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頁
明明邵硯山升遷是一件好事,但林初月心裡卻因此越發不安起來。
這一切的走向,全部都是按照原書中所說的發展,按照這樣下去,再過不久,邵硯山就會投入楊渙之門下,成為翰林院學士。
再後來就是那個玩弄權術,以青詞媚上的佞臣。
想到這裡,林初月心緒愈發焦躁。
她這起得很早,幾乎要與邵硯山差不多時候起來。
其實全然不是林初月想要起早,只是她睡不太好而已。
邵硯山已經換好了公服。
他帶著幞頭,身穿青色圓領長袍,腰上束著烏角帶,公服之上是五品白鷳補子。
顏色內斂的公服,襯得他身姿挺拔氣質非凡。年僅二十三,卻已有而立之年的沉穩持重。
難得兩人能在一同用早飯。
但邵硯山注意到,林初月似乎心情不好,平常吃飯最認真的人此刻卻心不在焉,手上拿著筷子又一下沒動。
「阿月怎麼了,可是有什麼煩心事?」
林初月扯了扯嘴角,道了句沒事,隨後也專心吃飯起來。
她這事實在不該和阿硯說,難道在阿硯剛剛升任翰林試講的時候,她就要在這提醒阿硯,千萬不要和楊煥之等人為伍嗎?
而說這話又是站在何種角度,應以何種理由呢?
現在的李緯是內閣首輔,是那個鬥敗宦官孫壽,拔除外戚干政,推行新治變法,功績不可一世的李緯。
而不是那個醉心權利,妄圖裹挾幼帝把持朝政的李緯。
可即便這樣,林初月也知道此事已有苗頭。權力薰心,多年身處高位,無一人能與之制衡,李緯會漸漸在這樣的權力之中迷失了自己。
孝仁帝在位二十七年,池州府爆發旱情,飛蝗肆虐,以致引發瘟疫,民不聊生。
其實朝廷之中早有治蟲控災的能將,就譬如工部侍郎張維民,可偏偏張維民此人看不慣李緯的行事風格,卻也不知避諱,在李緯升任首輔次年,就遭貶斥,成了建寧府推官遠離京師。可張維民此人極不適應建寧府氣候,不過待了一年就因水土不服而病痛纏身,於遭貶斥的第二年離開人世。
此次狀況要較四年前的旱災更為嚴重,後又有瘟疫影響,一直波及到了江南的常州府。
而孝仁帝此時已經身體不好,朝政只交由李偉,楊煥之等人。
疫情得不到妥善的治理,北疆荒草萋萋,屍橫遍野,而遠離北疆的京師,卻一派盛世,歌舞昇平。
而這只是其中之一。
在有幾年後的江南澇災,依舊是這般悽慘,最為富庶的中部江南地區,承擔朝廷上下三分之一賦稅的幾個州府也接連受到影響。
早在李緯上位之前,工部是有許多能人善將的,且都各司其職,得以重用。
可只因政見不和,李緯就全將這些人按了下去。
林初月沒想到,這一切都會發生的這樣快。
會試後,朝堂大換血,充入了不少李緯楊煥之等人的親信,而後又一年旱災澇災,接連爆發。
即便遠處京城之中,林初月都感受到了狀況不妙。
邵硯山升任翰林試講,不到一年就成了翰林學士,真正的天子近臣,侍奉天子在下。
然後讓林初月無論如何都想像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她的阿硯,按照原書中的發展和楊煥之漸漸走近。
即便是林初月這樣遠離朝堂的人,也能在謝慶陽陳舒敖等人口中聽聞邵硯山的近況。
她這趟出門,是因著京杭碼頭這邊鋪子要在揚州府開分店的事項,特地找了經驗豐富的謝慶陽商討,謝慶陽也不吝賜教,只是在談完事情之後,他又與她閒話了幾句。
「你可知你家侍講小相公差不多又要升遷了?」他語氣中帶著幾分調笑。
林初月不解,這才不到一年怎麼這樣快。
「謝公子莫要開玩笑。」
「我哪裡會開這種玩笑,」謝慶陽睨了她一眼,「你家侍講小相公可真是官運亨通呢,這才不到一年就能升任翰林學士,再一步,怕是就要拜相入閣了。」
明明是恭賀的話,可偏從謝慶陽嘴裡出來,就聽得讓人頗為不舒服,好像邵硯山的官位是通過不正當手段得來的一樣。
但林初月心裡隱隱有些猜測。
會不會真的……
不可能,她絕不相信阿硯不是那樣會為了權力違背本心的人。
「謝公子這話是什麼意思?」
謝慶陽依舊的散漫,端的是世家公子的姿態:「你家小相公,又會弄墨,又會雕刻,還會皇上最喜歡的青詞,不過一年就成了皇上身邊的寵臣,其他人分不走半點信賴,又和次輔楊煥之走近,按照這個勢頭下去,可不就是我所說的入閣拜相麼?」
他笑了一聲,又接著道:「我原以為依照你的眼光,選的夫君應是身正品端之人,卻不想你竟是看差了眼。」
林初月此刻已然沉了臉色,朝堂之上的事情她不知道,但朝野之外的事情她還是知道的。
楊煥之和李緯現在算不上是好人。
或許曾經是,但現在絕對不是。
如今的北疆和江南等地的災情,很大一部分的責任是在這兩人,若是這兩人體察民情,不那般不顧百姓生死,醉心權術的話,北疆和江南也不會是現在的模樣。
這一切的走向,全部都是按照原書中所說的發展,按照這樣下去,再過不久,邵硯山就會投入楊渙之門下,成為翰林院學士。
再後來就是那個玩弄權術,以青詞媚上的佞臣。
想到這裡,林初月心緒愈發焦躁。
她這起得很早,幾乎要與邵硯山差不多時候起來。
其實全然不是林初月想要起早,只是她睡不太好而已。
邵硯山已經換好了公服。
他帶著幞頭,身穿青色圓領長袍,腰上束著烏角帶,公服之上是五品白鷳補子。
顏色內斂的公服,襯得他身姿挺拔氣質非凡。年僅二十三,卻已有而立之年的沉穩持重。
難得兩人能在一同用早飯。
但邵硯山注意到,林初月似乎心情不好,平常吃飯最認真的人此刻卻心不在焉,手上拿著筷子又一下沒動。
「阿月怎麼了,可是有什麼煩心事?」
林初月扯了扯嘴角,道了句沒事,隨後也專心吃飯起來。
她這事實在不該和阿硯說,難道在阿硯剛剛升任翰林試講的時候,她就要在這提醒阿硯,千萬不要和楊煥之等人為伍嗎?
而說這話又是站在何種角度,應以何種理由呢?
現在的李緯是內閣首輔,是那個鬥敗宦官孫壽,拔除外戚干政,推行新治變法,功績不可一世的李緯。
而不是那個醉心權利,妄圖裹挾幼帝把持朝政的李緯。
可即便這樣,林初月也知道此事已有苗頭。權力薰心,多年身處高位,無一人能與之制衡,李緯會漸漸在這樣的權力之中迷失了自己。
孝仁帝在位二十七年,池州府爆發旱情,飛蝗肆虐,以致引發瘟疫,民不聊生。
其實朝廷之中早有治蟲控災的能將,就譬如工部侍郎張維民,可偏偏張維民此人看不慣李緯的行事風格,卻也不知避諱,在李緯升任首輔次年,就遭貶斥,成了建寧府推官遠離京師。可張維民此人極不適應建寧府氣候,不過待了一年就因水土不服而病痛纏身,於遭貶斥的第二年離開人世。
此次狀況要較四年前的旱災更為嚴重,後又有瘟疫影響,一直波及到了江南的常州府。
而孝仁帝此時已經身體不好,朝政只交由李偉,楊煥之等人。
疫情得不到妥善的治理,北疆荒草萋萋,屍橫遍野,而遠離北疆的京師,卻一派盛世,歌舞昇平。
而這只是其中之一。
在有幾年後的江南澇災,依舊是這般悽慘,最為富庶的中部江南地區,承擔朝廷上下三分之一賦稅的幾個州府也接連受到影響。
早在李緯上位之前,工部是有許多能人善將的,且都各司其職,得以重用。
可只因政見不和,李緯就全將這些人按了下去。
林初月沒想到,這一切都會發生的這樣快。
會試後,朝堂大換血,充入了不少李緯楊煥之等人的親信,而後又一年旱災澇災,接連爆發。
即便遠處京城之中,林初月都感受到了狀況不妙。
邵硯山升任翰林試講,不到一年就成了翰林學士,真正的天子近臣,侍奉天子在下。
然後讓林初月無論如何都想像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她的阿硯,按照原書中的發展和楊煥之漸漸走近。
即便是林初月這樣遠離朝堂的人,也能在謝慶陽陳舒敖等人口中聽聞邵硯山的近況。
她這趟出門,是因著京杭碼頭這邊鋪子要在揚州府開分店的事項,特地找了經驗豐富的謝慶陽商討,謝慶陽也不吝賜教,只是在談完事情之後,他又與她閒話了幾句。
「你可知你家侍講小相公差不多又要升遷了?」他語氣中帶著幾分調笑。
林初月不解,這才不到一年怎麼這樣快。
「謝公子莫要開玩笑。」
「我哪裡會開這種玩笑,」謝慶陽睨了她一眼,「你家侍講小相公可真是官運亨通呢,這才不到一年就能升任翰林學士,再一步,怕是就要拜相入閣了。」
明明是恭賀的話,可偏從謝慶陽嘴裡出來,就聽得讓人頗為不舒服,好像邵硯山的官位是通過不正當手段得來的一樣。
但林初月心裡隱隱有些猜測。
會不會真的……
不可能,她絕不相信阿硯不是那樣會為了權力違背本心的人。
「謝公子這話是什麼意思?」
謝慶陽依舊的散漫,端的是世家公子的姿態:「你家小相公,又會弄墨,又會雕刻,還會皇上最喜歡的青詞,不過一年就成了皇上身邊的寵臣,其他人分不走半點信賴,又和次輔楊煥之走近,按照這個勢頭下去,可不就是我所說的入閣拜相麼?」
他笑了一聲,又接著道:「我原以為依照你的眼光,選的夫君應是身正品端之人,卻不想你竟是看差了眼。」
林初月此刻已然沉了臉色,朝堂之上的事情她不知道,但朝野之外的事情她還是知道的。
楊煥之和李緯現在算不上是好人。
或許曾經是,但現在絕對不是。
如今的北疆和江南等地的災情,很大一部分的責任是在這兩人,若是這兩人體察民情,不那般不顧百姓生死,醉心權術的話,北疆和江南也不會是現在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