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頁
她又敲了敲門。
見還沒有人應答, 轉身把燕窩盅交給女僕,然後用力扭開門把手, 推門進去。
大床上掛著的紗幔, 因為房門的打開而飄動起來。
一個垂垂老矣, 但是看得出年輕的時候,曾經非常英俊的老人,正緊閉雙目, 雙手交疊在胸口,睡在大床的中央。
看到他的胸口微微起伏,笑笑鬆了口氣,吩咐下人們出去。
她轉身拉開厚重的窗簾,任由陽光照射進這間滿屋子都是古董和回憶的房間。她回過頭,看著陽光灑在房間裡,轉身坐到了床邊。
大床兩邊的柜子上,密密麻麻地放著一排排的照片。
從黑白,到彩色,時間足足橫跨了五十年左右,大部分照片都因為時間的洗禮而褪色發黃。
從左往右看,第一張照片,那是十八歲的三叔。
他穿著那時候最流行的格子西服,雙手背在身後,笑的溫柔。
三叔年輕的時候真是漂亮,難怪她小時候喜歡三叔,多過喜歡爸爸。
爸爸總是板著臉,而三叔永遠都在笑著。
小奶奶生前的時候常說,三叔本來不戴眼鏡的,也不知道怎麼有一天就戴上了,然後這輩子就脫不下來了。
——你看看,這就是讀書讀傻了,你可不能這樣。
他是個男孩兒就算了,笑笑你可是個大姑娘。姑娘家家的,帶著眼鏡不好看。
我們女人啊,就是要靠「眉目傳情」的,你看戲台子上面那些唱旦的,哪個不是眼睛就跟一含著一汪水似得?帶了眼鏡就成了死眼珠子了。
小奶奶說完,把一雙大眼睛轉個不停,果然是讓人看了魂兒也要飛了。
每次說到這裡,三叔總是不服氣,說不算之後香港大學頒發給他的榮譽博士證書的話,其實他才算一個高中生而已。阿寶的學歷都比他高。近視眼和讀書沒有任何關係。
然後小奶奶就會打趣他,說誰讓你考上了聖約翰大學又不去上學,現在家裡除了她這個只會唱戲的半文盲,學歷最低的就是小夏你啦!
小奶奶從前在上海的時候不唱戲,據說是爺爺不喜歡。但是爺爺不就是喜歡戲台上的小奶奶才娶她回來做了八夫人的麼?
笑笑從小就想不通這點。
後來來了香港,小奶奶先也不唱。
直到二十年前爸爸因為肺癌離世後,小奶奶倒是突然又沉溺于越劇中了。
香港那時候來了好多的上海人,都喜歡聽越劇。他們中的很多人,就和奶奶一起組成了一個「香江越劇同好會」,每周都聚在一起唱戲,排戲。
其中最多的一批人,就是時邁百貨退了休的女售貨員,很多都是原來「春桃班」的姐姐們,在抗日勝利後,陸陸續續被三叔接到香港。
「小飛燕」姐姐她偶然也會來唱。不過她是個大忙人,能夠和大家玩在一塊的時間不多。
羅公館裡專門有一間衣帽間,給小奶奶放她的唱戲行頭。
若是有大陸那邊的越劇團或者滬劇團來港演出,那小奶奶一定會帶著她的團友們前去捧場,一敘相思之情。
那時候的羅公館,可比現在熱鬧多了。不管什麼時候回來,不是聽到咿咿呀呀的唱戲聲,就是聽到嘩啦啦的麻將聲。
小奶奶她們這群上海人,不喜歡和廣東的太太們打麻將。說廣東麻將和上海麻將根本不是一回事,打不到一起去。連話都說不到一起去。
是啊,大家都說,只要走到了羅公館,就仿佛回到了老上海。
羅公館的廚子是會做本幫菜的廚子,在這裡可以吃到正宗的陽春麵和雞頭米水鋪蛋;羅公館的唱片機里,放的都是上海二、三十年代的老歌;就連羅公館的下人們,都是一口酥軟的上海話,跟外頭請的順德姑娘完全不是一回事。
那麼熱鬧的日子也沒過多久,有一次小奶奶半夜出門看戲,天雨路滑的,不小心從劇院的台階上摔了下來,摔斷了尾巴骨。
雖然後來恢復的很好,但是整個人都沒了過去的精神頭。戲也不聽了,麻將也不打了。
有一天,笑笑半夜起來下樓去廚房找水喝,突然看到了窗外的花園裡飄著一個白色的人影,當時嚇得汗毛倒數,差點心臟病發作。
借著月光,她才隱隱約約地看清,原來是穿著整套白娘子戲服,濃妝艷抹的小奶奶,在花園裡唱《斷橋》。
想當初,
橋亭三月春光好,
一見許郎情絲繞。
但願此生常相聚,
做對同林比翼鳥。
笑笑這些年跟著奶奶聽戲,也逐漸懂了一些戲裡的門道。小奶奶那晚唱的一詠三嘆,哀怨動人。比她之前和小姐們一起排戲的時候唱的都好。
那晚之後,小奶奶的身體就一天不如一天。
在年底的時候,就病逝了。
三叔說,《斷橋》是小奶奶十六歲的時候,從郴州來上海跑碼頭,唱的最紅的一出。
爺爺就是看到了奶奶唱的《斷橋》里,那個為了愛情出生入死的白素貞,才愛上了她。
笑笑當時就哭了,原來奶奶那麼愛爺爺,而她都已經忘記了爺爺曾經的模樣了。
幾年後,笑笑某一天突然想起來,小奶奶在花園裡唱《斷橋》的那一天,是爸爸的陰曆生日……
第二張照片,是三叔二十歲的時候,和顧叔叔站在新建成的上海時邁百貨大樓的門口拍攝的。
見還沒有人應答, 轉身把燕窩盅交給女僕,然後用力扭開門把手, 推門進去。
大床上掛著的紗幔, 因為房門的打開而飄動起來。
一個垂垂老矣, 但是看得出年輕的時候,曾經非常英俊的老人,正緊閉雙目, 雙手交疊在胸口,睡在大床的中央。
看到他的胸口微微起伏,笑笑鬆了口氣,吩咐下人們出去。
她轉身拉開厚重的窗簾,任由陽光照射進這間滿屋子都是古董和回憶的房間。她回過頭,看著陽光灑在房間裡,轉身坐到了床邊。
大床兩邊的柜子上,密密麻麻地放著一排排的照片。
從黑白,到彩色,時間足足橫跨了五十年左右,大部分照片都因為時間的洗禮而褪色發黃。
從左往右看,第一張照片,那是十八歲的三叔。
他穿著那時候最流行的格子西服,雙手背在身後,笑的溫柔。
三叔年輕的時候真是漂亮,難怪她小時候喜歡三叔,多過喜歡爸爸。
爸爸總是板著臉,而三叔永遠都在笑著。
小奶奶生前的時候常說,三叔本來不戴眼鏡的,也不知道怎麼有一天就戴上了,然後這輩子就脫不下來了。
——你看看,這就是讀書讀傻了,你可不能這樣。
他是個男孩兒就算了,笑笑你可是個大姑娘。姑娘家家的,帶著眼鏡不好看。
我們女人啊,就是要靠「眉目傳情」的,你看戲台子上面那些唱旦的,哪個不是眼睛就跟一含著一汪水似得?帶了眼鏡就成了死眼珠子了。
小奶奶說完,把一雙大眼睛轉個不停,果然是讓人看了魂兒也要飛了。
每次說到這裡,三叔總是不服氣,說不算之後香港大學頒發給他的榮譽博士證書的話,其實他才算一個高中生而已。阿寶的學歷都比他高。近視眼和讀書沒有任何關係。
然後小奶奶就會打趣他,說誰讓你考上了聖約翰大學又不去上學,現在家裡除了她這個只會唱戲的半文盲,學歷最低的就是小夏你啦!
小奶奶從前在上海的時候不唱戲,據說是爺爺不喜歡。但是爺爺不就是喜歡戲台上的小奶奶才娶她回來做了八夫人的麼?
笑笑從小就想不通這點。
後來來了香港,小奶奶先也不唱。
直到二十年前爸爸因為肺癌離世後,小奶奶倒是突然又沉溺于越劇中了。
香港那時候來了好多的上海人,都喜歡聽越劇。他們中的很多人,就和奶奶一起組成了一個「香江越劇同好會」,每周都聚在一起唱戲,排戲。
其中最多的一批人,就是時邁百貨退了休的女售貨員,很多都是原來「春桃班」的姐姐們,在抗日勝利後,陸陸續續被三叔接到香港。
「小飛燕」姐姐她偶然也會來唱。不過她是個大忙人,能夠和大家玩在一塊的時間不多。
羅公館裡專門有一間衣帽間,給小奶奶放她的唱戲行頭。
若是有大陸那邊的越劇團或者滬劇團來港演出,那小奶奶一定會帶著她的團友們前去捧場,一敘相思之情。
那時候的羅公館,可比現在熱鬧多了。不管什麼時候回來,不是聽到咿咿呀呀的唱戲聲,就是聽到嘩啦啦的麻將聲。
小奶奶她們這群上海人,不喜歡和廣東的太太們打麻將。說廣東麻將和上海麻將根本不是一回事,打不到一起去。連話都說不到一起去。
是啊,大家都說,只要走到了羅公館,就仿佛回到了老上海。
羅公館的廚子是會做本幫菜的廚子,在這裡可以吃到正宗的陽春麵和雞頭米水鋪蛋;羅公館的唱片機里,放的都是上海二、三十年代的老歌;就連羅公館的下人們,都是一口酥軟的上海話,跟外頭請的順德姑娘完全不是一回事。
那麼熱鬧的日子也沒過多久,有一次小奶奶半夜出門看戲,天雨路滑的,不小心從劇院的台階上摔了下來,摔斷了尾巴骨。
雖然後來恢復的很好,但是整個人都沒了過去的精神頭。戲也不聽了,麻將也不打了。
有一天,笑笑半夜起來下樓去廚房找水喝,突然看到了窗外的花園裡飄著一個白色的人影,當時嚇得汗毛倒數,差點心臟病發作。
借著月光,她才隱隱約約地看清,原來是穿著整套白娘子戲服,濃妝艷抹的小奶奶,在花園裡唱《斷橋》。
想當初,
橋亭三月春光好,
一見許郎情絲繞。
但願此生常相聚,
做對同林比翼鳥。
笑笑這些年跟著奶奶聽戲,也逐漸懂了一些戲裡的門道。小奶奶那晚唱的一詠三嘆,哀怨動人。比她之前和小姐們一起排戲的時候唱的都好。
那晚之後,小奶奶的身體就一天不如一天。
在年底的時候,就病逝了。
三叔說,《斷橋》是小奶奶十六歲的時候,從郴州來上海跑碼頭,唱的最紅的一出。
爺爺就是看到了奶奶唱的《斷橋》里,那個為了愛情出生入死的白素貞,才愛上了她。
笑笑當時就哭了,原來奶奶那麼愛爺爺,而她都已經忘記了爺爺曾經的模樣了。
幾年後,笑笑某一天突然想起來,小奶奶在花園裡唱《斷橋》的那一天,是爸爸的陰曆生日……
第二張照片,是三叔二十歲的時候,和顧叔叔站在新建成的上海時邁百貨大樓的門口拍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