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頁
景鑠在審完了那些南渝人之後,去了賀珏處一趟。賀珏看出此人今日來是有事,所以難得閉了嘴安靜等著。
可景鑠只看似從容地坐了一會兒,什麼都沒說。
賀珏在他離去之後嘆息了一聲,對渡鴉道,「有什麼可藏的,直說他的雲深失蹤半月有餘,掛心得很,不知道對方身上的蠱毒有沒有再發,牽掛孩子是不是即將臨盆。」
渡鴉口拙,聽出賀珏也有幾分牽掛,但是卻不知道該如何接話,所以乾脆什麼都沒說,這時端著藥碗過來準備餵給賀珏,卻走到一半的時候,突然眼前一黑,栽在地上了。
他自己也是染了病的人,體弱得很,可惜半點自覺都沒有。
.
邊疆告急的消息在半月前就已經送入了京中,但是京城那邊卻一直沒有消息送回來。
景逸那邊也不好過。他當初要收復江南,甚至讓軍隊橫渡霧水江挑釁,下場就是讓江北軍徹底陷進去了。這半月嶺南邊境不消停,霧水江畔也未曾消停過。
南渝與江南兩頭開戰,明眼人當初就知道這般做事朝廷肯定耗不起。可景逸有什麼辦法?是讓他眼睜睜看著江南獨立出去不置一詞,還是看著邊疆領土被南渝侵占。
兩邊都放不下,就有肯定兩邊都救不了。
事到如今,嶺南這邊等著朝廷那邊送補給。霧水江那邊也是個大窟窿,等著錢糧往裡面填。
嶺南這邊等了半月有餘,終於等來了朝廷的回應——朝中沒有送來軍中需要的補給,而是讓他們撤出禹城,說是和談使在路上了。
這回應幾乎是涼透了邊疆將士的心,一開始幾乎無人願意相信。
原本在此次與南渝的戰事之中他們就不占上風——南渝撕毀和約襲擊嶺南的時候,正好是太皇太后壽辰宴,那個晚上朝廷官員折損大半,而且大將軍賀勤也在此之前失蹤,後續朝廷糧草支援與前線決策都跟不上,南渝國一舉將戰線推進到了嶺南三分之一的腹地。之後雙方拉鋸,一直都是在嶺南土地上,受苦的是嶺南百姓。
後來賀珏和渡鴉摻和進來,勉強奪回了禹城,這才算是重漲了士氣。
如今禹城內,雖然內不少人卯足了勁兒準備誅殺暴君什麼的,但是有一點卻是上下一致的——那就是死守禹城,絕不退讓。
景逸也是在邊疆待過的,自然知道此時後撤意味著什麼,士氣必定低落,一蹶不振。
所以衡量再三,決定一旦撤退就不再打了,乾脆低頭求和。此事在朝堂上來回拉扯了好幾天,這個官員說不妥,那個官員說無奈之舉,僅僅是和談使選誰就爭了不少時間。
事情發展到如此地步,景逸也不願。只是霧水江臨近江北,江北臨近京城。和遙遠的嶺南相比,自然是保住霧水江一線最為重要。
若是霧水江失守,怕是江南那邊就可以直接打到京城腳下了。
景鑠不是景逸的臣子,自然沒去接什麼旨,在聽到旨意的風聲之後,思量了片刻,讓項一越把胡三錢帶了上來。
一開始景鑠帶上胡三錢,是因為此人有一半南渝血統。景鑠想著若是入南渝取解蠱法,留著此人必定有用。
如今用不著他入南渝了,不過卻有幾分其它的作用。
景鑠將秦子星的令牌交給胡三錢,然後讓項一越押著胡三錢去問嶺南起義軍借物資。城中物資已然接不上了。
嶺南起義軍向來是土匪做派,雁過拔毛,想必是囤了不少東西。
餓死的駱駝比馬大,讓嶺南起義軍分撥出些物資救支援幾天,應該還是夠的。
起義軍起義反的是朝廷。他們縱然將軍隊都看作朝廷走狗,但也應是分得清親疏里外的,在對抗外賊守住國土的事情上,想必起義軍里也能有拎得清的人。
再者說,秦子星曾經坐了嶺南起義軍第二把交椅,拿著他的令牌問嶺南起義軍借東西,對方總會給幾分薄面的。能坐上第一把交椅的人,總不至於是潑皮無賴。
胡三錢拿著令牌,一時有幾分恍惚。
他突然想起,自己還不知道景鑠是那人人唾罵的暴君的時候,見著這「錦公子」的氣度,曾也是想著要拉攏人才的。
他又想起當初項一越衝著他叨叨的那些「歪理」,什麼暴君當年也是受制於人,被太皇太后與嘉王架空,天下如此景象也非是他一人的過錯。
當時他聽著不以為然,只覺得是項一越替他主子狡辯,如今看著那曾經仁名的嘉王坐在帝位上,這江山還是那個破爛的江山,不,甚至還不如當初,現在淪落到要問南渝求和的地步了。
說來諷刺,居然是這曾經的暴君在這邊疆幫忙守著這一方領土。
這麼細細想來,胡三錢幾乎要相信這暴君的罵名背後另有隱情了。
景鑠向來不在乎他人看法,自然未將此事放在心上。更何況,他也不是如他們所想的為了人間大義。他就只是為了幾個朋友,還有那個人而已。
胡三錢的態度改變只是一個開端,大概是有了景逸這般放棄禹城的決策做對比,禹城中的官兵都對一直留在城中一同對抗南渝的暴君的態度和善了不少,連暗殺和投毒的都漸漸見不著了。
按照聖旨上所說,大軍準備撤出禹城。
可出人意料的是,就在所有人都以為此次將會以戰敗求和收尾的時候,阿四從南渝逃回禹城了,並且帶回了消息。
可景鑠只看似從容地坐了一會兒,什麼都沒說。
賀珏在他離去之後嘆息了一聲,對渡鴉道,「有什麼可藏的,直說他的雲深失蹤半月有餘,掛心得很,不知道對方身上的蠱毒有沒有再發,牽掛孩子是不是即將臨盆。」
渡鴉口拙,聽出賀珏也有幾分牽掛,但是卻不知道該如何接話,所以乾脆什麼都沒說,這時端著藥碗過來準備餵給賀珏,卻走到一半的時候,突然眼前一黑,栽在地上了。
他自己也是染了病的人,體弱得很,可惜半點自覺都沒有。
.
邊疆告急的消息在半月前就已經送入了京中,但是京城那邊卻一直沒有消息送回來。
景逸那邊也不好過。他當初要收復江南,甚至讓軍隊橫渡霧水江挑釁,下場就是讓江北軍徹底陷進去了。這半月嶺南邊境不消停,霧水江畔也未曾消停過。
南渝與江南兩頭開戰,明眼人當初就知道這般做事朝廷肯定耗不起。可景逸有什麼辦法?是讓他眼睜睜看著江南獨立出去不置一詞,還是看著邊疆領土被南渝侵占。
兩邊都放不下,就有肯定兩邊都救不了。
事到如今,嶺南這邊等著朝廷那邊送補給。霧水江那邊也是個大窟窿,等著錢糧往裡面填。
嶺南這邊等了半月有餘,終於等來了朝廷的回應——朝中沒有送來軍中需要的補給,而是讓他們撤出禹城,說是和談使在路上了。
這回應幾乎是涼透了邊疆將士的心,一開始幾乎無人願意相信。
原本在此次與南渝的戰事之中他們就不占上風——南渝撕毀和約襲擊嶺南的時候,正好是太皇太后壽辰宴,那個晚上朝廷官員折損大半,而且大將軍賀勤也在此之前失蹤,後續朝廷糧草支援與前線決策都跟不上,南渝國一舉將戰線推進到了嶺南三分之一的腹地。之後雙方拉鋸,一直都是在嶺南土地上,受苦的是嶺南百姓。
後來賀珏和渡鴉摻和進來,勉強奪回了禹城,這才算是重漲了士氣。
如今禹城內,雖然內不少人卯足了勁兒準備誅殺暴君什麼的,但是有一點卻是上下一致的——那就是死守禹城,絕不退讓。
景逸也是在邊疆待過的,自然知道此時後撤意味著什麼,士氣必定低落,一蹶不振。
所以衡量再三,決定一旦撤退就不再打了,乾脆低頭求和。此事在朝堂上來回拉扯了好幾天,這個官員說不妥,那個官員說無奈之舉,僅僅是和談使選誰就爭了不少時間。
事情發展到如此地步,景逸也不願。只是霧水江臨近江北,江北臨近京城。和遙遠的嶺南相比,自然是保住霧水江一線最為重要。
若是霧水江失守,怕是江南那邊就可以直接打到京城腳下了。
景鑠不是景逸的臣子,自然沒去接什麼旨,在聽到旨意的風聲之後,思量了片刻,讓項一越把胡三錢帶了上來。
一開始景鑠帶上胡三錢,是因為此人有一半南渝血統。景鑠想著若是入南渝取解蠱法,留著此人必定有用。
如今用不著他入南渝了,不過卻有幾分其它的作用。
景鑠將秦子星的令牌交給胡三錢,然後讓項一越押著胡三錢去問嶺南起義軍借物資。城中物資已然接不上了。
嶺南起義軍向來是土匪做派,雁過拔毛,想必是囤了不少東西。
餓死的駱駝比馬大,讓嶺南起義軍分撥出些物資救支援幾天,應該還是夠的。
起義軍起義反的是朝廷。他們縱然將軍隊都看作朝廷走狗,但也應是分得清親疏里外的,在對抗外賊守住國土的事情上,想必起義軍里也能有拎得清的人。
再者說,秦子星曾經坐了嶺南起義軍第二把交椅,拿著他的令牌問嶺南起義軍借東西,對方總會給幾分薄面的。能坐上第一把交椅的人,總不至於是潑皮無賴。
胡三錢拿著令牌,一時有幾分恍惚。
他突然想起,自己還不知道景鑠是那人人唾罵的暴君的時候,見著這「錦公子」的氣度,曾也是想著要拉攏人才的。
他又想起當初項一越衝著他叨叨的那些「歪理」,什麼暴君當年也是受制於人,被太皇太后與嘉王架空,天下如此景象也非是他一人的過錯。
當時他聽著不以為然,只覺得是項一越替他主子狡辯,如今看著那曾經仁名的嘉王坐在帝位上,這江山還是那個破爛的江山,不,甚至還不如當初,現在淪落到要問南渝求和的地步了。
說來諷刺,居然是這曾經的暴君在這邊疆幫忙守著這一方領土。
這麼細細想來,胡三錢幾乎要相信這暴君的罵名背後另有隱情了。
景鑠向來不在乎他人看法,自然未將此事放在心上。更何況,他也不是如他們所想的為了人間大義。他就只是為了幾個朋友,還有那個人而已。
胡三錢的態度改變只是一個開端,大概是有了景逸這般放棄禹城的決策做對比,禹城中的官兵都對一直留在城中一同對抗南渝的暴君的態度和善了不少,連暗殺和投毒的都漸漸見不著了。
按照聖旨上所說,大軍準備撤出禹城。
可出人意料的是,就在所有人都以為此次將會以戰敗求和收尾的時候,阿四從南渝逃回禹城了,並且帶回了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