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頁
今晨笑:「我又如花美眷陪伴身側,你有什麼?」
謝玄稷眨眨眼,愣了好半晌,轉而哭笑不得道:「依你這說法,我孤家寡人,就和該受你欺負?」
今晨睨了他一眼,大步朝著從一個走去,清朗的聲音傳入他耳中:「你能有什麼事?」
謝玄稷氣得跳腳,若不是打不過他,他簡直想要打他一頓!
……
蕭琞之前有句話說的不錯,與謝玄稷合作,無異於與虎謀皮。
謝玄稷進京沒多久,太子就和他達成了協議,完成了一系列事情。之後為了對付逐漸崛起在朝中如日中天的長寧侯,謝令存和謝玄稷商量過後,便決定設計引他上鉤。包括在皇帝遇刺一事中,他們也沒少動手腳,最後,的確是成功讓長寧侯上了鉤。
而後皇帝病重,長寧侯費盡心思同太子交鋒,包括太子的身份一事,也是他們刻意透露出來的。否則,長寧侯無緣無故,又怎麼會懷疑太子出身?就連皇帝這麼多年懷疑過沈家可能心懷怨恨,可能有所圖謀,也獨獨沒有懷疑過謝令存不是他親子這件事。
事情如他們所料一般發展,長寧侯接手了皇帝所有的親信,兩方看起來勢均力敵。而後,為了給長寧侯一個機會,也為了給他們一個機會,長狄那邊就傳來了消息,平陽侯順勢出京,此時謝令存身邊就沒了軍隊。
大啟國內皇帝病重,長狄那邊那邊也沒好到哪去。長狄是遊牧民族,這一代長狄王底下王子眾多,且個個驍勇善戰。現如今長狄王年邁,底下的王子蠢蠢欲動,都有意於王位。謝令存就是趁此機會,同長狄的一位性子平和且對大啟心懷善意、極喜愛大啟文化的王子達成了合作,假意與長狄發生了衝突,派平陽侯出征遠離京城。屆時太子身邊就沒軍隊倚仗,長寧侯定然不會放不會放棄這麼個絕佳的機會。
但實質上,平陽侯的確是去了北疆,但是去與長狄王子達成合作的,所謂的捷報屢屢傳來也不過他們做的戲而已。早在蕭琞的人不注意的時候,平陽侯就帶著大半軍隊快馬加鞭回到京城,留在北疆的,只是三三兩兩掩人耳目的兩支小隊伍罷了。
事情可謂是完全按照他的預期發展的,只是謝令存終究是無法完全放心謝玄稷,把身家希望都寄托在魏北王身上。雖說他們達成了合作,裡應外合算計長寧侯,但又有誰知道謝玄稷會不會又和長寧侯達成合作為的就是反將他一軍呢?更何況,就算謝玄稷真的沒有這個意思,但事後大事已成,口口聲聲說無甚野心只要謝令存保證即位後百年之內不動魏北王的謝玄稷又是否真的能如他所說那般老老實實?
是以,早在一開始,謝令存就給自己留了一條後路。
皇后和太子這麼多年苦心孤詣謀劃良久,身為皇后父親、當年名滿大啟的沈老將軍又怎會真的遊山玩水不問世事?
沈將軍當年被迫上交兵權,之後就借著這麼多年從未逛過大啟大好河山為由天南地北的跑,這麼多年來鮮少回京城。他看著在每個遊玩的地方待得很短,不會與當地的官員駐軍產生什麼糾葛,讓皇帝放下了心。但實際上,沈家武將世家的名聲不是白來的。
除卻沈老將軍這麼一個常勝將軍之外,受過沈家恩惠、現在身居高位的武將並不少。並且這些武將多分布於天南地北且與沈家的關係鮮少有人知道,再加上沈老將軍有意無意的誤導暗示,這麼些年來,雖說表面上沈老將軍無甚兵權。但是加上只要他一聲令下,肯為他賣命的軍隊絕對不少。
這些軍隊人數加起來,也並不比魏北王那支軍隊差到哪裡去,這也是太子最後的憑仗。
也是因此,在最後大戰關頭,太子便事先聯繫了外祖,讓他做好準備。且這件事做得並不隱蔽,完全沒有瞞著謝玄稷的意思。如此一來,也算是一種警示,警告他們不要亂來。
現如今大勢已定,太子除了清理長寧侯餘黨和一些頑固不化不願承認他的人之外,剩下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謝玄稷身上。整個人忙的暈頭轉向,肉眼可見的瘦了許多。就連登基要準備的一應流程,都交給了皇后和謝令存負責。
一日,在皇后的督促之下,謝令存終於算是抽出了點時間來到皇后的景仁宮安心用了頓膳。期間皇后問他到底在為什麼事憂心,謝令存也沒瞞著,將自己的擔憂一五一十說了出來。誰知皇后聞言頓了頓,似乎有些愧疚又有些心虛的看著他,她嘆了口氣,道:
「如果是這個的話,那就完全沒有擔憂的必要。」
謝令存:「????」
皇后莞爾一笑,揮退了下人,將這件事原原本本地同他說了一遍。
皇后同太子說了什麼沒人知曉,只知道太子離開景仁宮的時候暈暈乎乎的,臉上一片空白,甚至於後來每次再見到皇后的時候都會不由自主升起一抹敬佩之情,也是讓宮人百思不得其解。
……
時間一日一日過去,闔宮上下都在準備新帝登基一事。雖說皇帝還未崩,但他那時當著文武百官的面念出的聖旨已經是要禪位的意思了,新帝登基儀式自然是要早早準備,甚至還有一些人生怕皇帝見不到新帝登基一幕會死不瞑目,準備的動作都加快不少。
皇后這些日子忙得腳不沾地,一直沒有去看皇帝,等到一應事務準備齊全,才終於在大典前兩天抽出了時間,前往乾清宮,去看了皇帝一眼。
謝玄稷眨眨眼,愣了好半晌,轉而哭笑不得道:「依你這說法,我孤家寡人,就和該受你欺負?」
今晨睨了他一眼,大步朝著從一個走去,清朗的聲音傳入他耳中:「你能有什麼事?」
謝玄稷氣得跳腳,若不是打不過他,他簡直想要打他一頓!
……
蕭琞之前有句話說的不錯,與謝玄稷合作,無異於與虎謀皮。
謝玄稷進京沒多久,太子就和他達成了協議,完成了一系列事情。之後為了對付逐漸崛起在朝中如日中天的長寧侯,謝令存和謝玄稷商量過後,便決定設計引他上鉤。包括在皇帝遇刺一事中,他們也沒少動手腳,最後,的確是成功讓長寧侯上了鉤。
而後皇帝病重,長寧侯費盡心思同太子交鋒,包括太子的身份一事,也是他們刻意透露出來的。否則,長寧侯無緣無故,又怎麼會懷疑太子出身?就連皇帝這麼多年懷疑過沈家可能心懷怨恨,可能有所圖謀,也獨獨沒有懷疑過謝令存不是他親子這件事。
事情如他們所料一般發展,長寧侯接手了皇帝所有的親信,兩方看起來勢均力敵。而後,為了給長寧侯一個機會,也為了給他們一個機會,長狄那邊就傳來了消息,平陽侯順勢出京,此時謝令存身邊就沒了軍隊。
大啟國內皇帝病重,長狄那邊那邊也沒好到哪去。長狄是遊牧民族,這一代長狄王底下王子眾多,且個個驍勇善戰。現如今長狄王年邁,底下的王子蠢蠢欲動,都有意於王位。謝令存就是趁此機會,同長狄的一位性子平和且對大啟心懷善意、極喜愛大啟文化的王子達成了合作,假意與長狄發生了衝突,派平陽侯出征遠離京城。屆時太子身邊就沒軍隊倚仗,長寧侯定然不會放不會放棄這麼個絕佳的機會。
但實質上,平陽侯的確是去了北疆,但是去與長狄王子達成合作的,所謂的捷報屢屢傳來也不過他們做的戲而已。早在蕭琞的人不注意的時候,平陽侯就帶著大半軍隊快馬加鞭回到京城,留在北疆的,只是三三兩兩掩人耳目的兩支小隊伍罷了。
事情可謂是完全按照他的預期發展的,只是謝令存終究是無法完全放心謝玄稷,把身家希望都寄托在魏北王身上。雖說他們達成了合作,裡應外合算計長寧侯,但又有誰知道謝玄稷會不會又和長寧侯達成合作為的就是反將他一軍呢?更何況,就算謝玄稷真的沒有這個意思,但事後大事已成,口口聲聲說無甚野心只要謝令存保證即位後百年之內不動魏北王的謝玄稷又是否真的能如他所說那般老老實實?
是以,早在一開始,謝令存就給自己留了一條後路。
皇后和太子這麼多年苦心孤詣謀劃良久,身為皇后父親、當年名滿大啟的沈老將軍又怎會真的遊山玩水不問世事?
沈將軍當年被迫上交兵權,之後就借著這麼多年從未逛過大啟大好河山為由天南地北的跑,這麼多年來鮮少回京城。他看著在每個遊玩的地方待得很短,不會與當地的官員駐軍產生什麼糾葛,讓皇帝放下了心。但實際上,沈家武將世家的名聲不是白來的。
除卻沈老將軍這麼一個常勝將軍之外,受過沈家恩惠、現在身居高位的武將並不少。並且這些武將多分布於天南地北且與沈家的關係鮮少有人知道,再加上沈老將軍有意無意的誤導暗示,這麼些年來,雖說表面上沈老將軍無甚兵權。但是加上只要他一聲令下,肯為他賣命的軍隊絕對不少。
這些軍隊人數加起來,也並不比魏北王那支軍隊差到哪裡去,這也是太子最後的憑仗。
也是因此,在最後大戰關頭,太子便事先聯繫了外祖,讓他做好準備。且這件事做得並不隱蔽,完全沒有瞞著謝玄稷的意思。如此一來,也算是一種警示,警告他們不要亂來。
現如今大勢已定,太子除了清理長寧侯餘黨和一些頑固不化不願承認他的人之外,剩下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謝玄稷身上。整個人忙的暈頭轉向,肉眼可見的瘦了許多。就連登基要準備的一應流程,都交給了皇后和謝令存負責。
一日,在皇后的督促之下,謝令存終於算是抽出了點時間來到皇后的景仁宮安心用了頓膳。期間皇后問他到底在為什麼事憂心,謝令存也沒瞞著,將自己的擔憂一五一十說了出來。誰知皇后聞言頓了頓,似乎有些愧疚又有些心虛的看著他,她嘆了口氣,道:
「如果是這個的話,那就完全沒有擔憂的必要。」
謝令存:「????」
皇后莞爾一笑,揮退了下人,將這件事原原本本地同他說了一遍。
皇后同太子說了什麼沒人知曉,只知道太子離開景仁宮的時候暈暈乎乎的,臉上一片空白,甚至於後來每次再見到皇后的時候都會不由自主升起一抹敬佩之情,也是讓宮人百思不得其解。
……
時間一日一日過去,闔宮上下都在準備新帝登基一事。雖說皇帝還未崩,但他那時當著文武百官的面念出的聖旨已經是要禪位的意思了,新帝登基儀式自然是要早早準備,甚至還有一些人生怕皇帝見不到新帝登基一幕會死不瞑目,準備的動作都加快不少。
皇后這些日子忙得腳不沾地,一直沒有去看皇帝,等到一應事務準備齊全,才終於在大典前兩天抽出了時間,前往乾清宮,去看了皇帝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