他吼得大氣不敢出,下一刻忽然感覺身子一輕,天旋地轉地落到了溫暖的懷抱中。
她一驚,下意識地環住他的脖子:「你……」
「別動!」南胤板著臉,毫不費勁地把她抱進殿中,宮人們見此連忙識趣的轉過身去。
知意個子不矮,從進宮開始就一個勁兒的往上竄,好幾年都高了南胤半個頭,為此還沾沾自喜好久。
誰知南胤更過分,仿佛一轉眼就長高了,從俯視到平視,現在踮起腳也湊不夠他額頭,反襯得她更加嬌小玲瓏了。
他把她放在椅子上,彎腰給她脫了濕透的鞋襪,正要數落幾句,忽見她如夢初醒般感嘆一聲。
「我記得小時候背過你,我們是不是扯平了?」然後惹來南胤好大一個白眼。
他想也不想就反駁:「你什麼時候背過朕?我一個大男人要你背?」
「就那回,在慈安宮用了晚膳,太妃娘娘我送你回勤政殿,半道上你說崴腳了,非要我背。」說起往事,知意忍不住嘲諷:「您可知自個兒多重嗎?」
南胤被她說的面上無光,絞盡腦汁終於想起這回事,沒什麼底氣地說:「走了沒十步,不就讓你放下來了嗎……」
那時候才十二三歲,半大少年還沒開竅,夜裡看不清路崴了腳,知意問要不要請太醫,他說她虛張聲勢。臉上過不去,隨口一說「要不你背朕吧」。
沒想知意真的就同意了,彎腰等他趴過去。
他遲疑了一下,還是趴上那柔弱的背脊。
知意哎喲叫了一聲,費勁地把他背起來,南胤原本有些不忍,可嘴上說了又不能收回去。
比起錦衣玉食的張皇后,知意覺得自己自由得多,也幸福得多。
看到皇后瘦弱的身子,知意就莫名眼酸,低聲安慰:「一切都會好的……」
「好不了了……」皇后渾身的力氣仿佛在瞬間抽乾,眼中光芒一點點消失:「可我也解脫了……知意,謝謝你!」
知意心中感慨萬千,陪著皇后稍坐一會兒她便又累了,離開福寧宮時,還說明日再來看她。
只是不想,今日一見,便已是最後一面。
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皇后張氏病逝。
這位進宮半載,年僅十八歲的皇后,香消玉殞,在史書上只留下輕描淡寫的一抹痕跡。
第69章 尾聲
皇后身後事, 自然是如南胤所說隆重而體面的。
皇宮上下一片縞素,福寧宮聚集了哭靈舉哀的嬪妃和命婦,哀聲四起, 氣氛低沉而冷凝。
知意看著人來人往的宮殿,想起皇后那解脫的神情, 心中莫名悲涼。
她要是生過多慘痛的絕望,才能在年紀輕輕病逝而感到解脫呢。
可惜這大好河山, 風光霽月, 都與她毫無相關了。
皇后喪儀規格不曾怠慢一分,宮裡很久沒有這樣的大事,良老太妃年事已高不能勞累,南胤又不待見太后,一應大小事都落在知意身上。
好在有禮部從旁周全, 事無巨細皆安排妥當。
南胤在大事上從不會亂了規矩,許諾給皇后的哀榮一一落在朝臣眼中,不禁讓人感嘆皇帝還是有情有義的。
但那僅僅是南胤對張家最後一點情義了, 張梁意欲造反, 控制朝政,落得死無全屍,皇后孤苦無依於深宮病逝, 何嘗不是因果循環呢。
人死債消, 皇帝與張家的恩怨情仇隨著皇后的崩逝, 逐漸被抹平。
臘月末梢大行皇后大殮,諡號『襄昭』,梓宮奉送皇陵,知意去送了最後一程。
宮裡嬪妃不多,皇后崩逝, 恭妃被遣回家,就剩另外三個妃子,不值一提。
她們都知道皇帝待貴妃的態度,不敢爭不敢搶,謹小慎微地守在一旁,如今沒了皇后,後宮就是貴妃獨大,以皇上的性子,說不定哪裡就封了繼後,她們更得伏低做小。
知意把她們不動聲色的奉承看在眼裡,只是不想皇后一走,宮裡宮外風向就變了,半途遇見的大臣也不再因她是宮女出身而偏見,一路上刻意的恭敬讓知意意識到似乎很多東西都變得不一樣了。
好在太妃對她還是從前那般溫和,夜裡回了宮,上下打量她半晌,心疼道:「這些日子辛苦你了,瞧著瘦了一圈了。」
大行皇后入了皇陵,一切就都塵埃落定了,知意開始還傷感憐憫,時日一長便沒多少感覺了,畢竟她和皇后之間並無多少交情,還得顧及南胤的情緒,今日一過,那些恩恩怨怨就該告一段落了。
「歇幾日便好了,太妃別擔心。」
宮裡除了縞素,知意卻還穿得素淨,太妃摸摸她的臉:「你和皇上要長長久久的!」
知意知道太妃是因白髮人送黑髮人而感懷,柔聲安慰:「您也要好好的。」
太妃嘆氣:「眼下就是除夕了,只是皇后沒了,也熱鬧不起來,大宴什麼的也都免了吧,你好好陪皇上,子嗣上該努力一把了。」
冷不防說起子嗣,知意羞得臉紅:「這得看緣分,強求不來……」
太妃唔了一聲,意味深長地笑了笑。
知意沒敢再久待,匆忙回了絳雪軒,就撞上南胤從勤政殿出來,雪天路滑,踩了一鞋子,險些摔倒。
南胤皺著眉過來扶住她,低聲斥責:「幹什麼呢這是?有猛獸追你嗎?」
知意被他吼得大氣不敢出,下一刻忽然感覺身子一輕,天旋地轉地落到了溫暖的懷抱中。
她一驚,下意識地環住他的脖子:「你……」
「別動!」南胤板著臉,毫不費勁地把她抱進殿中,宮人們見此連忙識趣的轉過身去。
知意個子不矮,從進宮開始就一個勁兒的往上竄,好幾年都高了南胤半個頭,為此還沾沾自喜好久。
誰知南胤更過分,仿佛一轉眼就長高了,從俯視到平視,現在踮起腳也湊不夠他額頭,反襯得她更加嬌小玲瓏了。
他把她放在椅子上,彎腰給她脫了濕透的鞋襪,正要數落幾句,忽見她如夢初醒般感嘆一聲。
「我記得小時候背過你,我們是不是扯平了?」然後惹來南胤好大一個白眼。
他想也不想就反駁:「你什麼時候背過朕?我一個大男人要你背?」
「就那回,在慈安宮用了晚膳,太妃娘娘我送你回勤政殿,半道上你說崴腳了,非要我背。」說起往事,知意忍不住嘲諷:「您可知自個兒多重嗎?」
南胤被她說的面上無光,絞盡腦汁終於想起這回事,沒什麼底氣地說:「走了沒十步,不就讓你放下來了嗎……」
那時候才十二三歲,半大少年還沒開竅,夜裡看不清路崴了腳,知意問要不要請太醫,他說她虛張聲勢。臉上過不去,隨口一說「要不你背朕吧」。
沒想知意真的就同意了,彎腰等他趴過去。
他遲疑了一下,還是趴上那柔弱的背脊。
知意哎喲叫了一聲,費勁地把他背起來,南胤原本有些不忍,可嘴上說了又不能收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