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臨海人民醫院只能解決醫護人員的就業問題,但這些醫護人員帶來的人可不都是干醫療衛生工作的,有人從事機械設計,有人從事發動機研發……基本上都是首都的高級知識分子,葉知秋不忍心讓這些人去正大食品廠這種工作崗位上埋沒才華,腦中便開始布局人才安置計劃。

  不過眼下的當務之急是把臨海人民醫院給搞起來。

  葉知秋將招聘來的人以及各自的研究方向做了個統計,然後就開始分配人員進各科室,急診科、婦產科、骨科、外科、泌尿科、耳鼻喉科……這個分類是按照她記憶中後世醫院的分類分的,分別歸在了內綜科與外綜科這兩個大類下面,有些科室暫時還沒招聘到人才,她就問這些招聘來的人有沒有推薦的人選,希望能介紹一些優秀的醫療骨幹過來。

  至於高淳和教授力薦過來的胡濱,葉知秋給他安了一個常務院長的帽子,還從那些來的大教授中選出幾位資歷高的人來做常務副院長,醫院的草台班子就這樣搭建了起來。

  她這麼做的主要目的是甩鍋,讓胡濱來負責院內大小事務的統籌安排,畢竟她個人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都親力親為。

  為了讓臨海人民醫院儘快地面向全縣各鄉鎮、各生產隊展開服務工作,葉知秋還打算買一輛救護車。

  買救護車這種事,葉知秋自己又沒有門路,只能甩鍋給胡濱。

  胡濱十分認可,「救護車確實得買,很多急症是要命的,如果病人在鄉下,從生產隊送到縣城來可能就沒命了。但是……」他有些猶豫,不知道要不要說。

  葉知秋問,「但是咋了?這個很貴?」

  「這不是貴不貴的問題,是很難買。首都那邊用的救護車分為兩種,一種是國產的,主要是長青市產的,全國絕大多數的汽車都是從那邊出來的,一種是從意呆利進口的。長青市那邊的技術……怎麼說呢,也不是說不好。」

  胡濱仔細斟酌了一下語氣,道:「他們生產出來的救護車相當扛造,一輛國產的救護車和一輛意呆利生產的救護車在路上撞了,受損情況小的絕對是咱國產的,可是在平穩、速度等方面,長青市生產的救護車同意呆利生產的救護車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首都那邊的路算是平穩,開意呆利產的救護車基本上感覺不到顛簸,但開長青市產的救護車就能明顯感覺到。咱這邊縣城的硬化柏油馬路都沒多少,更別說鄉下了。長青市生產的那種救護車行駛在坑坑窪窪的土路上……病人說不準躺在家裡還能多活兩天,躺救護車裡往縣城走一趟,可能路上就沒命了。」

  葉知秋認真聽著胡濱的話,聽完之後,她的思路就發散了。

  「那些首都來的醫護人員家屬中,貌似有在首都一些高校里搞機械研發的?」她問胡濱。

  胡濱想了想,點頭道:「有,婦產科主任張桂芬家先生原本是京城理工大機械系的教授,因為有過留洋經歷,在京城被折騰了個夠嗆,跟著張主任過來這邊了。」

  葉知秋道:「那你抽空去同張主任談個話,看她先生能不能再找一些人來,我們醫院出一部分錢給他們開工資,咱從長青市買一輛救護車來,讓他們試著改裝,或者重造也行,搞搞研究,看怎麼樣才能把咱國產的救護車水平給提上去。不說要趕超意呆利的水平,但怎麼著也不能比人家差太多吧!」

  「咱醫院給開工資……」胡濱愣住,他低聲同葉知秋說,「葉老師,咱醫院帳上的錢可不多啊,能開的出來麼?咱一下子招了那麼多人,來看病的人卻沒幾個,我都擔心醫生們沒活兒干,更擔心發不出工資來。」

  「放心,錢肯定不會缺的,帳上錢不夠的話,你就同我說,我去財政上給你要。活兒肯定不會缺的,要是醫生空閒的話,就各個科室出一個人,到各鄉鎮、各生產隊去做衛生知識普及去!」

  「還有就是,我從首都把這些能人請過來,不僅得好好治病,還得把你們在學校里搞的那些研究也搞起來。該研究醫學的研究醫學,該研究藥學的研究藥學,還有傳染病防治等等,都搞起來!」

  「不過你這個院長可得記住了,叮囑手下的同志們,不要大張旗鼓的搞,得偷偷摸摸地搞,疾病五花八門,每天都有新的疾病出現,醫生每天都有新的難題得挑戰,所以醫生的水平也的不斷進步。」

  「要不然的話,我何必跑去京城招人?東山省衛校里培育出來的醫生也不少啊!」

  胡濱敬佩地看了葉知秋一眼,心裡給葉知秋豎起了大拇指。他完全想像不到,究竟是誰給了葉知秋這樣『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勇氣,就不怕哪天被當成出頭鳥給打了嗎?

  他不知道的是,葉知秋的勇氣是是中央下發的那份通知與指示給的。

  中央都允許了,大領導都鼓勵將臨海縣作為試點了,她還有啥不敢做的?

  葉知秋現在完全就是借著臨海縣內部經濟可以宏觀調控的便利,用正大食品廠產的奶來餵臨海縣人民醫院這個燒錢的無底洞。

  從胡濱辦公室出來,葉知秋腦子裡又開始盤算財政的事兒了。

  正大食品廠就算賺錢,那也不是源源不斷啊,她得再想想賺錢的門路,再給老百姓製造一些就業崗位出來。

  光明奶站與光明牧場已經搞了起來,目前還沒看到太大的成色,大概得等到年後將生產奶糖的設備買來才能賺縣外頭的錢,現在的光明奶站因為奶不方便長途運送的緣故,只能滿足臨海縣內的基本需求,光明牧場也不敢放開上限搞養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