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這些女孩兒在娘家地位有多尊崇,家人後就活得有多卑微。

  因為這些八旗女子的婚事,從來不由自己做主。

  甚至不由父母做主。

  其中又以皇室女子為最,他們大多會被當做滿蒙和睦的工具送去和親,嫁人後就與家人脫離聯繫,婚後除了要忍受人生地不熟的陌生與困難,還要面臨生活習慣、審美標準與各種風俗不同帶來的挑戰。

  就算僥倖與丈夫感情不錯,還有可能面臨教養嬤嬤的刁難。

  清朝不止出過一例因為教養嬤嬤阻礙夫妻見面,而最終導致出嫁的格格鬱郁而死的案例。

  因為清朝畸形的拴婚制度,也礙於布爾和可能和親的現實,盈秋從來不將女兒往大家閨秀的方向培養,而是更注重培養女兒獨立自主,希望她不管在何種環境中也能憑自己的本事活得好。

  冷靜後,盈秋自然不會覺得女兒這般行為,只是一時興起。

  事實也正如盈秋猜測那般。

  「女兒只是不甘心,為何女子生於世,就只能窩在後宅相夫教子,而不能憑著自己的本事建功立業。」布爾和看著盈秋,眼神不甘,「女兒從小與叔伯家的堂兄堂弟們一起長大,每次比試從不落於人後,自認本事不比任何一位堂兄弟差。可如今,那些堂兄弟們紛紛開始步入朝堂,女兒卻只能困於後宅,開始相看親事,為以後相夫教子做準備。」

  「女兒不甘心!」

  布爾和轉頭看向胤禔,再次強調。

  胤禔瞪大眼睛,倒不是覺得布爾和的想法有什麼不對,畢竟他小時候還與大名鼎鼎的孝莊皇后相處過幾年。

  但……

  「可是這與你主動求嫁蒙古有什麼關係?」

  「可是阿瑪,若是女兒留在大清,就永遠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

  胤禔愣住,張了張嘴,卻發不出一句反駁之語。

  這是事實。

  康熙雖然對孝莊尊敬,卻也對其掌權多年心生芥蒂,非常排斥後宮干政。

  布爾和雖不可能成為干政的後宮之一,但如今大力推行漢學的康熙也絕不可能讓她如男子一般出入朝堂,更不用說上戰場了。

  「可去了蒙古,難道你就有建功立業的機會了?」盈秋萬萬沒想到布爾和竟然是打著這樣的主意,「如今蒙古同樣受我大清管轄,你的想法又怎可能有機會實現?」

  布爾和眼神瞬間堅定起來:「可如果我真有本事在蒙古做出一番大事業,皇瑪法會非常高興。」

  盈秋與胤禔對視一眼,而後雙雙愣住。

  -

  自那日談話過後,又過了許久。

  盈秋與胤禔二人有心想要勸布爾和,卻又不知該從何勸起。

  胤禔是自己以前便一心想著與太子別苗頭,與太子處處爭鋒,所以自覺沒有勸女兒放棄這個想法的立場,盈秋則是因為自己在前世就因為夢想而選擇了一條與父母意見完全相反的路,更能體諒布爾和的想法。

  更何況,聖旨已下,還是在眾目睽睽之下宣讀,如今除非布爾和的賜婚對象暴斃,否則這次和親絕無改變的可能。

  但為了不讓女兒嫁去蒙古就害死人?

  盈秋和胤禔都沒喪心病狂到這等地步,再說這門婚事還是布爾和自己求來的。

  於是夫妻二人在沉默之後,也只能一邊擔心一邊用盡一切辦法與資源,想要為布爾和鋪平道路,希望她就算遭遇挫折,也能活得很好。

  出嫁前夕,盈秋猶豫之後,還是給布爾和添了一份嫁妝。

  裡面裝的是,盈秋這幾個月辛辛苦苦從圖書館裡抄錄的,有關蒙古的所有資料,如種植苜蓿草圈養牛羊之類。

  至於苜蓿草從哪兒來?

  康熙時期,大清與外界還有一些交流,海上貿易也算如日中天。別說還有胤禔這個皇子在,就算只是布爾和的身份,只要放出尋找苜蓿草的話去,自然不缺想要討好她的人。

  除此外,盈秋還特意將一些小說裡面提到的,對蒙古老百姓有用的許多如肥皂、羊毛氈、毛線衣等現代物品的製作方法也都抄寫了進去。

  雖然知道小說裡面的方法不一定管用,但對布爾和來說想必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希望能讓布爾和達成所願吧……

  站在城牆上目送布爾和遠去的盈秋,幽幽嘆了口氣。

  關於奪嫡

  因為盈秋的出現,胤禔提前退出了奪嫡這個漩渦。

  但一開始,康熙並沒想過就這讓胤禔「鹹魚養老」,而是試圖通過將胤禔調到六部其他部門來轉移朝臣的注意力,從而保住胤禔這個長子,再讓他與太子相爭以保證朝堂勢力的平衡。

  可惜胤禔已經完全放棄與太子比較,於是完全不入套。

  不管康熙威逼利誘,還是將他架在火上烤,胤禔都是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完全沒有奪嫡的想法。若是被逼急了,他就乾脆龜縮在直郡王府,兩耳不聞窗外事,直將康熙等人氣得腦仁兒突突地跳。

  有心人將主意打在了盈秋身上。

  誰知盈秋做足了「夫唱婦隨」的賢良模樣,只要是胤禔的決定,她都無條件擁護,別說只是宅在府上了,就算是胤禔想要帶著她到郊外宅子上住個大半年,她也沒有一句怨言。

  所有人都被這對夫婦給氣得沒脾氣了,最後只能放棄將胤禔拉進奪嫡這潭渾水。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