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或許是過了宋意歡入睡的時辰,待煙花燃放完,她便已是昏昏欲睡,只好攙著人回去休息。

  除夕之後,皇帝下了一道旨意,給錦宓公主與謝世子賜了婚,待到公主及笄,二人便成婚,且不影響謝世子的仕途。

  聽聞這是平西王從遼西回來,親自在皇帝陛下跟前提的親事,算是一件喜事。

  二人前世就是夫妻,對於這樣的消息宋意歡不覺得意外,唯一意外的是前世好像是公主強嫁謝世子,而如今是謝世子上門提親,這二人呀,感情也是怪複雜的。

  熬過正月,便是二月春陽,枝葉已然冒頭。

  很快,宋意歡臨產的日子越發將近,東宮裡配置不少經驗老道的嬤嬤照顧起居,在皇后的發話下,太子殿下這個月裡得和太子妃分房而眠了。

  太子畢竟是個男人,三大五粗的,哪有嬤嬤照顧細心,夜裡莫礙了事,分房方便一些。

  這女子生子本就是一道鬼門關,稍有不慎便是母子雙亡,更何況多少人盯著太子妃肚子裡的太孫,東宮上下更為嚴防謹慎。

  近來太子的眉頭時常緊蹙,府衙里的下官大臣們都覺察他氣壓冷凝,紛紛不敢招惹他,就連遞摺子上去時都是忐忑不安的。

  ***

  正月十七,春雨連綿。

  熱鬧歡慶的上元節剛過,官員休沐回來,政務繁多。

  皇帝體弱遲遲未愈,太子監國理政已是三個月,正於府衙內處理事宜,肅正嚴明,與官員同務公事,殿內安靜。

  外頭有人急沖沖地趕來,正是東宮的宦官黎術,他神色焦急,打破了殿內的安靜。

  黎術連喊幾聲太子殿下,來不及跪地行禮,便道:「太子妃娘娘時辰到了,要生了。」

  太子聽言,當即從桌案前站立起來,面容沉得不行,緊張不已,二話不說,丟下手裡的事物,便拂著衣擺疾步趕出去。

  留下在場的官員不知所措,太孫將誕生,這是大喜的事啊。

  深冬落得雪也早已融化,正月露了暖陽,上元節以後,又是小雨。

  東宮寢殿之中皆是嬤嬤宮女,穩婆也早早在身旁候著了。宋意歡倚靠床榻上,神色時而痛苦,腹痛陣陣,這種感覺已經持續了一個時辰。

  宮女端著參湯讓她多喝些補充體力,到時真正要生的時候,才是最耗力氣的,可宋意歡寢食難安,是一點都不想喝了。

  不過片刻,太子從寢殿外走進來,他清雋的面容上皆是凝重,一如往常那般高大。

  宋意歡瞧著他來,眼眶就紅了起來,這實在是太難受了,太子來到她跟前坐下,見她的眼淚,連忙道聲:「莫哭,你一哭孤便難受。」

  太子神色定定的,接過宮女手裡的參湯,用格外安定人心的聲音輕哄著她,「先吃些東西,莫耗費了力氣,孤要你們母子平安。」

  宋意歡只好順著他的話語,平復自己的情緒,一點點的把參湯喝完。

  宋意歡的陣痛持續到了黃昏,太子殿下便陪同在她身旁,未等他反應過來,她身下的羅裙便濕了一片,是羊水破了。

  穩婆的反應極快,立馬便讓宮女去端來熱水,而太子則被宮女們推出內殿,太子妃要生產,哪有男人在身旁候著的道理,一來不吉利,二來產房污穢,不合禮數。

  太子眸色緊張地望著榻上的宋意歡,滿額薄汗,面容痛苦,她可憐得不行,使得他心裡就像有萬千隻螞蟻在爬。

  內殿的門倏地關上,太子被隔在外面,衣袖下的手指不禁輕顫,黎術在身旁道:「娘娘會平平安安的,殿下還是先坐下耐心等待吧。」

  太子面容鐵青,回眸冷瞥他一眼,氣勢低沉得讓人大氣不敢喘一口,黎術咽了咽唾沫。

  作者有話要說:  太子:孤想進去。

  第91章 生子

  寢宮裡伴著宋意歡的哭聲, 李君赫忐忑不安,手負於身後,一刻也坐不下來。

  很快,皇后也從永安宮趕過來, 見著太子站於外殿, 他不失禮節地給母親行禮, 面容上凝重不已。

  燕皇后上前詢問宋意歡怎樣了, 是黎術恭敬地回復, 「回皇后娘娘,穩婆這才剛開始接生。」

  皇后攥緊了手中的錦帕,她是剛拋下皇帝而趕過來的,意歡身子養得還算好的,應該不會出什麼問題,想當年她也生了三個不是,意歡自也會平安無事。

  太子眉目緊蹙, 雖言語寡少,但藏不住他的緊張, 目光一直停留在殿門上。

  漸漸的,宋意歡嗓子開始有些啞了, 定是哭得痕跡還, 宮女換了幾盆熱水進去,夜幕降臨, 東宮燈火通明。

  裡頭的穩婆似發現了太子妃懷有二子的情況,但這要緊的關頭裡,哪裡有心思管別的,人要緊才是。

  時間變得分外難熬,李君赫站在殿門前, 不禁喃喃道:「為何我只能在門口聽著她哭。」

  皇后不免出口安撫大兒子,溫和道:「當年本宮生你這小子的時候,你爹這也是如此著急,不過本宮可沒讓他進去,產房本就急急忙忙的,進去便是添亂。」

  李君赫不作言語,側首看向皇后面容,這二十年來,她依舊保養得很好,姝容婉麗,儀態大方,母親的話語使他難得平靜下來些許。

  對於帝後而言,太子身為皇長子,是最為沉穩,自小很照顧弟弟妹妹,也是最快懂事的一個

  皇帝對他的教導更是最為嚴苛的一個,比起昭景與錦宓,太子的幼年時沒有多少玩鬧,早早就被交託於陳太傅管制。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