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他已經大致看過了案情,本是一件小事,據他所知,那些進過女閭卻還恬不知恥去上學的女子大部分都是存著攀龍附鳳的心思,張碩被殺,在他看來是利益磋商時出了問題,張碩擔著一個官員虛銜,可以納一妾,但他在幾個月前已經納了一妾,也就是說這個女學生沒了進門的機會,所以懷恨在心,殺人殘屍,事情如果這樣一分析,張碩被殺至多是死於風流。

  張蘊養望多年,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名聲,張碩和他的感情不深,唯一的意義是傳宗接代,如今失去了作用,就不需要再花多餘的心思,張蘊立刻派心腹家僕前往吳郡,走盧成的路子,讓他儘快安排牢里的那個女學生認罪,只要她肯承認殺害張碩是因為感情糾紛而非其他,他承諾保她一條性命。

  盧成是個尊師重道的人,接到恩師信函之後不僅放行,還很快命人起草了一份認罪口供,由張蘊的家僕帶進牢里勸說案犯。

  阿燕看了幾眼口供,冷冷地說道:「案犯口供按律要歸檔上交至廷尉府,再由廷尉府判決罪行,口供上怎麼會有判決結果?我只要抵死不認,等到年尾交案,交付皇都時還有一線生機,真認了罪就全完了,勸你不要白費心思。」

  張家家僕也沒想到一個只學了一年的女學生會知道這麼多,但聽了這話他反倒笑了出聲,威脅道:「你這妮子不曉得事,現在認罪,我家老爺肯放你一條生路,這案子連報都不必報上去,你要是不肯認,這牢里陰暗潮濕,有個什麼頭疼腦熱倒頭沒了,多正常的事。」

  阿燕冷笑著說道:「我要是死在牢里,你家少爺逼奸民女被殺的事情就定死了,你張家也是一門大族,我倒是很奇怪,為什麼世上的大士族都是這樣藏污納垢,臭不堪聞!」

  家僕恩威並施,卻怎麼也沒辦法從阿燕這裡打開門道,最後還是郡守府的人來了一趟,把人叫走了。

  隔日竟是郡守盧成親自來到牢里勸解阿燕,盧成是個四十來歲頗為斯文的中年人,說話時自帶一股官威,不疾不徐,阿燕說得過家僕,卻沒辦法反駁盧成一套一套的言論,索性閉口不言,她在殺人之前就已經不再去想其他,如今能活一日,就是一日。

  盧成也無計可施了,真要讓他把阿燕弄死在牢里,倒也不是做不來,但現在的牢獄和以前不同,每年死在牢里的案犯有一個專門的渠道,一定要上報給廷尉府,朝廷還會派遣專門的天使來複查案件,除非他能在天使到來之前把一切都做得滴水不漏,且不說如今事情傳成這樣,能不能做得到,就是能,欺瞞朝廷這樣大的干係,他又不是張碩親爹,何必冒著掉腦袋的風險做這事。

  張蘊畢竟不是吳郡的郡守,手再長也管不到這裡,何況張家在兩次士族清洗時損失慘重,也拿不出能讓盧成甘願冒死的利益了。

  這起案件最終到姬越案頭的原因卻不是盧成把事情報了上來,而是她最近就在觀察江南官學的情況,不巧的是吳郡官學作為一個女學生最少,學風最差的學堂,是姬越的重點關注對象,在發覺那個唯一的女學生不見了之後,姬越回溯金台,把血腥的案發現場看了個十成十。

  隨後阿燕入獄,張家來人,盧成探監,全都落進了姬越的眼睛裡。

  這起案件在晉律上有明確的規定,完美符合晉律奸罪第二百四十四條,逼奸民女被殺死者,應判無罪。這個無罪通常是指殺死逼奸者的家人或者見義勇為之人,阿燕是自己殺的,但也算符合法律條陳。

  姬越的心態擺得很正,罪是肯定無罪的,就是要看看這起案子能牽連進多少人了。

  第76章 抄家

  但凡大案判決, 總會有個秋後行刑,是因春夏乃萬物生長之時,不應人為害命,招惹天厭, 秋冬是肅殺時節, 適宜殺人, 通常春夏的案子審理判決之後也要拖到秋冬, 秋冬的案子拖到來年,都是很正常的。

  張蘊卻不想再等下去了, 以他的人脈關係,想弄死一個身在牢里的案犯, 只需要上下疏通關係, 首當其衝的是他的學生盧成,盧成這個人不見兔子不撒鷹, 但他也有法子, 輾轉找到廉務司的多年好友, 好友通過上下聯繫,得了一份盧成的把柄, 遠送至會稽,張蘊心裡就有底了。

  官員之間的交流少有急赤白臉上來就一通嚷嚷我有你把柄,張蘊是個文化人, 當然也不會這麼做, 他組織了一個文會, 會稽和吳郡相隔不遠, 兩地文人也是時常交流的, 藉由文會, 張蘊把盧成的侄兒盧應叫到內間, 給他看了夜明珠……給他看了一份書函,如此這般暗示幾下,年輕人懂了,急急忙忙回到吳郡去找自家老叔。

  盧成是個尊師重道的人,得知事情之後,暗罵一聲老狐狸,先託了同僚查了查他這個事到底是怎麼傳進張蘊耳朵里的,查到廉務司時不敢查了,官員對於這個新興衙門的恐懼心理是繞不開的,姬越在設立廉務司時倒是沒想到這一層,盧成乾脆也不掙扎了,叫來自家親信幕僚,問怎麼處理這個事比較妥善。

  幕僚也是個文化人,沒能入選官員,暫時在盧成這裡吃飯,一聽就知道壞事了,盧成把他也給害進去了,萬一事發,他跑不脫,這顯然是盧成的一箭雙鵰計,既問了計,又把這個有點頭腦的幕僚徹底綁在自己的船上,來日幕僚就算起勢了,他也握著個把柄。

  幕僚想通關節,思索片刻,對盧成道:「上官這是遭了張家的算計,張家人急於壓下此事,既有把柄在張家處,事一定要做,問題在於如何做,才能使利益最大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