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傅月明走進內里,只見傅沐槐與陳杏娘對坐在炕上,炕几上攤著幾頁書信。傅沐槐滿面愁容,不住嘆息。陳杏娘倒是面色如常,一見她到來,便招手叫她過去。傅月明走到跟前,向父母二人道了萬福,田姨娘早在地上放了一張方凳,她偏不坐,只作不見的挨著陳杏娘坐了,又向傅沐槐道:「父親為何事嘆息?急匆匆將女兒招來,又所為何事?」

  傅沐槐望著她說道:「是你在蘇州的姑媽托人捎信過來,你姑丈上個月沒了。」說畢,又長嘆了一聲。

  傅月明卻是早已猜著了的,心中並不驚異,面上倒還做出一副哀傷悲楚的神色來,嘴裡就說道:「我這姑媽當真是命苦,好端端的姑丈怎麼就沒了!姑媽年紀還不大,這要怎麼是好。」傅沐槐接口道:「我也這麼說,你表哥人太青年,表妹又是個孩子,一家老小,沒個頂門立戶的男人,要如何生活!我故而把你們都招來,商議這事兒怎樣辦。」傅月明聞說,待要出言。傅薇仙便打外頭走了進來,向著三人道:「給父親母親請安,給姐姐道好。我來遲了,父親母親不要見怪。」陳杏娘看了她兩眼,便叫她在田姨娘方才放下的凳子上坐了。

  ☆、第十九章 房中議事(微修)

  傅沐槐見她進來,待她坐定,便將蘇州姑母來信之事又說了一遍。

  這來信的姑媽乃是傅沐槐的胞妹,比傅沐槐小了四歲,在家時的小名喚作琳兒,家人皆以琳姐呼之。待長至十五歲上,城中來了一位名叫唐簿壽的蘇州布商,為人一表人才,談吐不俗,攜了上百筒的布匹並無數銀錢來此地做布莊生意。他曾與傅家有些生意往來,機緣巧合之下便得了傅家老太爺的賞識,將他招做了東床。這位琳姑娘嫁了過去,起初倒也夫妻和睦,日子順遂,不上兩年功夫便生了一個兒子,正是傅月明上世的夫婿唐睿。

  然而所謂福無雙降,這唐公子素喜誇誇其談,實則不善經營,不到一年的光景,便漸漸消折了資本,布莊生意竟至入不敷出。傅老太爺心疼女兒,愛惜女婿,拿了五百銀子與他周轉。卻如泥牛入海,唐簿壽的生意是毫無轉機。他眼看無法,又不好一昧依賴丈人,便將此地布莊收了起來,一家子遷回祖籍蘇州去了。

  這琳姑娘雖不舍父兄,卻是嫁夫隨夫,無可奈何,只得灑淚拜別,如今也有十二年的功夫了。她臨別之時,傅月明不過將滿一歲,傅薇仙尚未出世。傅月明因著重生之故,對這位姑母算是熟識。傅薇仙則是全然陌生,聽了傅沐槐的言語,也只如聽故事一般。然而當著傅沐槐的面,不好一聲不響,只得也說了幾句泛泛的親語家言。

  傅沐槐眼看兩個女兒尚算懂事,心中寬慰,點了點頭便向陳杏娘說道:「妹夫臨去時家裡也沒留下幾個盤纏,又多在喪事上使了。他們一家子,女人是個沒腳蟹[1],外甥又太小,抵不得事,依我說不如接了過來一道過罷。」陳杏娘情知傅沐槐是個看重手足情誼之人,然而因著早年她才嫁來時同這位小姑子頗有些不睦,心中不大樂意,遂說道:「以往妹夫家中來信,不是說在蘇州還有兩處店鋪?他家見有買賣生理,如何好一下拋閃了?姑蘇離這兒隔著多少路途,倒要怎麼打理?就是將來外甥大了,接手過去也是一樁麻煩。」

  傅沐槐卻長嘆了一聲,說道:「正是說這個,妹夫實在不是做生意的這塊料,那兩間鋪子今日賺五個明日賠十個,不過是硬挺著罷了。待妹夫發喪時,家裡早已欠下許多外債,妹妹為了還債便令家下人將鋪子賣了,一應貨物皆賤價出售,這才理清那些債務。如今他們家中已是坐吃山空,再沒個生計了。」

  陳杏娘聞言,便閉口不語,半日方才說道:「既恁般說,那便將姑娘一家都接來罷。橫豎家中每日都有這些人口吃飯,不過添雙筷子的事兒。」原來,她本性敦厚,又與傅沐槐夫妻恩愛。雖同這小姑子早年不合,有些口角摩擦,卻不肯為此便行出斷人生路之事,更不願使得傅沐槐為難。

  傅沐槐見她吐口,心中甚喜。傅家煙火不旺,傅沐槐這一輩中只得他兄妹二人,故而他極其看重這些親戚情分。又因知娘子同妹妹不大合得來,倒怕陳杏娘執意不允,兩口子起了爭端。今見陳杏娘並無二話,心中一塊石頭落地。

  陳杏娘又說道:「既做了這個主意,你便寫封信,明兒一早托人快些送到蘇州去,不要使得姑娘心焦。」傅沐槐正在歡喜,隨口便道:「這是自然,妹妹來信上也說預備一家子遷回來,待下剩的那些貨物發賣乾淨,便即上路。」陳杏娘聽聞此言,鼻子裡笑了一聲,沒再言語。

  傅月明坐在一旁聽了半日,心中早已猜到此節,又料准了父親必然要將姑母一家接來。雖則心中不願,但自己年小言輕,又沒個確實的理由,即便硬勸,父親也決計不會聽從。便在一旁靜坐,直至事情定下,方才開口微笑道:「敢問父親,待姑媽一家到來,要請他們住在何處?」

  她此言一出,屋中眾人便齊齊望來,傅薇仙與田姨娘更是瞬也不瞬的望著她。

  傅沐槐不解其意,便說道:「自然是要住在咱們家裡的,還能往哪裡住去?咱們家雖比不得豪門大戶,空屋子也還有幾間,你姑媽一家子總共也沒幾口人。」傅月明笑道:「話不是這樣說,姑母住到家裡來自然是沒什麼的。只是表哥雖然年小,究竟也是個男子。咱家宅子不夠深邃,家裡頭進進出出的難免碰見,日常起坐也多有不便。天長日久的,再叫外頭那起市井小人挑三說四的弄出些閒話來,傷了咱們家的顏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