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頁
這個命令讓身處營地中的孟家人吃了一顆定心丸,李如松會下這樣一個命令,代表著他確實採用了他們的計劃,打算利用後勤營誘捕張允修。想必後勤營在遭到張允修的突襲時,必然要快速轉移,將其誘導到適合抓捕的位置。坡州不遠處的一處山地峽谷恰好最適合做口袋。
且,孟子修和趙子央此前剛去看過關押在後勤營中的汪道明,汪道明這個傢伙事到如今倒是坦然了,他知道一旦自己的利用價值消失,便會被處死。因而孟子修和趙子央一來,他就很主動地告訴他們,李如松親自來找他,逼他寫了一封誘騙張允修的信。信中的大致內容是:汪道明告訴張允修,他目前身處江原道島津義弘麾下,此前通過平壤與錦衣衛接觸的忍者得知李穗兒就在查大受的後勤營中,目前應當身處坡州。這是身在王京的張允修抓住李穗兒的最佳時機,李穗兒身邊的錦衣衛都被派出去執行任務了,只需派兵吸引住前方戰場之上的大軍,牽制住所有的錦衣衛,後方必定空虛。屆時繞後迂迴,偷襲兵力空虛的後勤營,就能抓走李穗兒。
汪道明很是老實地照著李如松的意思,寫了信,李如松看了一遍信的內容,確認沒有問題後,找了一個會說倭語的朝鮮人,讓其假扮逃回王京的倭國殘兵,送入王京之中。想必此時,張允修肯定收到信了。那麼他到底會不會上鉤,就看此後的情報了。
為了能更快地收到情報,孟子修和趙子央賄賂了後勤營長官的親兵,讓他給孟家及時報信。當然,孟子修對遼東李家治下的手段還是頗有了解的,後勤營長官的親兵雖然收了錢,但到底會不會老實幫他們做事很難說,故而他還是更為依靠前線孟曠他們傳回來的消息。
後勤營的長官是李如鬆手底下的一名游擊,名喚李陌。此人也是遼東健兒,李家的家丁,性格一絲不苟,對李如松忠心耿耿,十年行軍履歷基本都是管後勤的,老成持重。所以李如松敢把後方交給他。
一路行來,穗兒和白玉吟能感覺到整個後勤營外松內緊,確實給人一種處在誘敵狀態的模糊感覺。
二人將雪水提入帳中,帳中的羅道長忙來幫忙,將雪水架在爐子上燒開。這是今日一整天眾人的飲水,而所有人就盯著鍋里的雪水緩緩融化、滾沸,無人說話。穗兒懷中抱著小順貞,小順貞看上去有些犯困,窩在她懷裡半眯著眼。羅道長默默地在磨著他隨身攜帶的一把匕首,往日裡這匕首是用來採藥的,但今日用途會發生極大的改變。
不多時,外出的孟子修回來了。他坐到了白玉吟的身側,一身的寒氣,先湊到火邊取暖,片刻後才展開發木的雙唇,道:
「還沒有消息,我在外面等了一個時辰,凍得有些受不住,就先回來了。子央留在李陌帳篷里,有事兒他會及時來知會我們。」
「真令人焦心。」白玉吟撣了撣他肩頭的雪粒子,嘆了口氣。
「莫著急,只要咱們不掉隊,一直和後勤營部在一起,張允修要攻進來也不是那麼容易的。而且,咱們的計劃本就留了後手,不要擔心。」孟子修安慰道。
時間緩緩流逝,當穗兒第三次望向帳篷之外的天空,判斷時辰時,已經到了近午時分了。眾人肚子都餓了,羅道長和白玉吟正打算去弄點吃的墊肚子,趙子央突然掀開了帳篷簾走了進來,並且言簡意賅地道:
「營地西南五里處發現倭軍小股騎兵襲來,立刻收拾東西準備撤離。」
眾人當下不約而同彈身而起,拿行李的拿行李,拿武器的拿武器。穗兒迅速背上包袱,孟子修直接將小順貞背起,白玉吟幫忙用繩子將孩子緊緊綁在他背後。一眾人等衝出帳篷,羅道長已經在外面拉來了早就套好的馬車,眾人迅速鑽入車內,羅道長開始趕車,隨著撤離的大部隊人群走。
趙子央沒有上車,而是單獨騎了一匹馬,隨車而行。
整個後勤營開始有序撤離,看上去亂鬨鬨的,實則並未出現驚慌失措的踩踏、擠撞。有傳令兵在撤退的大部隊側面迅速跑過,並打出旗號傳達消息。
穗兒和孟子修都趁著這段時間將軍中旗號記憶在了腦海里,因而能迅速讀懂旗號。旗號告訴大家,敵軍正在迅速靠近,距離他們還有三里地。敵軍騎兵人數五百左右,與己方的人數相當。但己方是後勤兵營,目前只有兩百人的步兵作戰部隊,其餘人全都是缺乏戰鬥能力的後勤兵,還攜帶著大批的輜重。經管帳篷等大件物品全都丟下沒帶上,速度也絕不可與騎兵相比。
如此對比軍力,自然後勤兵營的形勢極度不利。但孟家人卻更關心另一個問題,那就是這隊襲來的倭軍騎兵之中,究竟有沒有張允修的存在。以張允修的狡猾程度,即便有穗兒這個誘餌,有汪道明書信這個□□,也難保他不會起疑心。按照他的性格,他絕不會輕易以身犯險,一旦當真以身犯險,那就代表著他有十足的把握可以成事。也就是說,身後那隊極易被發現的明目張胆的倭軍騎兵之中,張允修很大可能並不在。不難推測這應當是他率先拋出來的疑兵,目的是要投石問路。
他到底在哪兒,這才是接下來誘捕計劃的關鍵。不過在此之前,必須先確定他當真不在才行。
由於敵方是從西南方向東北方追逐而來,而東面有山脈阻隔,翻山越嶺速度太慢,而西面則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臨津江支流擋住了去路,大部隊只能沿著山脈向正北方快速撤離。唯一幸運的是,這條南北走向的臨津江支流在後勤兵營駐紮的平原地帶的南面拐了個打彎,變為了由西向東的走向,並一直穿過東面的山脈,徹底攔住了由南向北的去路。這意味著那支倭軍追擊的騎兵隊必須要渡河,才能繼續往北。而河面上的橋樑已經被拆毀了,浮橋也沒有,河水雖然不深,但也能沒過馬肚,這條河上的冰面被後勤營部每日穿鑿,雖然仍有部分凍結,但絕不能承受騎兵部隊直接奔跑而過。因而他們必然要泅渡過河,這樣一來速度減慢,就會給後勤兵營撤退爭取更多的時間。
且,孟子修和趙子央此前剛去看過關押在後勤營中的汪道明,汪道明這個傢伙事到如今倒是坦然了,他知道一旦自己的利用價值消失,便會被處死。因而孟子修和趙子央一來,他就很主動地告訴他們,李如松親自來找他,逼他寫了一封誘騙張允修的信。信中的大致內容是:汪道明告訴張允修,他目前身處江原道島津義弘麾下,此前通過平壤與錦衣衛接觸的忍者得知李穗兒就在查大受的後勤營中,目前應當身處坡州。這是身在王京的張允修抓住李穗兒的最佳時機,李穗兒身邊的錦衣衛都被派出去執行任務了,只需派兵吸引住前方戰場之上的大軍,牽制住所有的錦衣衛,後方必定空虛。屆時繞後迂迴,偷襲兵力空虛的後勤營,就能抓走李穗兒。
汪道明很是老實地照著李如松的意思,寫了信,李如松看了一遍信的內容,確認沒有問題後,找了一個會說倭語的朝鮮人,讓其假扮逃回王京的倭國殘兵,送入王京之中。想必此時,張允修肯定收到信了。那麼他到底會不會上鉤,就看此後的情報了。
為了能更快地收到情報,孟子修和趙子央賄賂了後勤營長官的親兵,讓他給孟家及時報信。當然,孟子修對遼東李家治下的手段還是頗有了解的,後勤營長官的親兵雖然收了錢,但到底會不會老實幫他們做事很難說,故而他還是更為依靠前線孟曠他們傳回來的消息。
後勤營的長官是李如鬆手底下的一名游擊,名喚李陌。此人也是遼東健兒,李家的家丁,性格一絲不苟,對李如松忠心耿耿,十年行軍履歷基本都是管後勤的,老成持重。所以李如松敢把後方交給他。
一路行來,穗兒和白玉吟能感覺到整個後勤營外松內緊,確實給人一種處在誘敵狀態的模糊感覺。
二人將雪水提入帳中,帳中的羅道長忙來幫忙,將雪水架在爐子上燒開。這是今日一整天眾人的飲水,而所有人就盯著鍋里的雪水緩緩融化、滾沸,無人說話。穗兒懷中抱著小順貞,小順貞看上去有些犯困,窩在她懷裡半眯著眼。羅道長默默地在磨著他隨身攜帶的一把匕首,往日裡這匕首是用來採藥的,但今日用途會發生極大的改變。
不多時,外出的孟子修回來了。他坐到了白玉吟的身側,一身的寒氣,先湊到火邊取暖,片刻後才展開發木的雙唇,道:
「還沒有消息,我在外面等了一個時辰,凍得有些受不住,就先回來了。子央留在李陌帳篷里,有事兒他會及時來知會我們。」
「真令人焦心。」白玉吟撣了撣他肩頭的雪粒子,嘆了口氣。
「莫著急,只要咱們不掉隊,一直和後勤營部在一起,張允修要攻進來也不是那麼容易的。而且,咱們的計劃本就留了後手,不要擔心。」孟子修安慰道。
時間緩緩流逝,當穗兒第三次望向帳篷之外的天空,判斷時辰時,已經到了近午時分了。眾人肚子都餓了,羅道長和白玉吟正打算去弄點吃的墊肚子,趙子央突然掀開了帳篷簾走了進來,並且言簡意賅地道:
「營地西南五里處發現倭軍小股騎兵襲來,立刻收拾東西準備撤離。」
眾人當下不約而同彈身而起,拿行李的拿行李,拿武器的拿武器。穗兒迅速背上包袱,孟子修直接將小順貞背起,白玉吟幫忙用繩子將孩子緊緊綁在他背後。一眾人等衝出帳篷,羅道長已經在外面拉來了早就套好的馬車,眾人迅速鑽入車內,羅道長開始趕車,隨著撤離的大部隊人群走。
趙子央沒有上車,而是單獨騎了一匹馬,隨車而行。
整個後勤營開始有序撤離,看上去亂鬨鬨的,實則並未出現驚慌失措的踩踏、擠撞。有傳令兵在撤退的大部隊側面迅速跑過,並打出旗號傳達消息。
穗兒和孟子修都趁著這段時間將軍中旗號記憶在了腦海里,因而能迅速讀懂旗號。旗號告訴大家,敵軍正在迅速靠近,距離他們還有三里地。敵軍騎兵人數五百左右,與己方的人數相當。但己方是後勤兵營,目前只有兩百人的步兵作戰部隊,其餘人全都是缺乏戰鬥能力的後勤兵,還攜帶著大批的輜重。經管帳篷等大件物品全都丟下沒帶上,速度也絕不可與騎兵相比。
如此對比軍力,自然後勤兵營的形勢極度不利。但孟家人卻更關心另一個問題,那就是這隊襲來的倭軍騎兵之中,究竟有沒有張允修的存在。以張允修的狡猾程度,即便有穗兒這個誘餌,有汪道明書信這個□□,也難保他不會起疑心。按照他的性格,他絕不會輕易以身犯險,一旦當真以身犯險,那就代表著他有十足的把握可以成事。也就是說,身後那隊極易被發現的明目張胆的倭軍騎兵之中,張允修很大可能並不在。不難推測這應當是他率先拋出來的疑兵,目的是要投石問路。
他到底在哪兒,這才是接下來誘捕計劃的關鍵。不過在此之前,必須先確定他當真不在才行。
由於敵方是從西南方向東北方追逐而來,而東面有山脈阻隔,翻山越嶺速度太慢,而西面則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臨津江支流擋住了去路,大部隊只能沿著山脈向正北方快速撤離。唯一幸運的是,這條南北走向的臨津江支流在後勤兵營駐紮的平原地帶的南面拐了個打彎,變為了由西向東的走向,並一直穿過東面的山脈,徹底攔住了由南向北的去路。這意味著那支倭軍追擊的騎兵隊必須要渡河,才能繼續往北。而河面上的橋樑已經被拆毀了,浮橋也沒有,河水雖然不深,但也能沒過馬肚,這條河上的冰面被後勤營部每日穿鑿,雖然仍有部分凍結,但絕不能承受騎兵部隊直接奔跑而過。因而他們必然要泅渡過河,這樣一來速度減慢,就會給後勤兵營撤退爭取更多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