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頁
這回丁君和陸踏歌互表心跡,在某種程度上竟算得上是最好結果。
另一邊,接到教主傳令,沒能去的了純陽便趕回來的卡盧比,只是淡淡瞟了一眼,便絲毫不覺奇怪的繼續做手上事情了。
卡盧比身體雖無問題,卻因個人感情問題和今年時常在外而早早將旗下大多事務丟給了掠光,這天總算換成弟子在外奔波把旗下成堆的情報丟回來給他處理,成堆的任務直令卡盧比身周冰寒氣息幾日都未能消下去。
而陸踏歌,得了傳令之命,便直奔長安。
陸危樓能毫不猶豫將賭注押在太子身上的前提是有個相當重的籌碼,便是陸踏歌的身份。
當初的幼童生的一副波斯相貌,初來明教時只會說突厥語又帶著股突厥貴族腔調,自是被陸危樓留意過。也是在那次留意後陸踏歌得到了一個回到突厥的機會,可他選擇了留在丁君身邊。
而如今,卻是陸踏歌利用這個隱藏在骨血里的身份的時候了。
安祿山昔年為范陽、平盧、河東三地節度使,起兵叛亂時使用的不僅是唐兵,還有大量同羅、奚、契丹、室韋和五千突厥精兵,恰好陸踏歌原名阿史那利,為當今突厥可汗之侄,現今突厥達默葉護同父異母的二弟。
突厥是個十分看重血統與武力的地方,作為實打實的阿史那驕子,陸踏歌只要能做到用武功使突厥人信服,再許出相當利益,不愁勸不走那群他的同族。
七月二十二日,阿史那從禮率五千騎兵,竊廄馬二千匹逃歸朔方,降於聖人。聞突厥逃歸之訊,長安眾人誤以為敗勢已顯,官吏逃匿,獄囚自出,頃刻亂成一團。
京兆尹崔光遠、唐侍御史呂湮、右拾遺楊綰、奉天令崔器相繼來降,短短數日,各路兵馬逐漸來奔靈武。兼有明教各旗傳教弟子率被教義感化,自願討賊的明教信徒前來,涓流成河,不到半月時間,靈武便已聚集兵力十餘萬之多。
天策府殘兵,藏劍弟子,丐幫幫眾,乃至於少林,七秀……十三門派聞訊皆來,以惡人浩氣兩陣營亦暫時罷戰,曰,江湖子弟,當為國持兵戈。
陸踏歌本欲歸靈武,途中又接教主密令,以唐使身份前往突厥之地,與可汗商談如今局勢。較突厥人而言,青年生的過於俊美,但那白皙膚色與湛藍眼眸卻是標準的突厥長相,席間可汗直言相詢陸踏歌身份,陸踏歌同時報以阿史那利與踏歌之名,僅用三天時間,便說服了可汗派兵援唐。
八月初,太子出兵直討叛軍,天下響應。
第92章 日月明尊十五
這一仗, 從八月, 一直打到第二年七月。
陸踏歌初時只以為自己只是離教片刻,未想後來竟被陸危樓賦予了與突厥溝通的命令。突厥人見他武勇俊美, 又是純正的阿史那王族嫡系,自領軍將領至最底層的小卒,無不對青年尊敬至極。
初時是尊敬, 後來見陸踏歌脾氣不似其他阿史那王族暴戾, 那些親近友好便多了起來,一開始有人為姊妹求親,後來聽聞青年已有愛慕之人, 便開始想著法問陸踏歌為何不歸突厥。
姑且不論那些突厥中的普通人, 即使是其他姓氏的突厥貴族也無法理解陸踏歌作為阿史那王族, 為何不回突厥做他的王侯。要知道,阿史那一族縱是無用之人都能領個閒職肥差, 吃喝精貴美妾相伴, 如陸踏歌這般的,未必不能得可汗青眼, 封王拜將,領一廣袤肥沃的草原。
何必在那什麼明教里, 職位不高俸祿不多,還成天對著別人跪來跪去的。
陸踏歌聽聞此語,並不反駁, 只是淡淡一笑。
昔年他幼小孱弱, 只能在父王和那些母親尚在的弟弟之間艱難掙扎, 被僕人販賣時從未有人與他說過阿史那的榮光,那時陸踏歌聽到的最多的話,就是他長得好看,能賣出一個如何如何好的價錢。
他一直在等著突厥的人來救他,或許是兄長,或許是父王,直到到了中原才終於放棄了這種不切實際的盼望。隱隱知了些許世事的小阿史那偶爾也會開始想,自己是會被困於哪家深宅大院,遭『官老爺』們褻玩,還是被賣進秦樓楚館,在鈿頭銀篦和血色羅裙中等待著年老色衰的一日。
直到那天負著彎刀的銀髮青年在街角的回顧一眼。
那是陸踏歌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冷厲刀光,閃電般的銀色一閃即逝,伴隨著盛夏不應出現的寒氣划過他的鬢角,他聽見尖叫,哀嚎和咒罵,人販捉著他肩膀的那隻手在刀光閃後猛然一輕,取而代之的是一隻微涼的手環過腰間。
銀色的長髮自他眼前垂下,幼童抬頭看著青年,卻只能看見一個線條漂亮的下巴,青年說著他聽不懂的話,那是一種同突厥完全不同的,音節好聽,頓挫極有節奏的語言。他眨眨眼睛,望了望捂著手腕痛嚎發抖的人販子,往後靠了靠,靠上這個有些涼,卻堅實寬闊的胸膛,縮進青年安全感十足的懷裡。
那天,阿史那利的命運被再度改寫,從那天后,他就是陸踏歌,也只是陸踏歌。
帶著突厥精兵協助唐軍奪回長安的時候,恰逢盛夏,軍隊都已去之前定下的位置駐紮。這一年,明教已在唐軍和黎民黔首中建立了極高的威信,守城軍士掃過陸踏歌身上金飾白衣,又看了看青年背後彎刀,檢查過路引後面色肅然,恭敬的放了行。
青年就這樣,獨自一人牽著汗血駿馬,慢悠悠的踏入長安城。
另一邊,接到教主傳令,沒能去的了純陽便趕回來的卡盧比,只是淡淡瞟了一眼,便絲毫不覺奇怪的繼續做手上事情了。
卡盧比身體雖無問題,卻因個人感情問題和今年時常在外而早早將旗下大多事務丟給了掠光,這天總算換成弟子在外奔波把旗下成堆的情報丟回來給他處理,成堆的任務直令卡盧比身周冰寒氣息幾日都未能消下去。
而陸踏歌,得了傳令之命,便直奔長安。
陸危樓能毫不猶豫將賭注押在太子身上的前提是有個相當重的籌碼,便是陸踏歌的身份。
當初的幼童生的一副波斯相貌,初來明教時只會說突厥語又帶著股突厥貴族腔調,自是被陸危樓留意過。也是在那次留意後陸踏歌得到了一個回到突厥的機會,可他選擇了留在丁君身邊。
而如今,卻是陸踏歌利用這個隱藏在骨血里的身份的時候了。
安祿山昔年為范陽、平盧、河東三地節度使,起兵叛亂時使用的不僅是唐兵,還有大量同羅、奚、契丹、室韋和五千突厥精兵,恰好陸踏歌原名阿史那利,為當今突厥可汗之侄,現今突厥達默葉護同父異母的二弟。
突厥是個十分看重血統與武力的地方,作為實打實的阿史那驕子,陸踏歌只要能做到用武功使突厥人信服,再許出相當利益,不愁勸不走那群他的同族。
七月二十二日,阿史那從禮率五千騎兵,竊廄馬二千匹逃歸朔方,降於聖人。聞突厥逃歸之訊,長安眾人誤以為敗勢已顯,官吏逃匿,獄囚自出,頃刻亂成一團。
京兆尹崔光遠、唐侍御史呂湮、右拾遺楊綰、奉天令崔器相繼來降,短短數日,各路兵馬逐漸來奔靈武。兼有明教各旗傳教弟子率被教義感化,自願討賊的明教信徒前來,涓流成河,不到半月時間,靈武便已聚集兵力十餘萬之多。
天策府殘兵,藏劍弟子,丐幫幫眾,乃至於少林,七秀……十三門派聞訊皆來,以惡人浩氣兩陣營亦暫時罷戰,曰,江湖子弟,當為國持兵戈。
陸踏歌本欲歸靈武,途中又接教主密令,以唐使身份前往突厥之地,與可汗商談如今局勢。較突厥人而言,青年生的過於俊美,但那白皙膚色與湛藍眼眸卻是標準的突厥長相,席間可汗直言相詢陸踏歌身份,陸踏歌同時報以阿史那利與踏歌之名,僅用三天時間,便說服了可汗派兵援唐。
八月初,太子出兵直討叛軍,天下響應。
第92章 日月明尊十五
這一仗, 從八月, 一直打到第二年七月。
陸踏歌初時只以為自己只是離教片刻,未想後來竟被陸危樓賦予了與突厥溝通的命令。突厥人見他武勇俊美, 又是純正的阿史那王族嫡系,自領軍將領至最底層的小卒,無不對青年尊敬至極。
初時是尊敬, 後來見陸踏歌脾氣不似其他阿史那王族暴戾, 那些親近友好便多了起來,一開始有人為姊妹求親,後來聽聞青年已有愛慕之人, 便開始想著法問陸踏歌為何不歸突厥。
姑且不論那些突厥中的普通人, 即使是其他姓氏的突厥貴族也無法理解陸踏歌作為阿史那王族, 為何不回突厥做他的王侯。要知道,阿史那一族縱是無用之人都能領個閒職肥差, 吃喝精貴美妾相伴, 如陸踏歌這般的,未必不能得可汗青眼, 封王拜將,領一廣袤肥沃的草原。
何必在那什麼明教里, 職位不高俸祿不多,還成天對著別人跪來跪去的。
陸踏歌聽聞此語,並不反駁, 只是淡淡一笑。
昔年他幼小孱弱, 只能在父王和那些母親尚在的弟弟之間艱難掙扎, 被僕人販賣時從未有人與他說過阿史那的榮光,那時陸踏歌聽到的最多的話,就是他長得好看,能賣出一個如何如何好的價錢。
他一直在等著突厥的人來救他,或許是兄長,或許是父王,直到到了中原才終於放棄了這種不切實際的盼望。隱隱知了些許世事的小阿史那偶爾也會開始想,自己是會被困於哪家深宅大院,遭『官老爺』們褻玩,還是被賣進秦樓楚館,在鈿頭銀篦和血色羅裙中等待著年老色衰的一日。
直到那天負著彎刀的銀髮青年在街角的回顧一眼。
那是陸踏歌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冷厲刀光,閃電般的銀色一閃即逝,伴隨著盛夏不應出現的寒氣划過他的鬢角,他聽見尖叫,哀嚎和咒罵,人販捉著他肩膀的那隻手在刀光閃後猛然一輕,取而代之的是一隻微涼的手環過腰間。
銀色的長髮自他眼前垂下,幼童抬頭看著青年,卻只能看見一個線條漂亮的下巴,青年說著他聽不懂的話,那是一種同突厥完全不同的,音節好聽,頓挫極有節奏的語言。他眨眨眼睛,望了望捂著手腕痛嚎發抖的人販子,往後靠了靠,靠上這個有些涼,卻堅實寬闊的胸膛,縮進青年安全感十足的懷裡。
那天,阿史那利的命運被再度改寫,從那天后,他就是陸踏歌,也只是陸踏歌。
帶著突厥精兵協助唐軍奪回長安的時候,恰逢盛夏,軍隊都已去之前定下的位置駐紮。這一年,明教已在唐軍和黎民黔首中建立了極高的威信,守城軍士掃過陸踏歌身上金飾白衣,又看了看青年背後彎刀,檢查過路引後面色肅然,恭敬的放了行。
青年就這樣,獨自一人牽著汗血駿馬,慢悠悠的踏入長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