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那麼想要繼承這個江山的人,也得有像朕一樣的一顆心。更不會為了爭這個皇位骨肉相殘。太宗由玄武門之變成為大唐的皇帝,在你們看來是你們學習的榜樣,可是在朕這裡,誰若敢對自己的親人動手,朕第一個容不下你們,朕到現在為止手裡沒有沾過親人的血,想讓朕開這個先例的人,朕不介意如你們所願。」

  可不是嘛,李哲他們謀逆,李初都沒有處置他們的意思,只是將李哲封為周王,和李旦、李末禁於府中,往後不得自由出入府邸。

  比起李初處置武敏之和武三思的手段來,那可真的寬宏大量的多了。

  武敏之和武三思滿門盡被誅滅,賀蘭敏秀早早被武敏之送走,到現在都沒有找到賀蘭敏秀一家的行蹤,看來武敏之早就料到自己可能會失敗,所以早早的做好了所有的準備。

  但是除了武敏之和武三思滿門被盡誅之外,其他武家的人並沒有因此受到牽連,算是李初法外開恩。

  一應的處置雖然是在李初登基之前就已經定下的,卻也是李初親自和武媚娘索要的。

  在聽到李初警告李氏宗親自家侄子的那些話時。自然讓人想起李初對武家人的處置,李初從來不是一個一味心慈手軟的人,該斷的時候會斷,絕不會落任何把柄於人手,更不會讓一條毒蛇咬著自己。

  「你可真是...」武媚娘在旁邊聽到李初的一番話百感交集,先是挑動人的爭奪之心,偏偏又給人限制爭奪的手段。

  李初也太為難人了。可武媚娘聽著也得認一聲就該如此。

  在下端的朝臣們在一開始的震驚之後,何嘗不是為李初最後限制諸位皇侄的爭位手段鬆一口氣。

  雖然古往今來的皇帝都不希望晚輩們為了皇位爭得頭破血流,但也沒有一個人像李初這樣說的明明白白。

  皇位是可以爭,卻不能骨肉相殘,這就是最大的底線。

  最重要的是,李初警告他們,一旦誰越過這個底線,李初就會成為他的敵人。

  想想看,他們有沒有能力成為李初的敵人,如果沒有,那麼他們最好就守住這個底線,永遠不要越過。

  蠢蠢欲動的人心隨著李初的安撫和警告,慢慢的都平靜下來。畢竟不管再怎麼爭,再怎麼搶,他們都只是為了達到目的,並不願意為此捨棄性命。

  「另外,朕自外番尋回的玉米,紅薯,土豆,經過多年的培養,有了不少的種糧,往後推廣全國,此事,細議。」那麼多耐旱的作物,要不是這麼多年李初被武媚娘困住,早就推廣了,李初登基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此事定下,關乎天下百姓的溫飽,絕對要看重。

  而隨著李初登基成為皇帝,群中的太后們看著飛漲的積分,大喜過望!

  蕭太后:「兩百萬,兩百萬的積分,請繼續漲,請繼續!」

  呂太后:「夠了!」

  宣太后:「夠了!」

  孝莊太后:「夠了!」

  蕭太后...不夠啊不夠,為什麼她的積分依然不夠!捉狂啊!

  武周的第一位女皇帝武曌登基之時六十七歲;第二任女皇帝李初五十二歲登基,改元泰和,後世稱泰和女帝。

  武媚娘在位十五年,上啟貞觀,下啟泰和,是為古往今來的女皇帝。泰和女帝在位二十年,崇文尚武,既大力發展文學,同樣也大開武舉,且推行從海外得來的糧種,蕃薯,土豆,玉米等耐旱的農作物,令天下百姓的日子得以更上一層樓。

  針對朝中的弊端,泰和女帝更是不留餘力的改變,任用能吏能臣,尤其提拔女官,令天下女子的地位得以提高,其一朝加之武媚娘一朝的努力,終於讓天下人接受女子可出仕也可繼承家業。

  正是因為如此,後世女子對泰和女帝推崇無比,縱是那些想攻擊女子的人,觀泰和女帝一朝,不管是在唐高宗時或是武媚娘朝時,一直為國為民,為安天下,根本沒有可以攻擊的地方,泰和女帝一生都以使天下百姓得以安康泰和為己任,所以後世之人,不得不認一個服!

  對外,雖然泰和女帝不主張戰事,但若有來犯,雖遠必誅。勵精圖治,萬邦來朝,比起唐太宗和唐高宗之時,有過之而無不及。其最令後世稱頌的是,她雖無子嗣,最後從相王李旦的子嗣中擇其三子李隆基為繼承人。

  在其一朝,李氏的子弟個個出色,文能安國治天下,武能出兵平天下,卻無骨肉相爭之象。

  泰和二十年,泰和女帝崩於宣政殿,令李隆基繼位,李隆基登基即復李唐國號,武周江山由此結束,但武周兩任女皇帝,令後世人傳頌!

  作者有話要說:正文到此完結啦,太后們的去留,請期待番外吧。

  當然,番外緩更。

  第178章 番外1

  泰和六年,武周第二任女帝登基六年,海上傳來一個好消息,被李初第二次派出海的使臣回來了,不僅回來了,更是帶回了大批的番外之物,同時也有同來的各國的使臣。

  當船停靠在岸邊時,看到那搬下來一箱箱的東西,還有許多大周從未見過的人,尚未抵達大周的國都長安,使臣此番出海收穫頗豐的消息已經傳遍了整個天下,自然也傳回到長安。

  想李初這個女帝自登基以來,第一年開始推廣土豆,番薯,玉米等耐旱的農作物,短短三年,解決先前大半百姓無法裹腹的問題,隨後又開始改革吏治,尤其著重改制軍制,以及先前所用的均田制。這樣一來無疑觸及了大部分貴族的利益,當時反抗之聲不絕於耳。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