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晚飯安排了三小時,不到半小時,除了總長和夫人,餘下人都告辭而歸。

  餐桌上,新鮮的牡蠣在燭光里,浮著水光。

  沒人有胃口吃它們。

  “我去了數份電報給國內,卻沒回電。”總長說。

  大國之間達成一致,要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給日本人。

  中國沒資格討論,也沒資格反對。

  代表團第一時間就把會議結果告知國內政府。

  可簽合約的日子一天天臨近,北洋政府始終是一副推諉的姿態,不做任何決定。

  於是,代表團成了眾矢之的,被孤立在巴黎。他們懷揣著一雪前恥的目的,在旅途中歷經磨難,到巴黎後艱難斡旋,談判至今……卻在最後被拋棄了,成為了一枚棄子。

  若在那份不平等的合約上簽字,就是代表團的責任,愧對國民;若是不簽,也是代表團的責任,得罪與會大國。

  “這字,不能再簽了……不能再簽了。”總長長嘆。

  傅侗文不是外交部的人,他只是一個商人,無權評論。

  他用銀叉子撥弄著白餐盤裡的半塊麵包。

  沈奚裝著沒留神聽的樣子。燭光下,她看到夫人擱在餐桌邊沿的手泛著青,血管突兀,十分蒼老。在此時,她才意識到夫人已是六十五歲的高齡,卻還在跟著她的丈夫四處奔走……

  窗外,漸起吵鬧聲。

  沈奚放下盛水的玻璃瓶:“我去看看。”

  她走到客廳里,譚慶項也在。

  “是留法學生,有上百人,”譚慶項快速地說,“他們不是一直在駐法領事館前抗議嗎?怎麼找到這兒的?”

  “總長的車在草坪外,要找也很容易。”沈奚說。

  “我先出去看看,你去給領事館打個電話,讓人來接一下?”

  譚慶項話音未落,傅侗文和總長、夫人先後從飯廳出來。

  “這些天,他們都在領事館外,我和他們裡邊有些人也算打過交道了,”總長苦笑,“讓我先出去說一說。”

  傅侗文想阻攔,被夫人搖頭制止。

  他們只好跟隨著,一同到花園裡。公寓外的花園是半開放式的,草坪連著馬路,路燈下,沈奚看出去,全是一張張年輕的臉。她因為傅侗文昔日在上海被襲的事,對學生活動一直心中有懼。但好在,這群大學生並沒有動手的意思,只派了一位女學生和總長短暫交談。

  她好像看到那個女學生拿著什麼,沒看清。

  不遠處,法國警察也在觀望。

  “我們真不要通知領事館嗎?”她低聲問傅侗文。

  傅侗文沒做聲。

  短暫的對話,結束後,總長掉轉頭,踩著草坪,向傅侗文他們而來。

  譚慶項立刻把大家讓到門內,落了鎖。

  總長透過玻璃看人群,輕聲道:“那個學生代表在袖子裡藏了一枝花,裝成是槍,威脅我不要在合約上簽字。”

  夫人苦笑。

  “她摘花時,我看到了,”總長忽然一笑,看向傅侗文,“外面種著什麼花?”

  “玫瑰花,”傅侗文陪著他,故作詼諧地說,“是一把浪漫的槍。”

  很快,領事館另外派車來,接客人離開。

  汽車駛離時,那個用一枝花裝作槍的女孩子,正在慷慨激昂地演講:“若他敢簽字,我們就要了他的命!他是萬萬不敢簽字的!”

  馬路上,匯聚的留法學生們群情激昂,把那個女學生代表簇擁著,振臂歡呼。

  ……

  譚慶項無意看這些,他先回到飯廳,把沒吃完的東西都挪到自己面前,坐下,慢慢吃。今晚的晚飯特殊,他方才是怕自己在,大家不方便談正事,所以沒出現在飯廳里。

  可到了今日,也沒什麼好談了。

  浮光掠影的巴黎,這是法國最好的時代。

  全世界的藝術家們都匯聚於此,在咖啡館裡聚會,在酒館、在街邊分享自己的藝術作品。紅磨坊里夜夜笙歌,紅色風車模型,高聳在天際的鐵塔……經歷過那個年代的文人,後來描寫法國,會稱那時的巴黎是“一場流動的盛宴”。

  而這些,都是別人家的輝煌。

  國內報紙稱上海是“東方巴黎”,也只是皇帝的新裝,試問在巴黎,有沒有租界?有沒有法國人不能進入的種種高級場所?

  傅侗文到譚慶項身旁,拽出椅子,落座。

  他這半月像是在等花謝的人。

  明知結局,不到簽字日,仍不肯離去。

  餐桌上的白葡萄酒是為夫人準備的,生牡蠣腥氣重,配白葡萄酒剛好。他拿了細頸酒瓶,給譚慶項倒酒,是倒滿的,這是中國人的倒酒方式。

  待他要自斟時,譚慶項捂住了他的玻璃杯:“有家室的人了,你顧著點沈奚的心情。”

  傅侗文笑笑:“我不喝,只是想敬酒。”

  他拉開譚慶項的手,把自己的酒杯斟滿。

  他執杯,和譚慶項輕碰,明明沒有喝,竟有了酒闌人散的目光:“今天是個值得敬酒的日子。”

  “第一杯,要敬沈家,”他把滿杯酒全倒在地上,隔著燭光,遙遙望著沈奚,“不是你父親,我不會走上革命的路。”

  沈家和譚慶項沒交集,他聽著,沒倒酒。

  傅侗文拿起酒瓶,再倒酒。

  將滿未滿時,這瓶酒沒了,他懶散地單手撐在餐桌上,夠另一瓶沒人喝過的紅葡萄酒,把杯子填滿。

  “第二杯,敬侗汌,”他舉杯,“是我無能,他走這麼久,我卻沒做出什麼大事。”

  暗紅的酒液被傾倒在地。

  這回,譚慶項也隨他敬了酒。

  空杯再次滿酒。

  “這第三杯……”給誰呢?

  不是沒人敬,是死去的人太多。

  “慶項,你沒經歷過維新,那也是一干好兒郎。”傅侗文問。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譚慶項笑,“誰沒聽過?”

  “過去,有人勸過我不要摻和維新,”傅侗文回憶,“那是一位宮裡的紅人,他送了我一句話——勸君莫作獨醒人。”

  其實中國沒有獨醒的一個人,只有早醒的一群人。

  國土分裂日,同胞流血時,他被驚醒,發現身邊已經站滿了人。

  “最後的酒……敬故人。”傅侗文最後道。

  “敬故人。”譚慶項附和。

  敬所有志士,那些為強我中華,收復國土而努力……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的故人們。

  兩個異姓兄弟,同時傾杯,把剩下所有的酒,悉數倒下去。

  真是荒唐的敬酒,人家是小杯傾倒,他們兩個卻舉著大玻璃杯……水流匯聚,四下里全是酒。半個飯廳的地上全是酒,兩人的皮鞋鞋底都濕了,她的鞋也是。

  沈奚低頭,看腳下的水流。她不想打擾他們,就著自己的杯子,也在小口喝著酒。她酒量不好,三兩口,面頰就熱烘烘的,眼裡也蘊了水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