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樣一來,人人都不會鬆懈,人人都爭相表現,朝野之間自然一片欣欣向榮。

  即便有人想作亂,願意跟著他們鬧起來的人也不會很多。

  事實上要是可以不打仗不流血,普通人肯定是最歡喜的,只要日子過得去,再有那麼一點點盼頭,不必頒布嚴苛的法令他們也會勤勞耕作,踏踏實實地把自己的日子過好。

  扶蘇把自己的想法給嬴政講了一遍。

  嬴政耐心地聽完,才問:「這也是你從夢裡看來的?」

  扶蘇點點頭,又搖搖頭。他說道:「這是我和子房商量出來的。」

  有些東西他只是了解了表面,並不能分析得明白透徹,與張良一討論,很多事情就變得明晰無比。

  扶蘇又和嬴政誇了張良一通,表示有了張良,自己做什麼都如虎添翼,輕鬆得不得了。

  嬴政聽得腦仁疼,無奈地說道:「行,我會看的。」說完他打發扶蘇滾蛋,別在他面前狂吹那個姓張的小子。

  作者有話要說:

  嬴政:個混帳小子,沒見他吹我吹這麼起勁

  扶小蘇:?

  第118章 推行

  這一年初夏,嬴政頒布了一道法令,令各郡統計各類人才登記在冊,到今年秋天統一考核篩選,由郡里統一給入選者發放通行令,讓他們明年春天到咸陽參加選官考試,通過選官考試者將會被安排到對應崗位赴任。

  伴隨著這道詔令送到地方上的,還有詳細具體的報考指南,可供各郡發放到各縣中進行宣講。

  對於這道詔令,很多人一開始都沒怎麼在意,不就是徵召人才嗎?這事嬴政幹得可不少,偶爾還會親自去登門拜訪,求才若渴的姿態擺得很足。

  別的不說,國子學那批博士就是這麼徵召上來的。

  不過等把那本報考指南拿到手,不少人心裡就驚了一下。

  這絕對不是一次簡單的徵召,分明是準備長期執行的選官制度啊!

  如果選官是按著上頭的來搞,那麼上面涉及到的各個衙門的結構調整,是不是也要在選官之後推行下去?

  文武百官頓時把自己領到後就扔到一邊的報考指南撿了回來,認真研讀關於自己職務範圍的那部分。

  幸運的是,由於疆土擴大了,崗位沒有壓縮,反而還比現在多了,若是家中有子侄什麼的,正好可以鼓勵他們秋天報考一下,試試能不能入選,入選以後就可以當官了!

  至於自己手裡捏著的權力,似乎也沒被分出去。

  唯一調整度比較大的還是上頭那一塊,丞相之下設了三個副相,平時四位正副丞相一起辦公,按履歷與能力劃定分管範圍,遇事可以有商有量地分好輕重緩急、擬定應對之策,最後再呈給大王御批。

  武將那邊的最高長官是太尉,自太尉一下設置了不同等次的都尉、郡尉等等,其中將領分了等,士官也分了等,連帶兵卒也分了等,每次戰事之後將會按照不同的軍功安排職位和評定爵位,改變得不多,只是更加明確且規範。

  這些都是其次,更引人注目的是御史這一塊被單獨獨立了出來,設立了單獨的監察院,御史不受正副丞相管轄,有資格彈劾包括上至大王下至文武百官在內的所以有人,並且可以聞風奏事,絕不因言獲罪。

  相反,進了監察院還講究什麼沉默是金,那是瀆職,沉默著沉默著就得吃牢飯去。

  總之就是鼓勵御史們大膽地說,至於有理沒理不用他們去證明,自然會有對應的衙門去查證。

  這套在原有基礎上改出來的職官制度的特點就是,工作範圍劃分得非常明確,各個衙門之間相互制衡又相互配合。

  丞相王綰最近接收到不少明里暗裡的同情。

  這套職官制度之中,大部分人都沒受影響,頂多只是工作的衙門改了個名字而已,唯獨丞相被塞了三個副手,手裡的權明顯被切走了幾份,以後能每日有事沒事求見嬴政的人也多了。

  這種情況下,王綰這個丞相的地位明顯被拉低了。

  大夥比較同情王綰的原因是,王綰私底下表示這涉及整套職官制度改動的動作他並不知情。

  既然丞相王綰表示沒參與,這事就有點撲朔迷離了。

  雖然前段時間扶蘇拿著小本本找過文武百官收集資料,但沒人覺得這是扶蘇弄出來的。

  要說這麼一套完整的職官制度和選官制度是個十二三歲的少年郎弄出來的,這不是扯淡嗎?就憑他收集的那點資料能琢磨出這麼多事來?

  要是這套職官制度推行開了,以後分封宗室和功臣可能就沒戲了,即便他們身上有爵位,顯見也是不會有封地可拿,更不會有百姓可管,只有真正在幹活的人手裡才有權!

  眾人越讀越心驚,看向彼此的眼神逐漸透露出一種明顯的懷疑:你是不是二五仔。

  王綰也在琢磨這事。他是一個做事穩妥踏實的人,坐上相位後沒搞什麼大動作也沒搞什么小動作,忠實地執行著嬴政的各種指令,從不擅作主張,所以他雖沒有什麼大的成就,卻也沒有出過差錯。

  王綰翻來覆去幾宿,還是覺得不安寧。

  在王綰看來,秦國現在朝中上下都在為統一天下而努力,所有東西都是先緊著打仗來的,每年都毫不吝嗇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所以,哪怕許多制度比較嚴苛、比較特殊,那也是為了打仗的權宜之計,大家接受度良好。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