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頁
而武將的目光則多落在馮老太君身後的一對夫妻身上。
男的走路動作有些不自然,一隻手掩在大氅之中,女的則一身獵裝,雖然年近不惑,但從體態步伐可以一眼看出颯爽之氣,總而言之,這兩人都是練家子,且武功絕對不低。
然而等到走近,眾人才發現,這幾人太顯眼了,後頭還掛了兩個不太顯眼的。
他們步伐輕鬆,穿著隨意,絲毫沒有覲見皇帝的莊重感,反倒隨意得好似這只是一場簡單的秋獵。
但只要看見他們的人都瞬間一個激靈,因為雖然那女的大家不認識,但男的大家都認識,真是已經退隱很久的武安侯。
這幾年因為他太過低調,以至於幾乎所有人提到武安侯的第一反應都是那些矗立在神祠裡頭的塑像,是口口相傳的戰神,甚至都忘了,這武安侯如今也不過才不到三十的年紀,還是個英姿勃發的年輕人。
宋琮給足了馮老太君面子,親自下了座位攙起她,又賜了座,這才一掃剛才的陰沉氣質,笑眯眯地回了自己的主位。
「馮老夫人遠道而來,一路舟車勞頓,實在辛苦,今日朕要親自獵上幾頭鹿,盡一盡地主之誼才是。」
底下人偷眼瞄馮老太君,心想這馮家人給皇帝下了什麼蠱,真是夭了壽了,小皇帝竟然會說好話?
「皇上言重了,進京述職本就是老臣職責所在,不敢言累,這一路走來,風光民俗都與從前不同,有生之年能見到如今的太平光景,這都是皇上您的恩澤。」
馮老太君鄭重行禮,她行的不是婦人禮,而是正經的將軍禮,眾人心情複雜,這才想到,這馮老太君領的可是實打實的大將軍職。
皇上和馮老太君互相吹捧片刻,直聽得旁人眼神恍惚。
講道理,仿佛這樣的氣氛才應該是朝堂該有的,但是為什麼他們已經記不得上一次擁有這樣和諧友好的君臣氛圍是什麼時候了。
回回大朝會不是聽小皇帝陰陽怪氣就是時刻提防著小皇帝下套,何曾這樣輕鬆愉快過哇!
幾個老尚書想想都想抹眼淚。
卻聽皇帝忽然道:「馮家鎮守帝國東南,勞苦功高,這些年馮家少主隱姓埋名,留在京中學習,也殊為不易,如今也是一家團圓之時了。」
眾臣:???
什麼玩意兒?
馮家哪來的少主?
不是兩個都死了嗎?
左僕射眉頭一皺便道:「皇上,這世子爺他已經……」
皇帝嘆了口氣:「你不懂。」
左僕射眼皮一跳。
不怪他多想,皇帝這個語氣一聽就是搞事前奏。
「當年,馮老太爺戰死唐亞灣,馮家滿門忠烈,唯一的男丁後人卻才呱呱降生。朕的父皇與馮老太爺君臣相惜,不僅在無人可承襲王位的情況下加封了靖海王,還免去了嶺南二十年的賦稅。」
宋琮說到動情處,還抹了把眼睛。
眾人:?
這真是見了鬼了。
「馮老太君大義,為表嶺南乃是朝廷不可分割的領土,願意將唯一的孫兒送至汴京,讓他在宮中長大,但我父皇不忍他剛一落地便背井離鄉,於是選了個折中的辦法。」
宋琮嘆息一聲:「那便是以馮家二房所生的長女代替王世子送至京中撫養長大。」
左僕射糊塗了:「可這馮家二房的長女不就是武安侯的——」
宋琮一瞪眼:「都說了你們不懂,馮家二房長女出生之後沒有大肆宣揚,當時送入宮中之時也不過才一歲,武安侯的妻子乃是馮家二房的次女馮楚英,這長女姓馮名晏之,我父皇憐她身世,沒有公布她的身份,前些年一直長在藍平侯府,之後又跟隨沈尚書學習治商之道,如今學有所成,已然可以獨當一面。」
藍平侯就是馮老太君的娘家,是個落魄的清貴家族,南遷之時四分五裂,有點本事的都出去獨立門戶了,只剩下馮老太君的一個兄長守著藍平侯的爵位一個人苦熬,他也沒有後代,早些年便在臨安去世了,子侄們關係都遠,根本無從查證。
宋琮三言兩語給馮楚英重新編了個身份出來,宋凌品了品,心想好傢夥,這麼一扯,馮楚英年紀又長了一歲。
媳婦兒的年紀是個謎,你永遠不知道她到底幾歲。
馮楚英依言上前,挨個兒拜了一圈,最後一臉生澀模樣地跪在了馮家老二夫婦面前。
「爹、娘,女兒不孝,這些年未能在您跟前盡孝。」
本來這一出是宋琮和馮家人商議好的,可真到了實施,馮楚英卻從心底里泛出幾分真心實意的酸楚來。
這些年,她有娘不能認,有爹不能見。
馮家老二夫婦也紅了眼睛,因為他們真的已經很久很久,沒有見到穿著女裝的女兒喚他們一聲爹娘了。
這時又有一人道:「哎對對,我想起來了,這是馮家的閨女啊,我早些年在藍平侯府見過,當時還起了心思想給我小孫子說個媒的,藍平侯那老匹夫不同意,說孩子還小,婚姻大事得等孩子長大了自己做主,還嫌本王的孫子是個紈絝,哎你們說說,本王的小孫兒,雖說性格天真無邪了一些,但是人品還是頂好的嘛對不對?」
說話的是個王爺,算起來是宋琮的叔爺爺,這位和馮老太君早年交情不一般,是宋琮暗中挑好的託兒。
他這麼一說,眾人也猶疑起來。
男的走路動作有些不自然,一隻手掩在大氅之中,女的則一身獵裝,雖然年近不惑,但從體態步伐可以一眼看出颯爽之氣,總而言之,這兩人都是練家子,且武功絕對不低。
然而等到走近,眾人才發現,這幾人太顯眼了,後頭還掛了兩個不太顯眼的。
他們步伐輕鬆,穿著隨意,絲毫沒有覲見皇帝的莊重感,反倒隨意得好似這只是一場簡單的秋獵。
但只要看見他們的人都瞬間一個激靈,因為雖然那女的大家不認識,但男的大家都認識,真是已經退隱很久的武安侯。
這幾年因為他太過低調,以至於幾乎所有人提到武安侯的第一反應都是那些矗立在神祠裡頭的塑像,是口口相傳的戰神,甚至都忘了,這武安侯如今也不過才不到三十的年紀,還是個英姿勃發的年輕人。
宋琮給足了馮老太君面子,親自下了座位攙起她,又賜了座,這才一掃剛才的陰沉氣質,笑眯眯地回了自己的主位。
「馮老夫人遠道而來,一路舟車勞頓,實在辛苦,今日朕要親自獵上幾頭鹿,盡一盡地主之誼才是。」
底下人偷眼瞄馮老太君,心想這馮家人給皇帝下了什麼蠱,真是夭了壽了,小皇帝竟然會說好話?
「皇上言重了,進京述職本就是老臣職責所在,不敢言累,這一路走來,風光民俗都與從前不同,有生之年能見到如今的太平光景,這都是皇上您的恩澤。」
馮老太君鄭重行禮,她行的不是婦人禮,而是正經的將軍禮,眾人心情複雜,這才想到,這馮老太君領的可是實打實的大將軍職。
皇上和馮老太君互相吹捧片刻,直聽得旁人眼神恍惚。
講道理,仿佛這樣的氣氛才應該是朝堂該有的,但是為什麼他們已經記不得上一次擁有這樣和諧友好的君臣氛圍是什麼時候了。
回回大朝會不是聽小皇帝陰陽怪氣就是時刻提防著小皇帝下套,何曾這樣輕鬆愉快過哇!
幾個老尚書想想都想抹眼淚。
卻聽皇帝忽然道:「馮家鎮守帝國東南,勞苦功高,這些年馮家少主隱姓埋名,留在京中學習,也殊為不易,如今也是一家團圓之時了。」
眾臣:???
什麼玩意兒?
馮家哪來的少主?
不是兩個都死了嗎?
左僕射眉頭一皺便道:「皇上,這世子爺他已經……」
皇帝嘆了口氣:「你不懂。」
左僕射眼皮一跳。
不怪他多想,皇帝這個語氣一聽就是搞事前奏。
「當年,馮老太爺戰死唐亞灣,馮家滿門忠烈,唯一的男丁後人卻才呱呱降生。朕的父皇與馮老太爺君臣相惜,不僅在無人可承襲王位的情況下加封了靖海王,還免去了嶺南二十年的賦稅。」
宋琮說到動情處,還抹了把眼睛。
眾人:?
這真是見了鬼了。
「馮老太君大義,為表嶺南乃是朝廷不可分割的領土,願意將唯一的孫兒送至汴京,讓他在宮中長大,但我父皇不忍他剛一落地便背井離鄉,於是選了個折中的辦法。」
宋琮嘆息一聲:「那便是以馮家二房所生的長女代替王世子送至京中撫養長大。」
左僕射糊塗了:「可這馮家二房的長女不就是武安侯的——」
宋琮一瞪眼:「都說了你們不懂,馮家二房長女出生之後沒有大肆宣揚,當時送入宮中之時也不過才一歲,武安侯的妻子乃是馮家二房的次女馮楚英,這長女姓馮名晏之,我父皇憐她身世,沒有公布她的身份,前些年一直長在藍平侯府,之後又跟隨沈尚書學習治商之道,如今學有所成,已然可以獨當一面。」
藍平侯就是馮老太君的娘家,是個落魄的清貴家族,南遷之時四分五裂,有點本事的都出去獨立門戶了,只剩下馮老太君的一個兄長守著藍平侯的爵位一個人苦熬,他也沒有後代,早些年便在臨安去世了,子侄們關係都遠,根本無從查證。
宋琮三言兩語給馮楚英重新編了個身份出來,宋凌品了品,心想好傢夥,這麼一扯,馮楚英年紀又長了一歲。
媳婦兒的年紀是個謎,你永遠不知道她到底幾歲。
馮楚英依言上前,挨個兒拜了一圈,最後一臉生澀模樣地跪在了馮家老二夫婦面前。
「爹、娘,女兒不孝,這些年未能在您跟前盡孝。」
本來這一出是宋琮和馮家人商議好的,可真到了實施,馮楚英卻從心底里泛出幾分真心實意的酸楚來。
這些年,她有娘不能認,有爹不能見。
馮家老二夫婦也紅了眼睛,因為他們真的已經很久很久,沒有見到穿著女裝的女兒喚他們一聲爹娘了。
這時又有一人道:「哎對對,我想起來了,這是馮家的閨女啊,我早些年在藍平侯府見過,當時還起了心思想給我小孫子說個媒的,藍平侯那老匹夫不同意,說孩子還小,婚姻大事得等孩子長大了自己做主,還嫌本王的孫子是個紈絝,哎你們說說,本王的小孫兒,雖說性格天真無邪了一些,但是人品還是頂好的嘛對不對?」
說話的是個王爺,算起來是宋琮的叔爺爺,這位和馮老太君早年交情不一般,是宋琮暗中挑好的託兒。
他這麼一說,眾人也猶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