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頁
烈日下行軍, 皇帝也曬得臉頰通紅, 但精神很好,還有興致欣賞沿途風景。把目光轉到周珣之身上,皇帝對侍衛道:「找架車來,請國公去車上緩一緩。」
周珣之忙道不必,擦著汗道:「天氣一熱,臣的老毛病就犯了, 總歸是年紀大了, 不中用了。」
皇帝也不急著行軍了,鬆開馬韁慢慢走著, 隨口道:「國公也有多年不上戰場了吧?」
「是,也有……」周珣之仰頭回憶著, 「二十多年了。」
皇帝噙著笑。二十年前,周珣之也是他此刻的年紀, 只是一名小小幕佐。而他自洛陽率大軍南下,途中群蠻、叛軍聞風而逃, 連克數城,初登戰場,有這樣的戰績,已經是難得了。眾將的稱頌皇帝其實沒有太當真,但暗地裡仍然有些得意。煊赫的日光仿佛預兆了這場大戰可預見的結果——皇帝心情激盪,揚起長鞭, 將精神懨懨的周珣之拋到隊尾。
日暮之後,三軍結營,周珣之草草洗漱過後,來到中軍帳。正要掀起帳簾,聽見裡頭隱隱有嬌柔的戲謔聲,周珣之眉頭一皺,直起腰來,在帳外慢慢踱了一會,直到聽見裡頭皇帝傳召,才斂容走了進去。
嬌小美麗的柔然公主自皇帝身畔走來,她穿著緊袖胡服,身段窈窕,一張臉泛著桃花般的色澤,在長途的跋涉後絲毫不見疲乏,隨行大軍中,又有五千柔然騎兵替她助陣,怨不得皇帝寵愛。
周珣之躬身施禮,「殿下。」
柔然公主離帳後,皇帝命周珣之落座。還沒有自和柔然公主的狎昵中移開心思,皇帝笑道:「宮使今天有信來,說太子獨自騎馬在御苑裡繞了一圈。」
「太子像陛下,很英勇。」
皇帝看了看周珣之的臉色。他對周皇后所出的嫡子,當然也是很寵愛的,可那個孩子還太小,其實沒什麼可說的,便笑道:「聽說皇后和小皇子身體也很好。」
周珣之微笑道:「這都是陛下和江山之福。」
諸將也陸續被召入帳中,皇帝端正了臉色,說道:「還有三天就到樊城了,想必樊城這會正全軍戒備,諸位有什麼見地?」
周珣之道:「我軍東西兩路,東路樊侍中率水師正在淮南與敵軍廝殺,西路有王玄鶴在襄陽,檀涓在岳陽。襄陽易守難攻,扼守漢水,得襄陽便可順勢而下,橫掃中原。以臣看,可以先攻下樊城為據點,封鎖漢水,圍困襄陽。待取了襄陽,檀涓也就守無可守了,正好東進與樊侍中匯合,共討元竑等餘孽。」
皇帝道:「那要多久才能攻克襄陽?」
周珣之道:「先取樊城,再圍襄陽,總也得到明年秋冬。」
「那不是還有一年半的時間?」
「我軍多是騎兵,不善水性,也正好借這個時機在漢水練一練水師。」
皇帝皺眉,問其餘諸將,眾人都認為周珣之的法子最穩妥,皇帝不甘心,舉目一望,列座尾端的薛紈正在垂眸思索——做了半年的雲中守將,他人比以前沉穩了,深邃的眼窩裡不時閃過一絲警覺的銳光。
察覺到皇帝的視線,他抬起頭來。
薛紈曾經做過皇帝近侍,皇帝對他比別人多些隨意,「薛紈,你一定急著想和樊侍中匯合,有什麼法子能繞過襄陽,直取岳陽?」
薛紈猶豫了一下,說道:「還有個法子,強闖義陽三關,以義陽為據點,攻取岳陽。義陽守將楊侑懦弱,攻城倒也不難。只是這樣一來容易被襄陽的王玄鶴部自後方包抄,二來,義陽三關太險,強攻不下,反而會遭遇敵軍夾擊,三來,義陽沒有糧道,無法補給,拖是拖不過檀涓。」
皇帝心裡一動,「兵分兩路,一路佯攻襄陽,牽制王玄鶴,另外一路猛攻義陽三關。至於檀涓……」皇帝臉色頓時難看極了。
周珣之知道皇帝的心思,「檀涓心性不定,現在他的家眷還在洛陽,陛下何不先嘗試招降?」
皇帝冷笑,「他現在不過是檀道一的傀儡罷了。要招降檀道一,我看除了國公,沒有人有這個本事了。」
周珣之有些尷尬。
皇帝沒有理他。「岳陽,岳陽……」他口中默默念誦了幾遍,下定了決心,對眾人笑道:「昔日楚王狩獵雲夢大澤,野火之起也若雲蜺,兕虎之嗥聲若雷霆,這樣豪壯的景象,諸位難道不嚮往嗎?我是等不及要一覽洞庭湖畔的風光了。」他拍案而起,「先攻義陽。」
是夜,皇帝與諸將議定,大軍兵分兩路,周珣之率主力步兵與水師佯攻樊城,列陣於漢江,以威懾襄陽城中的王玄鶴,另一路由皇帝親領三萬精銳,借著山林掩映,趁夜悄然逼近義陽。距關隘幾十里外,結營紮寨,斥候查探之後,回稟道:「三關之中,以九里關兵力最少,平靖關最多。」
薛紈道:「請陛下坐鎮中軍,等關口打開後,再隨大軍前往義陽城外。」
柔然公主扮做親兵,甩開隨行的柔然侍衛,在險峻的山壁間穿梭了幾個來回,驅馬越過溪澗,像一陣風般落在皇帝帳前,笑道:「鳥都停在枝頭,草也沒人踩過,這山谷沒有伏兵,陛下要不要我再去箭樓附近探一探?」
皇帝持起馬鞭,走出帳外,遙望外頭的萬仞山壁和幽深峽谷,轉而對薛紈笑道:「連一個女流之輩都毫無畏懼,你覺得我能無所事事地坐在中軍帳里嗎?」
皇帝這一路御駕親征,自朝廷百官到隨行兵將,都是提心弔膽,時刻規勸他萬乘之尊不可輕易赴險,皇帝起先還謹慎,之後一路勢如破竹,越發信心倍增起來——薛紈知道勸也沒用,只能請皇帝穿上鎧甲,自己將刀與弓箭背在身上,上馬緊緊跟隨著皇帝,「臣護著陛下。」
周珣之忙道不必,擦著汗道:「天氣一熱,臣的老毛病就犯了, 總歸是年紀大了, 不中用了。」
皇帝也不急著行軍了,鬆開馬韁慢慢走著, 隨口道:「國公也有多年不上戰場了吧?」
「是,也有……」周珣之仰頭回憶著, 「二十多年了。」
皇帝噙著笑。二十年前,周珣之也是他此刻的年紀, 只是一名小小幕佐。而他自洛陽率大軍南下,途中群蠻、叛軍聞風而逃, 連克數城,初登戰場,有這樣的戰績,已經是難得了。眾將的稱頌皇帝其實沒有太當真,但暗地裡仍然有些得意。煊赫的日光仿佛預兆了這場大戰可預見的結果——皇帝心情激盪,揚起長鞭, 將精神懨懨的周珣之拋到隊尾。
日暮之後,三軍結營,周珣之草草洗漱過後,來到中軍帳。正要掀起帳簾,聽見裡頭隱隱有嬌柔的戲謔聲,周珣之眉頭一皺,直起腰來,在帳外慢慢踱了一會,直到聽見裡頭皇帝傳召,才斂容走了進去。
嬌小美麗的柔然公主自皇帝身畔走來,她穿著緊袖胡服,身段窈窕,一張臉泛著桃花般的色澤,在長途的跋涉後絲毫不見疲乏,隨行大軍中,又有五千柔然騎兵替她助陣,怨不得皇帝寵愛。
周珣之躬身施禮,「殿下。」
柔然公主離帳後,皇帝命周珣之落座。還沒有自和柔然公主的狎昵中移開心思,皇帝笑道:「宮使今天有信來,說太子獨自騎馬在御苑裡繞了一圈。」
「太子像陛下,很英勇。」
皇帝看了看周珣之的臉色。他對周皇后所出的嫡子,當然也是很寵愛的,可那個孩子還太小,其實沒什麼可說的,便笑道:「聽說皇后和小皇子身體也很好。」
周珣之微笑道:「這都是陛下和江山之福。」
諸將也陸續被召入帳中,皇帝端正了臉色,說道:「還有三天就到樊城了,想必樊城這會正全軍戒備,諸位有什麼見地?」
周珣之道:「我軍東西兩路,東路樊侍中率水師正在淮南與敵軍廝殺,西路有王玄鶴在襄陽,檀涓在岳陽。襄陽易守難攻,扼守漢水,得襄陽便可順勢而下,橫掃中原。以臣看,可以先攻下樊城為據點,封鎖漢水,圍困襄陽。待取了襄陽,檀涓也就守無可守了,正好東進與樊侍中匯合,共討元竑等餘孽。」
皇帝道:「那要多久才能攻克襄陽?」
周珣之道:「先取樊城,再圍襄陽,總也得到明年秋冬。」
「那不是還有一年半的時間?」
「我軍多是騎兵,不善水性,也正好借這個時機在漢水練一練水師。」
皇帝皺眉,問其餘諸將,眾人都認為周珣之的法子最穩妥,皇帝不甘心,舉目一望,列座尾端的薛紈正在垂眸思索——做了半年的雲中守將,他人比以前沉穩了,深邃的眼窩裡不時閃過一絲警覺的銳光。
察覺到皇帝的視線,他抬起頭來。
薛紈曾經做過皇帝近侍,皇帝對他比別人多些隨意,「薛紈,你一定急著想和樊侍中匯合,有什麼法子能繞過襄陽,直取岳陽?」
薛紈猶豫了一下,說道:「還有個法子,強闖義陽三關,以義陽為據點,攻取岳陽。義陽守將楊侑懦弱,攻城倒也不難。只是這樣一來容易被襄陽的王玄鶴部自後方包抄,二來,義陽三關太險,強攻不下,反而會遭遇敵軍夾擊,三來,義陽沒有糧道,無法補給,拖是拖不過檀涓。」
皇帝心裡一動,「兵分兩路,一路佯攻襄陽,牽制王玄鶴,另外一路猛攻義陽三關。至於檀涓……」皇帝臉色頓時難看極了。
周珣之知道皇帝的心思,「檀涓心性不定,現在他的家眷還在洛陽,陛下何不先嘗試招降?」
皇帝冷笑,「他現在不過是檀道一的傀儡罷了。要招降檀道一,我看除了國公,沒有人有這個本事了。」
周珣之有些尷尬。
皇帝沒有理他。「岳陽,岳陽……」他口中默默念誦了幾遍,下定了決心,對眾人笑道:「昔日楚王狩獵雲夢大澤,野火之起也若雲蜺,兕虎之嗥聲若雷霆,這樣豪壯的景象,諸位難道不嚮往嗎?我是等不及要一覽洞庭湖畔的風光了。」他拍案而起,「先攻義陽。」
是夜,皇帝與諸將議定,大軍兵分兩路,周珣之率主力步兵與水師佯攻樊城,列陣於漢江,以威懾襄陽城中的王玄鶴,另一路由皇帝親領三萬精銳,借著山林掩映,趁夜悄然逼近義陽。距關隘幾十里外,結營紮寨,斥候查探之後,回稟道:「三關之中,以九里關兵力最少,平靖關最多。」
薛紈道:「請陛下坐鎮中軍,等關口打開後,再隨大軍前往義陽城外。」
柔然公主扮做親兵,甩開隨行的柔然侍衛,在險峻的山壁間穿梭了幾個來回,驅馬越過溪澗,像一陣風般落在皇帝帳前,笑道:「鳥都停在枝頭,草也沒人踩過,這山谷沒有伏兵,陛下要不要我再去箭樓附近探一探?」
皇帝持起馬鞭,走出帳外,遙望外頭的萬仞山壁和幽深峽谷,轉而對薛紈笑道:「連一個女流之輩都毫無畏懼,你覺得我能無所事事地坐在中軍帳里嗎?」
皇帝這一路御駕親征,自朝廷百官到隨行兵將,都是提心弔膽,時刻規勸他萬乘之尊不可輕易赴險,皇帝起先還謹慎,之後一路勢如破竹,越發信心倍增起來——薛紈知道勸也沒用,只能請皇帝穿上鎧甲,自己將刀與弓箭背在身上,上馬緊緊跟隨著皇帝,「臣護著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