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頁
這些女人出嫁之後,她們的思想肯定會影響到她們的丈夫,而軍人,因為妙玉才漸漸拿到軍餉,本來就對妙玉頗有好感,如今再被妻子的枕頭風一吹,這心立刻就偏向了妙玉。
當然,他們的兒女在父母的影響下,先天就向著妙玉。
正是因為這支軍隊的存在,讓妙玉在無形中消弭了一場兵燹:羊毛的利潤在大漠上引起了連環反應,漠南的各大部落一面追捧著精美的羊毛紡織品,一面在背地裡串聯,暗中散播著中原人偷走了他們的羊毛的流言。
但是妙玉比他們更早注意到漠北部族對漠南民族的財富和豐饒牧場的垂涎。這裡漠南部族才聯合起來,預備大軍南下,那頭漠北部族就忍不住聯合起來,攻打漠南民族。
雖然同樣是大漠民族,可是漠北之苦寒,連漠南部落都無法想像。漠南部落已經開始貓冬的天氣,漠北部落還在外出狩獵。
所以,在寒冬里,漠南部族根本就不是漠北部族的對手。
等漠北部族吞併了漠南部族準備南下,雁門關總兵等中原邊關守將已經嚴陣以待。而論攻打漢人關卡的本事,漠北部族根本就不足漠南民族的一半,即便他們讓漠南人做參謀,可是論臨陣變化,他們依舊比不上漠南部族。
在長城腳下丟下了數萬屍首,漠北部族不得不退回大漠。
因為他們攻打長城不利,之前投降他們的漠南人又開始蠢蠢欲動了。
妙玉絕對不會告訴任何人,她在這背後做了多少工作。但是皇帝和太上皇卻很清楚。
因為妙玉的每一次軍事行動,都不曾瞞著皇帝和太上皇。
當然,比起皇帝和太上皇,妙玉更注重大海。
固然羊毛紡織給妙玉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但是論潛力,妙玉更注重海洋,論危險性,妙玉也更加注重海洋。
皇帝和太上皇不了解。但是,妙玉願意把精力放在海外,對於太子日後收回權力有益,所以他們默許了這一點。皇帝也把自己的領會告知了太子。
——這是你姐姐在讓著你。
或者是:
——這是你姐姐在給你製造機會。如果將來你要收回權力,你可以如何如何……
這讓太子很不適應,因為皇帝說的,跟太子詹事府的官員們說的,完全是兩個極端。
詹事府的官員哪一個不想著更進一步?在太子耳邊吹風的、給太子建議的,比比皆是。其實太子比任何人都清楚,默許妙玉攝政的人是皇帝,他想罷了妙玉的攝政之權,就先要過了皇帝那一關。詹事府的官員在他跟前說妙玉的壞話、慫恿他上書皇帝,將權力收回,這不是讓他跟皇帝對著幹嗎?
而且,他年紀還小,權力收回又如何?他能自己管著?他能做得比妙玉還好?建立更加強大的功業?
太子自認做不到。
就跟皇后對他說的:權力收回之後,他根本就駕馭不了那些臣子,最後的結果就是削弱了皇族的力量,便宜了臣子。
相權不能大過皇權,那時候就距離改朝換代不遠了。
太子只能努力壓制詹事府屬官,結果有的屬官跳槽了,有的屬官覺得太子不堪大用,忠心耿耿倒是有幾個,但是留在詹事府的那幾個也只剩下了忠心耿耿。因為真正忠心又有本事的人,早就被妙玉挖走了。
妙玉缺人。
固然百年來朝廷三年一次的大比和恩科不斷,導致了每個知府身邊有七八個候補知縣伺候著,可是妙玉手裡還是缺人。
她已經通過經濟的手段,把三韓和東瀛都握在了手裡。
感激這個時代!
東瀛極度排外,十分討厭西洋人,卻認國朝為宗主國,也只有國朝和三韓、琉球的船只能在東瀛沿海靠岸。東瀛國土狹小,出產不多,卻擁有著豐沛的人口,偏偏各地大名互相征伐不休。
妙玉看中的就是他們豐沛的人口。
被使用過無數次又被證明過無數次可行的策略再度被拿了出來。
靖海王如獲至寶。
如果說靖海王從經濟和財富的角度看重東洋的話,那麼妙玉就更側重於政治的角度了。既然是政治的角度,那麼一時的財富損失,妙玉根本就不在乎。
東瀛的武士們成了妙玉的僕從軍,溫柔恭順又吃苦耐勞的東瀛女人又成了許多國朝海外勢力範圍的主要勞動力。
沒辦法,誰讓國人願意漂洋過海、背井離鄉的人少。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妙玉越來越不喜歡砍人家腦袋了。
她喜歡流放。尤其是被她抄家問罪的官宦家庭,無論男人女人,她都喜歡流放,然後送到海外去教導倭人和海外土著說漢語寫漢字。
原因跟世人想像的完全不同,卻導致了就連她的政敵都說不出她殘忍的話來。
沒錯,妙玉的仁慈之名,再一次響徹大江南北。
第131章
也就是這一年, 太上皇不好了。
當年太上皇就是因為中風了,寫字手老是抖,已經隱瞞不住了,這才不得不禪位給兒子, 自己做了太上皇。可即便做了太上皇, 他依舊不肯放下手裡的權力, 處處給皇帝掣肘, 讓皇帝步履維艱,這才有了妙玉的崛起。
太上皇順風順水過了大半輩子,最後栽在自己的親孫女頭上, 多年來一直鬱悶煩躁。偏偏他自己也知道, 妙玉是為了家國天下。他不爽的是, 妙玉赫然把他視為家國天下的對立面。
當然,他們的兒女在父母的影響下,先天就向著妙玉。
正是因為這支軍隊的存在,讓妙玉在無形中消弭了一場兵燹:羊毛的利潤在大漠上引起了連環反應,漠南的各大部落一面追捧著精美的羊毛紡織品,一面在背地裡串聯,暗中散播著中原人偷走了他們的羊毛的流言。
但是妙玉比他們更早注意到漠北部族對漠南民族的財富和豐饒牧場的垂涎。這裡漠南部族才聯合起來,預備大軍南下,那頭漠北部族就忍不住聯合起來,攻打漠南民族。
雖然同樣是大漠民族,可是漠北之苦寒,連漠南部落都無法想像。漠南部落已經開始貓冬的天氣,漠北部落還在外出狩獵。
所以,在寒冬里,漠南部族根本就不是漠北部族的對手。
等漠北部族吞併了漠南部族準備南下,雁門關總兵等中原邊關守將已經嚴陣以待。而論攻打漢人關卡的本事,漠北部族根本就不足漠南民族的一半,即便他們讓漠南人做參謀,可是論臨陣變化,他們依舊比不上漠南部族。
在長城腳下丟下了數萬屍首,漠北部族不得不退回大漠。
因為他們攻打長城不利,之前投降他們的漠南人又開始蠢蠢欲動了。
妙玉絕對不會告訴任何人,她在這背後做了多少工作。但是皇帝和太上皇卻很清楚。
因為妙玉的每一次軍事行動,都不曾瞞著皇帝和太上皇。
當然,比起皇帝和太上皇,妙玉更注重大海。
固然羊毛紡織給妙玉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但是論潛力,妙玉更注重海洋,論危險性,妙玉也更加注重海洋。
皇帝和太上皇不了解。但是,妙玉願意把精力放在海外,對於太子日後收回權力有益,所以他們默許了這一點。皇帝也把自己的領會告知了太子。
——這是你姐姐在讓著你。
或者是:
——這是你姐姐在給你製造機會。如果將來你要收回權力,你可以如何如何……
這讓太子很不適應,因為皇帝說的,跟太子詹事府的官員們說的,完全是兩個極端。
詹事府的官員哪一個不想著更進一步?在太子耳邊吹風的、給太子建議的,比比皆是。其實太子比任何人都清楚,默許妙玉攝政的人是皇帝,他想罷了妙玉的攝政之權,就先要過了皇帝那一關。詹事府的官員在他跟前說妙玉的壞話、慫恿他上書皇帝,將權力收回,這不是讓他跟皇帝對著幹嗎?
而且,他年紀還小,權力收回又如何?他能自己管著?他能做得比妙玉還好?建立更加強大的功業?
太子自認做不到。
就跟皇后對他說的:權力收回之後,他根本就駕馭不了那些臣子,最後的結果就是削弱了皇族的力量,便宜了臣子。
相權不能大過皇權,那時候就距離改朝換代不遠了。
太子只能努力壓制詹事府屬官,結果有的屬官跳槽了,有的屬官覺得太子不堪大用,忠心耿耿倒是有幾個,但是留在詹事府的那幾個也只剩下了忠心耿耿。因為真正忠心又有本事的人,早就被妙玉挖走了。
妙玉缺人。
固然百年來朝廷三年一次的大比和恩科不斷,導致了每個知府身邊有七八個候補知縣伺候著,可是妙玉手裡還是缺人。
她已經通過經濟的手段,把三韓和東瀛都握在了手裡。
感激這個時代!
東瀛極度排外,十分討厭西洋人,卻認國朝為宗主國,也只有國朝和三韓、琉球的船只能在東瀛沿海靠岸。東瀛國土狹小,出產不多,卻擁有著豐沛的人口,偏偏各地大名互相征伐不休。
妙玉看中的就是他們豐沛的人口。
被使用過無數次又被證明過無數次可行的策略再度被拿了出來。
靖海王如獲至寶。
如果說靖海王從經濟和財富的角度看重東洋的話,那麼妙玉就更側重於政治的角度了。既然是政治的角度,那麼一時的財富損失,妙玉根本就不在乎。
東瀛的武士們成了妙玉的僕從軍,溫柔恭順又吃苦耐勞的東瀛女人又成了許多國朝海外勢力範圍的主要勞動力。
沒辦法,誰讓國人願意漂洋過海、背井離鄉的人少。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妙玉越來越不喜歡砍人家腦袋了。
她喜歡流放。尤其是被她抄家問罪的官宦家庭,無論男人女人,她都喜歡流放,然後送到海外去教導倭人和海外土著說漢語寫漢字。
原因跟世人想像的完全不同,卻導致了就連她的政敵都說不出她殘忍的話來。
沒錯,妙玉的仁慈之名,再一次響徹大江南北。
第131章
也就是這一年, 太上皇不好了。
當年太上皇就是因為中風了,寫字手老是抖,已經隱瞞不住了,這才不得不禪位給兒子, 自己做了太上皇。可即便做了太上皇, 他依舊不肯放下手裡的權力, 處處給皇帝掣肘, 讓皇帝步履維艱,這才有了妙玉的崛起。
太上皇順風順水過了大半輩子,最後栽在自己的親孫女頭上, 多年來一直鬱悶煩躁。偏偏他自己也知道, 妙玉是為了家國天下。他不爽的是, 妙玉赫然把他視為家國天下的對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