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頁
「北境一向對中原虎視眈眈,野心甚大;柳佑巧舌如簧,勸說阿哲布趁北方軍力空虛之時偷襲大啟,也未嘗不會成功,指不定阿哲布已經在挑選集結人馬了。」
魏繹坐了下來,言語間似已無過多的擔憂,說:「無須阿璞再費心,朕已有一絕妙之計了。」
-
夜裡又起風了,林荊璞站在窗前,握拳輕聲咳嗽。
賈滿走來,行禮道:「二爺,賀蘭軍已離了涼州界,沿著綏州,往允州去了。您說他們這麼急著去允州……也不知福禍。」
「允州亟需兵馬,攻打三郡不能再拖,自是好事。」林荊璞聲線極平淡,將心思藏得從容不迫。
賈滿垂頭嘆了一口長氣:「可這兩日北境已有異動,據說北境王已傳喚了各部落的兵馬,屯備糧草,只怕賀蘭軍一撤,如若北境此時攻打涼州,屆時涼州危矣!朝廷的軍力此時都在南端,援兵也撥不了多少,下官是想,賀蘭軍要是走得沒那麼快,興許還能護城幾日——」
林荊璞回身,溫聲說:「涼州在大啟最北,大人與北境打得交道最多,以大人所見,阿哲布此人何如?」
賈滿一怔,想了想道:「阿哲布尚且年輕,可卻是近幾代北境王中最為穩重的,頗好學習儒術,北境若是沒有他當時的決斷,只怕五六年前各部落便各自稱王,四分五裂了。」
「好不容易才統一平穩的北境,阿哲布應當知道此時攻打大啟,是時候,也不是時候。」林荊璞說。
賈滿:「二爺此話怎講?」
「柳佑說服阿哲布攻打北境,無非是行縱橫家之術,趁著大啟北部軍力空虛,可以行趁火打劫之事;奈何攻涼州容易,攻到鄴京豈是易事,阿哲布必須防備南下的部隊隨時北返,到那時,大啟已沒有後顧之憂,大可全力攻打北境,那麼,他好不容易才得來的和平便會被打破。」林荊璞抬手抿了口茶,又說:「這對北境來說,是樁極冒險的事。不然何須柳佑說動,北境若有實力與底氣,大可直接攻啟。」
賈滿思索了一番他的話,尋出個破綻:「好鬥是北境人的天性,二爺又怎確保,阿哲布不會冒這個險呢?」
林荊璞:「只需給北境一個無法抗拒的好處,阿哲布力求穩妥,自然就不會再冒險進攻。」
賈滿欲再問,只見不遠處沈懸帶著一名御前侍監前來,那侍監行拜後,便向林荊璞呈遞了一封詔書。
這是天子詔書,見詔猶如見天子。旁人見了,皆一一跪下,屏息不敢言。唯獨林荊璞沒跪,不緊不慢地翻開,閱過上面的字句,思忖了片刻,謹慎地問那名侍監:「這詔書可只此一份?」
侍監笑答:「回二爺的話,皇上親筆擬了兩份一模一樣的,李公公攜另一份往鄴京去了,想來此時早已百官都已領受旨意了。」
林荊璞聽罷,這才將詔書遲疑地交予那名侍監,侍監雙手接過後,宣讀與眾人聽。
魏繹一向不喜用那些花里胡哨又費解的辭藻,因此詔書上內容極簡:他要立魏竹生為皇太子。
林荊璞沒想到魏繹身在允州,竟比自己還要快一步。
這封詔書一發下,竹生一立,北境已不會再出兵了,沒有什麼比一個擁有北境皇族血脈的孩子當執掌中原的帝王,更具說服力。
第125章 你妻 「朕還能盼到與太傅比肩的日子麼?」
北風吹枯草,奈何後勁不足。
北境各部落集結在大營的兵馬不過五日,便各自打道回府了。阿哲布進而又向鄴京進貢了上千頭牛羊,以慶賀大啟立儲之喜,穩固邊境關係。
在北境散兵之前,柳佑就已聽說了鄴京立儲的消息。計策被破,眼瞅著賀蘭軍一行很快便要增派到允州,又聽聞啟軍得了可載千人的新船,事已至此,柳佑知道老天沒有再給他機會在北境施展圖謀了,他只能快馬南下,回去見他的王。
啟軍加上援軍,渡江之後來勢兇猛。萬奮沒能守住,一退再退。等柳佑回到三郡之時,十萬啟軍已跨過離江,攻至余縣一帶,離三郡僅有七十里之隔了。
余縣告急,三郡告急。
魏繹一路征討之餘,不忘撫恤民眾,命後方士兵重築家園,頗得人心。三郡之臣聽聞後,不危而自亂,朝野上下終日人心惶惶。
林珙發現近來身邊總少物件,多是些金銀銅器的玩意,他沒查,也知道應是一些宮人害怕啟軍有一日會攻入三郡王宮,於是偷拿了宮裡值錢的東西,早早潛逃出宮去了。
大廈將傾,這是人之常情,他只裝作看不見。何況各宮皆是如此,連太后宮裡近來都少了首飾器皿,只不過那些人便沒那麼好過了,多是被姜熹抓回去活活打死。
今日林珙案上又少了一支金筆,他竟有些惱了,那是柳佑贈予他寫字用的,平日裡十分稀罕。可他暗戳戳苦惱了半天,沒去尋筆,也沒跟人說這事,自個悶悶地消解了事。
三郡宮裡人手緊缺,外頭連個通報太監都沒有。柳佑回來之後直接步入內殿,雙腿直直地跪了下來:「皇上,臣回來得遲了,臣此行去北境未能增派到援兵,反而是助長了敵軍氣焰……臣有負皇上所託,還請皇上降罪!」
宮裡雖還是紅磚綠瓦,可四處蕭條卻是蓋不住的,皇帝殿裡的梅花都快枯萎了,無人打理。更別提柳佑方才一路入宮見到的景象,大事不成,心中更加不是滋味。
魏繹坐了下來,言語間似已無過多的擔憂,說:「無須阿璞再費心,朕已有一絕妙之計了。」
-
夜裡又起風了,林荊璞站在窗前,握拳輕聲咳嗽。
賈滿走來,行禮道:「二爺,賀蘭軍已離了涼州界,沿著綏州,往允州去了。您說他們這麼急著去允州……也不知福禍。」
「允州亟需兵馬,攻打三郡不能再拖,自是好事。」林荊璞聲線極平淡,將心思藏得從容不迫。
賈滿垂頭嘆了一口長氣:「可這兩日北境已有異動,據說北境王已傳喚了各部落的兵馬,屯備糧草,只怕賀蘭軍一撤,如若北境此時攻打涼州,屆時涼州危矣!朝廷的軍力此時都在南端,援兵也撥不了多少,下官是想,賀蘭軍要是走得沒那麼快,興許還能護城幾日——」
林荊璞回身,溫聲說:「涼州在大啟最北,大人與北境打得交道最多,以大人所見,阿哲布此人何如?」
賈滿一怔,想了想道:「阿哲布尚且年輕,可卻是近幾代北境王中最為穩重的,頗好學習儒術,北境若是沒有他當時的決斷,只怕五六年前各部落便各自稱王,四分五裂了。」
「好不容易才統一平穩的北境,阿哲布應當知道此時攻打大啟,是時候,也不是時候。」林荊璞說。
賈滿:「二爺此話怎講?」
「柳佑說服阿哲布攻打北境,無非是行縱橫家之術,趁著大啟北部軍力空虛,可以行趁火打劫之事;奈何攻涼州容易,攻到鄴京豈是易事,阿哲布必須防備南下的部隊隨時北返,到那時,大啟已沒有後顧之憂,大可全力攻打北境,那麼,他好不容易才得來的和平便會被打破。」林荊璞抬手抿了口茶,又說:「這對北境來說,是樁極冒險的事。不然何須柳佑說動,北境若有實力與底氣,大可直接攻啟。」
賈滿思索了一番他的話,尋出個破綻:「好鬥是北境人的天性,二爺又怎確保,阿哲布不會冒這個險呢?」
林荊璞:「只需給北境一個無法抗拒的好處,阿哲布力求穩妥,自然就不會再冒險進攻。」
賈滿欲再問,只見不遠處沈懸帶著一名御前侍監前來,那侍監行拜後,便向林荊璞呈遞了一封詔書。
這是天子詔書,見詔猶如見天子。旁人見了,皆一一跪下,屏息不敢言。唯獨林荊璞沒跪,不緊不慢地翻開,閱過上面的字句,思忖了片刻,謹慎地問那名侍監:「這詔書可只此一份?」
侍監笑答:「回二爺的話,皇上親筆擬了兩份一模一樣的,李公公攜另一份往鄴京去了,想來此時早已百官都已領受旨意了。」
林荊璞聽罷,這才將詔書遲疑地交予那名侍監,侍監雙手接過後,宣讀與眾人聽。
魏繹一向不喜用那些花里胡哨又費解的辭藻,因此詔書上內容極簡:他要立魏竹生為皇太子。
林荊璞沒想到魏繹身在允州,竟比自己還要快一步。
這封詔書一發下,竹生一立,北境已不會再出兵了,沒有什麼比一個擁有北境皇族血脈的孩子當執掌中原的帝王,更具說服力。
第125章 你妻 「朕還能盼到與太傅比肩的日子麼?」
北風吹枯草,奈何後勁不足。
北境各部落集結在大營的兵馬不過五日,便各自打道回府了。阿哲布進而又向鄴京進貢了上千頭牛羊,以慶賀大啟立儲之喜,穩固邊境關係。
在北境散兵之前,柳佑就已聽說了鄴京立儲的消息。計策被破,眼瞅著賀蘭軍一行很快便要增派到允州,又聽聞啟軍得了可載千人的新船,事已至此,柳佑知道老天沒有再給他機會在北境施展圖謀了,他只能快馬南下,回去見他的王。
啟軍加上援軍,渡江之後來勢兇猛。萬奮沒能守住,一退再退。等柳佑回到三郡之時,十萬啟軍已跨過離江,攻至余縣一帶,離三郡僅有七十里之隔了。
余縣告急,三郡告急。
魏繹一路征討之餘,不忘撫恤民眾,命後方士兵重築家園,頗得人心。三郡之臣聽聞後,不危而自亂,朝野上下終日人心惶惶。
林珙發現近來身邊總少物件,多是些金銀銅器的玩意,他沒查,也知道應是一些宮人害怕啟軍有一日會攻入三郡王宮,於是偷拿了宮裡值錢的東西,早早潛逃出宮去了。
大廈將傾,這是人之常情,他只裝作看不見。何況各宮皆是如此,連太后宮裡近來都少了首飾器皿,只不過那些人便沒那麼好過了,多是被姜熹抓回去活活打死。
今日林珙案上又少了一支金筆,他竟有些惱了,那是柳佑贈予他寫字用的,平日裡十分稀罕。可他暗戳戳苦惱了半天,沒去尋筆,也沒跟人說這事,自個悶悶地消解了事。
三郡宮裡人手緊缺,外頭連個通報太監都沒有。柳佑回來之後直接步入內殿,雙腿直直地跪了下來:「皇上,臣回來得遲了,臣此行去北境未能增派到援兵,反而是助長了敵軍氣焰……臣有負皇上所託,還請皇上降罪!」
宮裡雖還是紅磚綠瓦,可四處蕭條卻是蓋不住的,皇帝殿裡的梅花都快枯萎了,無人打理。更別提柳佑方才一路入宮見到的景象,大事不成,心中更加不是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