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頁
可月牙兒聽了吳勉的話,心裡卻不經柔和下來。為一地父母官, 真真切切的為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又何嘗比在京城官場勾心鬥角差呢?
「我也有一事想要同你商量。」
吳勉將月牙兒輕輕攏入懷中,說:「我聽著呢。」
「還是清福店的事。」
如今清福店在百姓間的口碑漸漸好轉, 積累下來的茶葉存貨也在日益出手,就是貴妃娘娘看了帳本,也覺得很滿意。可月牙兒心裡卻另有想法,這麼些上好的茶葉, 明明還能賣個高價出去。
她其實對於茶葉懂得並不很多,自接手清福店以來便買了幾本茶譜、茶經回來,得空的時候便努力鑽研。月牙兒本是做事就要做好的性子,這兩天稍稍得了空,便開始在京城各大茶鋪茶店走動起來,看看如今京城的茶葉是怎麼個市場。
瞧來瞧去,她發現了一件與江南茶坊所不同的事。在這裡,花茶的普及率遠遠比不上江南。這也很好理解,畢竟京城因為水土以及氣候的原因,沒有栽種那麼多花田。她問過郭洛才知道,如今京城裡除了皇宮南苑有一處暖室,專門栽種茉莉花以供貴人們泡茶吃之外,再沒有什麼成規模的花田。
「貴妃娘娘自幼喜歡花茶,尤其是茉莉香茶,不然宮裡也不會專門撥出一塊地方種茉莉花。也有些京城貴婦想學著娘娘的舉止喝香片,可是也很難弄得同等品質的花茶。」
月牙兒聽了,央求郭洛替她尋一點宮裡用的花茶來。
好說歹說,郭洛還真弄了一點子給她,只夠泡一盞茶的分量。
茶是好茶,是御茶之中最上等的那一種。茉莉花也不錯,帶著淡淡的香氣。總體而言,除了茶葉更好些,同月牙兒在江南吃過的花茶味道差不離。可她總覺得有哪裡不對。
翻閱幾本茶譜之後,月牙兒才漸漸明白為何她覺得當下的花茶少了些滋味。有一本《茶譜》上說,製作木樨花花茶,主要的工藝是「用磁罐一層茶一層花相間至滿,入鍋湯煮之,焙乾收用。」
也就是說如今,製作花茶的工藝是將花與茶相間放好,一同煮過之後,再用火烘焙至無水汽,不過三四道工序。
可月牙兒隱隱約約記得,她從前去一家老字號茶廠參觀過,人家可是有十多道工序。這樣便說得通了,一定是花茶窨制工藝在此後不斷發展,才將花茶的味道改良得更好了。
她便琢磨著改良一下花茶窨制工藝。可這件事,不是她一個人能做成的,清福店上下,也沒個真正懂制茶工藝的人,都是賣現成的茶。月牙兒想了又想,覺得這事還是要找江南的制茶師傅。
「這個時節,本是江南花市提前訂茉莉花的時候,我掐著這個時間回去,說不定到花開的時候,這事便能有眉目。否則,非要等到明年去了。」
月牙兒同吳勉解釋說:「可是我若這個時候回江南去,豈不是不能陪你考完殿試。」
「我又不是小孩子。」吳勉啞然失笑,說:「本來上京趕考,就很少有帶家眷來的,譬如我的同窗雷慶,他們都是一個人來的。你能陪我這麼久,我已是再幸運不過了。」
他瞧見月牙兒眉眼間還有愧疚之色,連聲安慰說:「再者,你若回去,也可替我看望一些爹爹。殿試出了成績,我該家去,算起來也沒差幾個月。」
兩人商議定,月牙兒便在一個春雨朦朧的清晨,獨自回江南去了。
魯伯與魯大妞倒是留在京城,打點店鋪。除了杏糖記之外,還有一家新開的成衣鋪子、一家茶店要打理。
行船的時日裡,月牙兒大半的時間花在了查證花茶窨制的工藝上,她隨船帶著一箱與花,專門用做試味。
但到底術業有專攻,直到棄船登岸的時候,這花茶窨制的工藝也沒研究透徹。
自打收到月牙兒寄回來的信,薛令姜與柳見青便算著時日,派人到桃葉渡等候,若是消息立刻來報。因為杏花船宴離桃葉渡不遠,所以這些天每當得了空,薛令姜便會自己到桃葉渡轉一轉。
還真讓她等到了。
船還未停靠,月牙兒便已迫不及待地走出船艙,立在甲板上遠眺。
等她瞧清渡口邊有一個熟悉的身影時,立刻揮舞著手臂喊:「大姐姐,我在這裡。」
姐妹相見,彼此都有說不完的話。
月牙兒嘴角帶笑,先向她說了勉哥兒會試考中的消息,又將在京城裡如何布置產業,如何為清福店出謀劃策說了一遍。
落轎的時候,月牙兒有些啞然,因為街上不少女子的裝束都改成了素色寬袖立領長衫,明明她走得時候還很少見著這樣的裝扮。
薛令姜聽見她的疑惑,笑說:「說起來,還有咱們家成衣鋪的一份功勞呢。」
原來自打杏花衣鋪出售了這種立領款式的衣裳後,無論是薛令姜還是柳見青,亦或者是杏花船宴的侍兒,通通換上了一樣的裝束,連帶著不少光顧「湘夫人家」名門閨秀,也開始穿這種樣式的衣裳,漸漸掀起了一整新的潮流。
「其實你就是不來那封信提醒我,我也會多多備貨的。」
兩人有說有笑的回到杏園。沒多久,得了消息的柳見青與伍嫂、六斤等人也匆匆趕來了,杏花上下如同過年一般熱鬧。
月牙兒回到東院,首先給吳伯敬茶請安。
也許是日子越過越好的緣故,吳伯看著也比從前精神了不少:「好孩子,都是一家人講那麼多禮數作甚?快坐下。」
「我也有一事想要同你商量。」
吳勉將月牙兒輕輕攏入懷中,說:「我聽著呢。」
「還是清福店的事。」
如今清福店在百姓間的口碑漸漸好轉, 積累下來的茶葉存貨也在日益出手,就是貴妃娘娘看了帳本,也覺得很滿意。可月牙兒心裡卻另有想法,這麼些上好的茶葉, 明明還能賣個高價出去。
她其實對於茶葉懂得並不很多,自接手清福店以來便買了幾本茶譜、茶經回來,得空的時候便努力鑽研。月牙兒本是做事就要做好的性子,這兩天稍稍得了空,便開始在京城各大茶鋪茶店走動起來,看看如今京城的茶葉是怎麼個市場。
瞧來瞧去,她發現了一件與江南茶坊所不同的事。在這裡,花茶的普及率遠遠比不上江南。這也很好理解,畢竟京城因為水土以及氣候的原因,沒有栽種那麼多花田。她問過郭洛才知道,如今京城裡除了皇宮南苑有一處暖室,專門栽種茉莉花以供貴人們泡茶吃之外,再沒有什麼成規模的花田。
「貴妃娘娘自幼喜歡花茶,尤其是茉莉香茶,不然宮裡也不會專門撥出一塊地方種茉莉花。也有些京城貴婦想學著娘娘的舉止喝香片,可是也很難弄得同等品質的花茶。」
月牙兒聽了,央求郭洛替她尋一點宮裡用的花茶來。
好說歹說,郭洛還真弄了一點子給她,只夠泡一盞茶的分量。
茶是好茶,是御茶之中最上等的那一種。茉莉花也不錯,帶著淡淡的香氣。總體而言,除了茶葉更好些,同月牙兒在江南吃過的花茶味道差不離。可她總覺得有哪裡不對。
翻閱幾本茶譜之後,月牙兒才漸漸明白為何她覺得當下的花茶少了些滋味。有一本《茶譜》上說,製作木樨花花茶,主要的工藝是「用磁罐一層茶一層花相間至滿,入鍋湯煮之,焙乾收用。」
也就是說如今,製作花茶的工藝是將花與茶相間放好,一同煮過之後,再用火烘焙至無水汽,不過三四道工序。
可月牙兒隱隱約約記得,她從前去一家老字號茶廠參觀過,人家可是有十多道工序。這樣便說得通了,一定是花茶窨制工藝在此後不斷發展,才將花茶的味道改良得更好了。
她便琢磨著改良一下花茶窨制工藝。可這件事,不是她一個人能做成的,清福店上下,也沒個真正懂制茶工藝的人,都是賣現成的茶。月牙兒想了又想,覺得這事還是要找江南的制茶師傅。
「這個時節,本是江南花市提前訂茉莉花的時候,我掐著這個時間回去,說不定到花開的時候,這事便能有眉目。否則,非要等到明年去了。」
月牙兒同吳勉解釋說:「可是我若這個時候回江南去,豈不是不能陪你考完殿試。」
「我又不是小孩子。」吳勉啞然失笑,說:「本來上京趕考,就很少有帶家眷來的,譬如我的同窗雷慶,他們都是一個人來的。你能陪我這麼久,我已是再幸運不過了。」
他瞧見月牙兒眉眼間還有愧疚之色,連聲安慰說:「再者,你若回去,也可替我看望一些爹爹。殿試出了成績,我該家去,算起來也沒差幾個月。」
兩人商議定,月牙兒便在一個春雨朦朧的清晨,獨自回江南去了。
魯伯與魯大妞倒是留在京城,打點店鋪。除了杏糖記之外,還有一家新開的成衣鋪子、一家茶店要打理。
行船的時日裡,月牙兒大半的時間花在了查證花茶窨制的工藝上,她隨船帶著一箱與花,專門用做試味。
但到底術業有專攻,直到棄船登岸的時候,這花茶窨制的工藝也沒研究透徹。
自打收到月牙兒寄回來的信,薛令姜與柳見青便算著時日,派人到桃葉渡等候,若是消息立刻來報。因為杏花船宴離桃葉渡不遠,所以這些天每當得了空,薛令姜便會自己到桃葉渡轉一轉。
還真讓她等到了。
船還未停靠,月牙兒便已迫不及待地走出船艙,立在甲板上遠眺。
等她瞧清渡口邊有一個熟悉的身影時,立刻揮舞著手臂喊:「大姐姐,我在這裡。」
姐妹相見,彼此都有說不完的話。
月牙兒嘴角帶笑,先向她說了勉哥兒會試考中的消息,又將在京城裡如何布置產業,如何為清福店出謀劃策說了一遍。
落轎的時候,月牙兒有些啞然,因為街上不少女子的裝束都改成了素色寬袖立領長衫,明明她走得時候還很少見著這樣的裝扮。
薛令姜聽見她的疑惑,笑說:「說起來,還有咱們家成衣鋪的一份功勞呢。」
原來自打杏花衣鋪出售了這種立領款式的衣裳後,無論是薛令姜還是柳見青,亦或者是杏花船宴的侍兒,通通換上了一樣的裝束,連帶著不少光顧「湘夫人家」名門閨秀,也開始穿這種樣式的衣裳,漸漸掀起了一整新的潮流。
「其實你就是不來那封信提醒我,我也會多多備貨的。」
兩人有說有笑的回到杏園。沒多久,得了消息的柳見青與伍嫂、六斤等人也匆匆趕來了,杏花上下如同過年一般熱鬧。
月牙兒回到東院,首先給吳伯敬茶請安。
也許是日子越過越好的緣故,吳伯看著也比從前精神了不少:「好孩子,都是一家人講那麼多禮數作甚?快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