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頁
而如果他們活不下來,上了絞刑架……
弘星抬頭,夜空中的月牙兒在星星中輕輕晃動,皎潔明亮,無聲的沉默。
弘星看著夜空,回憶路易十四老爺爺和大清的友誼,回憶當年五歲的路易十五來到大清的模樣——
是不是那個時候,路易十四老爺爺就在擔心,擔心歐洲的民主運動,擔心他留下的這麼一個糟糕的攤子,路易十五接不下來?
弘星起身來到小書房,提筆給路易十五寫信,寫了一半,看看又撕碎,重新再寫,再撕碎,再重新再寫……
如果,有一天,大清的老百姓開啟民智,學會思考,學著站著做人,大清的皇家何去何從?
弘星的一封信,到底是什麼也沒寫,弘星只邀請路易十五,再次來大清一趟。
第二天五更天,弘星一覺醒來,還是感到心情略沉重。當然,弘星現在的面部功夫非常完美,誰也看不出來他在思考。
一身寶石紅的便服舒適得很,御門小朝結束,弘星快速處理完日常政務,找到他瑪法,帶著幾個孩子,來到瀛台一起釣魚。
親親瑪法一看他的小模樣,就知道他心裡頭有事情。只是親親瑪法也明白,乖孫兒長大了,習慣在他面前報喜不報憂,他不說,他也就不問。
祖孫兩個悠哉哉地釣魚,臨近午時,幾個大孩子下學一起找來,弘星乾脆和他們一起在瀛台偏殿午休。
長子睡不著,支棱著胳膊眼巴巴地問弘星:「阿瑪,老師今天說,華夏文化在北宋時期,有一個大拐彎,阿瑪,是一個柴榮早逝嗎?一個人的力量,有那麼大嗎?」
二子也好奇:「阿瑪,我看小報上也說,那個時候,這片土地上發生莫大的變化,對後世影響巨大。因為柴榮早逝,宋太~祖繼位,『皇家和士大夫共治天下』?『重文輕武』?」
大女兒困了,聽到『迷』『迷』瞪瞪的,卻是大聲反駁:「才不是。阿瑪說一個人的力量沒有那麼大。」
二女兒窩在弘星的懷裡動動腦袋,耍賴地笑著。三子在一邊強打精神聽著。其他幾個孩子慢慢睡著。
弘星給二女兒調整一個舒服端正的姿勢,輕聲回答孩子們的疑問。
「任何事,都是一環扣一環。我們習慣於責備自己,習慣於責備其他人,其實,每一個決定下來,都有其前因後果,都有諸多因素決定,個人的『性』情,個人的能力,只是一個催化劑。」
「唐末,中原有五代十國,戰『亂』紛紛。北方有燕雲十六州歸於金國。老百姓苦不堪言,諸侯林立……導致人心思安。柴榮制定的計劃,重文重武重商業,慢慢布局實現統一……非常正確。
但是人力不可為。情況太『亂』,柴榮『操』勞而早逝。宋太~祖繼承他的計劃,自然會重新考慮,選擇一條可行的道路,一條可以肉眼看見可行的道路去走。
人力有限,這是人類的局限。誰也沒想到,北宋會有那番遭遇,會一直無法收復燕雲十六州。更不會想到,南宋會遭遇蒙古興起……」
大女兒眨巴眼睛:「阿瑪,這就是額涅說的,命運嗎?」
二女兒氣鼓鼓著腮幫子:「阿瑪,女兒不喜歡。燕雲十六州的百姓,苦苦地期盼北宋可以北上,但一直沒有等到。到了南宋,長江以北的百姓苦苦地等候南宋渡江北上,一直沒有等到。
劉備一個偽君子都知道,逃跑的時候應該帶著他的子民。可是他們,一次次地拋棄。」
弘星伸胳膊捏捏二女兒的腮幫子,看向長子。
六歲的大皇子試著解釋:「燕雲十六州是唐末遺留問題之一。不是北宋不想收復,而是他們沒有那個時機,或者能力。
大唐的統一就是建立在藩鎮獨立,各族人一起共治的情況。北宋時期,百姓經歷諸多戰爭的苦難,開始排斥外族人……不團結的情況下,其他民族武力強大,北宋只能自保,這是必然的。」
二子打個哈欠,『迷』『迷』糊糊的:「這也是『諸多因素』之一。大唐一番興盛引人嚮往,一朝崩盤使人害怕……元朝是一次民族大融合,明朝是一次爭鬥,再到現在我們,又是一次大融合。」
大女兒若有所思:「阿瑪,女兒知道。當年明朝的時候,和關外蒙古女真打仗,說是『不割地』,其實就是打不過就跑,扔下當地子民。」
二女兒剛剛安靜下來,又瞪圓眼睛:「阿瑪,女兒也知道。他們還有官兵打殺當地百姓當功勳人頭。」
弘星親親二女兒,笑。長子若有所悟:「阿瑪,兒子大約明白。是因為前朝中後期武官不掌權,連基本的軍餉都不能保證,於是他們就去欺負更弱勢的老百姓。」
二子眼睛睜開:「阿瑪,我明白了。這是明朝的內部問題。明朝之所以有這些問題,有更多的原因。」
弘星小驕傲地笑:「說的都對。」
「看事情,看其本質。做事情,做其可行『性』。這沒有錯誤。有些人說,這給後人留下莫大的代價。可是人畢竟能力有限,有些事情,可能真的就是如此。
因此又有些人說這是宿命,但我們要明確,宿命和積極做事之間並不相悖……」
弘星抬頭,夜空中的月牙兒在星星中輕輕晃動,皎潔明亮,無聲的沉默。
弘星看著夜空,回憶路易十四老爺爺和大清的友誼,回憶當年五歲的路易十五來到大清的模樣——
是不是那個時候,路易十四老爺爺就在擔心,擔心歐洲的民主運動,擔心他留下的這麼一個糟糕的攤子,路易十五接不下來?
弘星起身來到小書房,提筆給路易十五寫信,寫了一半,看看又撕碎,重新再寫,再撕碎,再重新再寫……
如果,有一天,大清的老百姓開啟民智,學會思考,學著站著做人,大清的皇家何去何從?
弘星的一封信,到底是什麼也沒寫,弘星只邀請路易十五,再次來大清一趟。
第二天五更天,弘星一覺醒來,還是感到心情略沉重。當然,弘星現在的面部功夫非常完美,誰也看不出來他在思考。
一身寶石紅的便服舒適得很,御門小朝結束,弘星快速處理完日常政務,找到他瑪法,帶著幾個孩子,來到瀛台一起釣魚。
親親瑪法一看他的小模樣,就知道他心裡頭有事情。只是親親瑪法也明白,乖孫兒長大了,習慣在他面前報喜不報憂,他不說,他也就不問。
祖孫兩個悠哉哉地釣魚,臨近午時,幾個大孩子下學一起找來,弘星乾脆和他們一起在瀛台偏殿午休。
長子睡不著,支棱著胳膊眼巴巴地問弘星:「阿瑪,老師今天說,華夏文化在北宋時期,有一個大拐彎,阿瑪,是一個柴榮早逝嗎?一個人的力量,有那麼大嗎?」
二子也好奇:「阿瑪,我看小報上也說,那個時候,這片土地上發生莫大的變化,對後世影響巨大。因為柴榮早逝,宋太~祖繼位,『皇家和士大夫共治天下』?『重文輕武』?」
大女兒困了,聽到『迷』『迷』瞪瞪的,卻是大聲反駁:「才不是。阿瑪說一個人的力量沒有那麼大。」
二女兒窩在弘星的懷裡動動腦袋,耍賴地笑著。三子在一邊強打精神聽著。其他幾個孩子慢慢睡著。
弘星給二女兒調整一個舒服端正的姿勢,輕聲回答孩子們的疑問。
「任何事,都是一環扣一環。我們習慣於責備自己,習慣於責備其他人,其實,每一個決定下來,都有其前因後果,都有諸多因素決定,個人的『性』情,個人的能力,只是一個催化劑。」
「唐末,中原有五代十國,戰『亂』紛紛。北方有燕雲十六州歸於金國。老百姓苦不堪言,諸侯林立……導致人心思安。柴榮制定的計劃,重文重武重商業,慢慢布局實現統一……非常正確。
但是人力不可為。情況太『亂』,柴榮『操』勞而早逝。宋太~祖繼承他的計劃,自然會重新考慮,選擇一條可行的道路,一條可以肉眼看見可行的道路去走。
人力有限,這是人類的局限。誰也沒想到,北宋會有那番遭遇,會一直無法收復燕雲十六州。更不會想到,南宋會遭遇蒙古興起……」
大女兒眨巴眼睛:「阿瑪,這就是額涅說的,命運嗎?」
二女兒氣鼓鼓著腮幫子:「阿瑪,女兒不喜歡。燕雲十六州的百姓,苦苦地期盼北宋可以北上,但一直沒有等到。到了南宋,長江以北的百姓苦苦地等候南宋渡江北上,一直沒有等到。
劉備一個偽君子都知道,逃跑的時候應該帶著他的子民。可是他們,一次次地拋棄。」
弘星伸胳膊捏捏二女兒的腮幫子,看向長子。
六歲的大皇子試著解釋:「燕雲十六州是唐末遺留問題之一。不是北宋不想收復,而是他們沒有那個時機,或者能力。
大唐的統一就是建立在藩鎮獨立,各族人一起共治的情況。北宋時期,百姓經歷諸多戰爭的苦難,開始排斥外族人……不團結的情況下,其他民族武力強大,北宋只能自保,這是必然的。」
二子打個哈欠,『迷』『迷』糊糊的:「這也是『諸多因素』之一。大唐一番興盛引人嚮往,一朝崩盤使人害怕……元朝是一次民族大融合,明朝是一次爭鬥,再到現在我們,又是一次大融合。」
大女兒若有所思:「阿瑪,女兒知道。當年明朝的時候,和關外蒙古女真打仗,說是『不割地』,其實就是打不過就跑,扔下當地子民。」
二女兒剛剛安靜下來,又瞪圓眼睛:「阿瑪,女兒也知道。他們還有官兵打殺當地百姓當功勳人頭。」
弘星親親二女兒,笑。長子若有所悟:「阿瑪,兒子大約明白。是因為前朝中後期武官不掌權,連基本的軍餉都不能保證,於是他們就去欺負更弱勢的老百姓。」
二子眼睛睜開:「阿瑪,我明白了。這是明朝的內部問題。明朝之所以有這些問題,有更多的原因。」
弘星小驕傲地笑:「說的都對。」
「看事情,看其本質。做事情,做其可行『性』。這沒有錯誤。有些人說,這給後人留下莫大的代價。可是人畢竟能力有限,有些事情,可能真的就是如此。
因此又有些人說這是宿命,但我們要明確,宿命和積極做事之間並不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