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頁
孩子們之中,李順貞對醫藥感興趣,在讀書習武的業餘,會隨著小姑學醫藥。孟冰心文靜柔和,喜好女紅、書法。詹思平是個性子十分爽朗、朝氣蓬勃的女孩子,最喜歡跟著孟曠跑,隨孟曠學刀法。相比之下,龍鳳胎弟弟詹念安就顯得靦腆許多,愛讀書,性子不像他爹娘,倒是很像孟子修,他也愛繪畫,喜歡跟著穗兒。
但若要論習武的天賦,孟思平居然完全比不上孟曠與穗兒的養子小赤龍。這小赤龍似乎有天生神力,年紀小小,就能拿得動相當重的東西。尤其對習武感興趣,雖然年紀還小,但總是追著孟曠的屁股後面跑。如果孟曠沒空,他就隨著他郭二伯和羅大伯習武。而最小的玉鹿才兩歲,目前還難以判斷他將來會朝什麼方向發展,但目前看來,這孩子似乎對音律十分感興趣,不愧是白玉吟的親生兒子。
孩子一多,家裡的住宅就不夠。孟家這些年又擴了些地,蓋了好幾間屋子,並且專門請了工匠來,將宅院重新翻修,讓家人們能住得更舒心,也讓這宅子更安全,可以抵禦外面的風雨亂世。郭大友、羅洵與孟家人住得不遠,從孟家所在的半山處再往山里走三里地就到,他們的宅子顯得更為隱秘。
時光荏苒,歲月匆匆。不論外界有多少風雨,這一片山林就是他們的淨土,似乎永遠都不會被打擾一般。孩子們在這裡快樂地成長,大人們則享受著與親人、愛人、摯友團聚相守的美好。
春日裡某一刻,夕陽西下,孟曠與穗兒攜手,互相依偎著從山上採花歸來。歲月的流逝卻並未給她們帶來相貌上的蒼老,她們仿佛青春永駐一般,依舊那樣年輕漂亮。穗兒望著橘紅色的日輪隱沒在山脈的腰線之下,突然迷茫問道:
「阿晴,家裡的孩子們,會有一個什麼樣的未來呢?難道這一輩子,就讓他們永遠留在這山林之間嗎?」
「這有什麼不好呢?」孟曠反問道。
「是啊……也許沒什麼不好。但這樣的一生,或許也因為未曾見識過外面的世界而顯得遺憾許多。家裡的孩子們,能文能武,各個才華出眾。如此勤學苦練,將來卻無用武之地,實在是讓我……有些慨然。」穗兒低聲道。
孟曠沉默了片刻,緩緩舒了口氣道:「這山河落日,也何嘗不是一種美景。若孩子們願意走入這美景之中,咱們也不該攔著。未來的路會如何,就讓他們邁步去走吧。」
第239章 (番外終)其三(完結……
嘉靖末年,當垂垂老矣的大才子楊慎於自己的《廿一史彈詞》中寫下《臨江仙》時,是否只是感懷於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還是竟有預見洞徹之明,瞧見了王朝末尾的陰影襲來。這王朝如江水之上的一帆舟楫,在暗礁叢生、強波拍打下顛簸碰撞,歷盡劫難,終究是在楊慎身故六十年後,迎來了最大的危機。
萬曆二十八年,楊慎身故四十年後。經歷三大征,大明國帑空虛,財富凋敝,人民生活愈發困苦。然而盼望著戰後四海昇平的老百姓們,卻沒有盼來勵精圖治的帝王,盼來的只是一個自此以後深居宮中,再也不曾於前朝露過面的皇帝。而朝政,自此把握在了幾個朝政黨派之中。這些黨派,彼時顯得很老實,但黨爭的陰影已然開始逐漸攀浮於上。
萬曆三十一年,大明內部表面上仍舊一片歌舞昇平的氣象。但邊疆已然有巨大的戰爭陰雲浮現。海西女真在連年的內鬥之中被建州女真逐步蠶食吞併,建州女真一統遼東域外。就在這一年,努爾哈赤遷都於赫圖阿拉,稱「大金覆育列國英明汗」,改元天命,成為大金汗王。這位曾被孟曠等錦衣衛包了餃子,差一點亡於起家時期的女真猛士,此時已然茁壯成長為遼東域外的巨大隱患,劍指大明。但是萬曆統治的第三個十年,大明內部似乎對此視若無睹,一切都似乎被壓制在某種平衡之下,暗流只在明眼人的判斷之中涌動。
進入萬曆統治的第四個十年後,隨著皇帝年歲漸長,身體每況愈下,關於太子的人選日益成為整個朝政討論的中心,而圍繞著皇儲問題,大明黨爭的陰影終於開始愈演愈烈。官僚隊伍之中黨派林立,門戶之爭日甚一日,互相傾軋,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名目眾多。在東林黨爭無休無止之時,由於鄭貴妃之子福王常洵堅持其王府莊田「務足四萬頃之數」,才肯出京之國,於是在朝廷又掀起了一場長達七八年之久的福王莊田之爭。
福王之國洛陽剛剛過了一年,萬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日酉時,發生了一起令人匪夷所思的闖宮大案。作案的是一個名叫張差的薊州男子,居然通過了重重宮禁,持棍闖入太子居所慈慶宮,打傷了守門太監,驚嚇皇太子常洛,但被及時趕到的太子內侍韓本用當場抓捕。事發後,案件進入審理,卻因陷入複雜的政治漩渦鬥爭而如墮迷霧。起初,皇太子也以為「必有主使」,朝野宣沸,矛頭指向皇位爭奪者鄭貴妃。鄭貴妃一再指天發誓,自明無他。皇帝見事涉鄭氏,加上多年來人們一直議論他不善待皇太子,感到事情重大,怕火燒自己,很快就親自定張差為「瘋癲奸徒」,並命「毋得株連無辜,致傷天和」,只處決張差及與之有關的太監龐保、劉成二人。並特地為此於同月二十八日,一反常態且二十五年來第一次召見大臣,宣布他的命令,將此案草草收場。之後人們將這起迷案稱之為「梃擊案」。
但若要論習武的天賦,孟思平居然完全比不上孟曠與穗兒的養子小赤龍。這小赤龍似乎有天生神力,年紀小小,就能拿得動相當重的東西。尤其對習武感興趣,雖然年紀還小,但總是追著孟曠的屁股後面跑。如果孟曠沒空,他就隨著他郭二伯和羅大伯習武。而最小的玉鹿才兩歲,目前還難以判斷他將來會朝什麼方向發展,但目前看來,這孩子似乎對音律十分感興趣,不愧是白玉吟的親生兒子。
孩子一多,家裡的住宅就不夠。孟家這些年又擴了些地,蓋了好幾間屋子,並且專門請了工匠來,將宅院重新翻修,讓家人們能住得更舒心,也讓這宅子更安全,可以抵禦外面的風雨亂世。郭大友、羅洵與孟家人住得不遠,從孟家所在的半山處再往山里走三里地就到,他們的宅子顯得更為隱秘。
時光荏苒,歲月匆匆。不論外界有多少風雨,這一片山林就是他們的淨土,似乎永遠都不會被打擾一般。孩子們在這裡快樂地成長,大人們則享受著與親人、愛人、摯友團聚相守的美好。
春日裡某一刻,夕陽西下,孟曠與穗兒攜手,互相依偎著從山上採花歸來。歲月的流逝卻並未給她們帶來相貌上的蒼老,她們仿佛青春永駐一般,依舊那樣年輕漂亮。穗兒望著橘紅色的日輪隱沒在山脈的腰線之下,突然迷茫問道:
「阿晴,家裡的孩子們,會有一個什麼樣的未來呢?難道這一輩子,就讓他們永遠留在這山林之間嗎?」
「這有什麼不好呢?」孟曠反問道。
「是啊……也許沒什麼不好。但這樣的一生,或許也因為未曾見識過外面的世界而顯得遺憾許多。家裡的孩子們,能文能武,各個才華出眾。如此勤學苦練,將來卻無用武之地,實在是讓我……有些慨然。」穗兒低聲道。
孟曠沉默了片刻,緩緩舒了口氣道:「這山河落日,也何嘗不是一種美景。若孩子們願意走入這美景之中,咱們也不該攔著。未來的路會如何,就讓他們邁步去走吧。」
第239章 (番外終)其三(完結……
嘉靖末年,當垂垂老矣的大才子楊慎於自己的《廿一史彈詞》中寫下《臨江仙》時,是否只是感懷於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還是竟有預見洞徹之明,瞧見了王朝末尾的陰影襲來。這王朝如江水之上的一帆舟楫,在暗礁叢生、強波拍打下顛簸碰撞,歷盡劫難,終究是在楊慎身故六十年後,迎來了最大的危機。
萬曆二十八年,楊慎身故四十年後。經歷三大征,大明國帑空虛,財富凋敝,人民生活愈發困苦。然而盼望著戰後四海昇平的老百姓們,卻沒有盼來勵精圖治的帝王,盼來的只是一個自此以後深居宮中,再也不曾於前朝露過面的皇帝。而朝政,自此把握在了幾個朝政黨派之中。這些黨派,彼時顯得很老實,但黨爭的陰影已然開始逐漸攀浮於上。
萬曆三十一年,大明內部表面上仍舊一片歌舞昇平的氣象。但邊疆已然有巨大的戰爭陰雲浮現。海西女真在連年的內鬥之中被建州女真逐步蠶食吞併,建州女真一統遼東域外。就在這一年,努爾哈赤遷都於赫圖阿拉,稱「大金覆育列國英明汗」,改元天命,成為大金汗王。這位曾被孟曠等錦衣衛包了餃子,差一點亡於起家時期的女真猛士,此時已然茁壯成長為遼東域外的巨大隱患,劍指大明。但是萬曆統治的第三個十年,大明內部似乎對此視若無睹,一切都似乎被壓制在某種平衡之下,暗流只在明眼人的判斷之中涌動。
進入萬曆統治的第四個十年後,隨著皇帝年歲漸長,身體每況愈下,關於太子的人選日益成為整個朝政討論的中心,而圍繞著皇儲問題,大明黨爭的陰影終於開始愈演愈烈。官僚隊伍之中黨派林立,門戶之爭日甚一日,互相傾軋,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名目眾多。在東林黨爭無休無止之時,由於鄭貴妃之子福王常洵堅持其王府莊田「務足四萬頃之數」,才肯出京之國,於是在朝廷又掀起了一場長達七八年之久的福王莊田之爭。
福王之國洛陽剛剛過了一年,萬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日酉時,發生了一起令人匪夷所思的闖宮大案。作案的是一個名叫張差的薊州男子,居然通過了重重宮禁,持棍闖入太子居所慈慶宮,打傷了守門太監,驚嚇皇太子常洛,但被及時趕到的太子內侍韓本用當場抓捕。事發後,案件進入審理,卻因陷入複雜的政治漩渦鬥爭而如墮迷霧。起初,皇太子也以為「必有主使」,朝野宣沸,矛頭指向皇位爭奪者鄭貴妃。鄭貴妃一再指天發誓,自明無他。皇帝見事涉鄭氏,加上多年來人們一直議論他不善待皇太子,感到事情重大,怕火燒自己,很快就親自定張差為「瘋癲奸徒」,並命「毋得株連無辜,致傷天和」,只處決張差及與之有關的太監龐保、劉成二人。並特地為此於同月二十八日,一反常態且二十五年來第一次召見大臣,宣布他的命令,將此案草草收場。之後人們將這起迷案稱之為「梃擊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