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撒網撈魚的技術,還真撈上幾條大魚。

  左淮收到回復的時候,別提多高興。

  第69章

  一個是東南地區分布的石橄欖,根據研究所的最新培育種子,完全可以落地淮西西部。

  石橄欖屬於寒涼性中草藥,可降火氣,化痰止咳……還有滋陰養腎的功效。

  市場價值也是有的。

  另一個則是農學院培育的火龍果種子非常符合淮西西部石山種植的條件。

  之後,陸陸續續還有茶樹種植、柚子樹種植的相關技術培育。

  左淮都一一上門尋求合作,並表示完全可以提供實驗育種基地,供研究院研究,出來的成果成功落地後,也會從中抽取部門利潤獎勵給該單位及貢獻的個人。

  結局當然很理想,學校和研究所里的老師還承諾,如果能落地的話,會提供技術員實地考察,並及時解決問題。

  這條件說的,左淮自然喜滋滋應下。

  同時將方案記錄下來,讓農業廳的工作人員將這些種植提上計劃,必須在春季期種植下去。

  草藥相對於果樹好的地方在於培育時間相對短,對於想快速看出成果的老百姓來說,最適合不過。

  果樹種植只算是補充經濟。

  適合甘蔗等種植的都沒有大改動,還是種植並就當地建合作社,製糖。

  唯一變動的是,派資深的老師傅下去對機器進行維護以及改進,爭取制出更多更好的糖。

  同時,當產地的農產品供大於求時,也會進行調配解決。

  這些風險預防方案,都一同在最初始的時候,就完成了。

  等左淮出差回來,將所有計劃書都提交上去。

  農業廳李廳長連夜查看,不斷為裡面的預防計劃給折服,根據自己的經驗來看,完全大有可為。

  就是,裡面還摻和了其它部門的工作,想完全成功,還得所有部門都聯合起來,一起執行。

  裡面的困難不小,但成功之後的政績,必然是屬於所有人的。

  李廳長的眼裡的光亮的嚇人,他最興奮的是,這樣做之後帶來的影響將是全面的,淮西農業大興是必然的,還會反哺與農業相關的製造業。

  未來,農村將實現全面脫貧,實現發家致富,估計比城裡還過的好。

  思及此,李廳長連夜招開會議,讓廳里所有領導連夜趕回來,商量章程。

  左淮還待在辦公室,到沒受影響,只心疼了一下下連夜爬起來的同事們。

  一眾領導都是有經驗的,知道臨時招開,必然是大事,沒有怨言,帶上筆記本立刻趕到單位。

  拿到李廳長吩咐助理列印好的計劃書查閱後,更是沉迷進去。

  對於商量接下來協助左淮工作,更是沒有意見。

  整個農業廳都動起來了,大夥都知道這會動了,以後源源不斷的功績就來了。

  左淮自己也有一大堆事情要忙,樂得將跟其他部門有關聯的部分都讓出去。

  自己負責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還得實時跟蹤呢,恨不得多出幾個自己來幹活,這些都不是短期能解決的。

  還有農民自身的經驗與農業培育技術之間的矛盾。

  有之前的大煉鋼鐵在前面,許多老百姓都不信這些知識分子能種出高產糧食,之前的知青不就是了,不會種地還來分糧食。

  有些比較固執的村落,上了年紀的老人還圍在村口,不允許村里幹部帶知識分子進村指導。

  中間還差點被脾氣火爆的鄉民給揍了,高傲的技術員也不屑下去,對新型農業技術的落實任務也懈怠起來。

  這樣的糾紛報告在左淮的辦公桌上能裝幾箱子去。

  唯一讓左淮欣慰的是,藤縣的老百姓對於大改革完全支持,對下鄉的技術員萬分熱情,不時拿鄉里的土特產塞給他們,直把技術員誇得臉紅,干起過來精力十足。

  當地農業局也很快將進度提交上來,意思都是,只差通知開始種植了,老百姓都完全聽從知道,學習種植技術。

  開心於藤縣的順利,但對於其他地方的問題也不能不解決。

  光靠催當地農業部門領導,不是想個具體方案出來,左淮也怕他們懶政直接一刀切,強硬讓老百姓接受,又不好好監督,最後真導致糧食減產,更傷他們在老百姓心中的信任值。

  左淮覺得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便將問題傳達下去,讓各地領導都儘量想個方法提交上來。

  這一方面能加深他們對這些問題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說不定能找到些靈感。

  最後,藤縣新任的局長提上來的方案,中提到了一點,得讓老百姓看到已經成功的案例,像藤縣落實快速,因為大夥看到了知識的力量,明白應用知識好了,能實現溫飽,實現富裕。

  燈下黑的左淮才靈光一閃,想到了可以宣傳一下藤縣的模式,就像小崗村的成功,讓全國各地的老百姓都知道了這地方。

  於是便聯繫淮西報社,讓他們派人下到藤縣去拜訪,不光要拜訪當地的模式,更主要要的是,要拜訪當地的老百姓,詢問新模式下來帶給他們的變化,特別是穿衣吃飯、娶妻嫁漢方面。

  報社了解了下情況,明白裡面確實有可以報導的內容,便快速下去了。

  將採訪內容和拍攝的照片整理成新聞後,當即發出來。

  左淮是提前收到新聞的,收到之後便通知各領導下面都學習藤縣的改革進取精神,重點學習對象在農村的老百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