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至於那伙土匪的上頭首領們,運氣不好碰上過江龍,總得出點血,認了這次栽,手下嘍羅死了就死了,這年月人命真不值錢,槍還是要贖回來的,畢竟山裡頭不好弄到槍,再說了,要是不顯幾分本事把槍弄回去,就這麼悄沒聲息地認了帳,認栽認得太徹底、姿態放得太低,難免被周邊其他勢力瞧不起,哪裡還能繼續占住那塊地盤?

  顧岳覺得自己的推測應該很合理。

  但是這份合理,又讓他心裡更不舒服。

  而且,能夠很快推斷出這個中內情、猜到這三方人馬的想法,顧岳覺得他看著現在的自己時也有點心境複雜了。

  第43章 君子萬年(完)

  六、

  從樟木林子往南,地勢多崎嶇,連綿山嶺之間,村鎮規模往往都不大,涼亭倒是大多修得不小,顧岳聽何叔爺說,這涼亭修得好,是因為裡頭還有廣東鹽場的份子錢。

  李家橋的挑鹽隊男丁多,又個個精壯驃悍,一看就不好惹,所以幾乎也沒人同他們搶落腳的地方。後面的路程里,超過了不少其他地方的挑鹽隊――顧岳有一回記數,一天裡就超過了六支隊伍;遇到過兩次不長眼的土匪,都被收拾了,李家橋這邊也有一個倒霉蛋被流彈擦傷了胳膊,好在上了藥之後也不太影響挑擔子。另外又在客鋪投宿時遇到過兩回小偷,當然,小偷都被抓住死揍了一頓;其間有個裝成遊方道士的騙子,拿了一葫蘆仙丹來賣,還弄了些水上生煙、白紙顯字的把戲來佐證,結果被顧岳這個讀過新式學堂的學生毫不留情地揭穿了。

  總的來說,還算是一路平安。

  高升叔爺聽顧岳這麼總結,嘆了口氣:“這條道離各個縣城都遠,哪路人馬打仗都難得跑到這山溝溝里來打,一路上也就是些土匪小偷騙子,小打小鬧,咱們村這幾十號人,總能應付得過來,才有這一路平安。”

  要是碰上兩軍交戰,就只有往山上躲的份了。運氣不好,被拉�咐�丁,或者被槍彈打死打傷,都是常有的事情。

  顧岳若有所思:“我記得地圖上從衡州往廣東其實是往韶關那條路最近,又多是官道,路更好走。走連州就繞了不少路程了,又總是山路。咱們那邊的挑鹽隊,卻不走韶關走連州,就是這個緣故吧。”

  無利可圖的仗,很難打得起來。

  因此,這一路的窮山僻壤,換個角度來看,又何嘗不是一種幸運?

  快要抵達連州時,雖然天色還早,李家橋的挑鹽隊也沒有再趕路了,就在亭子裡住了下來,打算好好休整休整,第二天清早再去連州城郊的鹽場裡換鹽。

  連州這一帶,也是群山環繞,不過到底是個縣城,比起這一路上其他鄉鎮來,想也想得到要繁華許多。顧九叔爺傳令說,明天換好了鹽,可以輪換著到連州城裡看看,但不許單獨行動,至少五人為伍,一個時辰內必須回來換班。

  顧岳聽到這命令,立刻想到“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邊續行軍這麼多天之後,的確需要緩一緩,得這半天閒暇,大家才更有精神一口氣走完接下來的返程。

  第二天一早,趕了四五里路,到了連州城郊的鹽場。

  連州的鹽場很大,共有七個管事,李家橋這邊找的是丁管事。

  丁管事操著一口廣東白話,顧九叔爺、何叔爺滿口陽縣土話,好在兩邊交易了好幾年,算是老熟人了,慢慢講還是可以聽得懂。

  丁管事一看就是那種做事一絲不苟的人。拿著一個小吊杯,小心地伸進油籮裡頭,吊一杯油出來檢查過了,再倒回去,點一點頭,旁邊的小工趕緊蓋上蓋子,重新用油紙裹好,貼上封條,搬到靠牆處放好,丁管事則繼續檢查下一籮油。

  李家橋的七八十籮茶油,全都檢查了一遍,自然是無一桶摻假。丁管事滿意地向顧九叔爺他們翹了翹大拇指,兩邊都拿出帳本來,記數簽字畫押。

  領鹽在另一個庫房。丁管事領著他們進去時,立刻有工頭來迎接。兩邊交接好了,工頭便領著他們去庫房裡。

  石頭砌的大池子裡,堆了兩人來高的鹽山,顧岳注意到這裡的鹽細白勻稱,比起他在別處見過的鹽顯然很要好上幾分。李家橋的男丁年年到這裡來挑鹽,看來也是有原由的。

  鹽山周邊圍了一圈三尺多高的、一尺來寬的石欄杆,石欄杆上,密密地鑿了許多兩三寸寬的石槽,裡頭淺外頭深,坡度還挺大。

  顧岳暗自猜測著這一圈石欄石槽是幹什麼的。還沒猜出個所以然來,那邊工頭已經叫小工用推車推了數十個空油籮過來,稱重記數之後,拔了竹塞子,一一擺在石槽外頭的地上。又有小工推了一車的細竹筒過來,竹筒兩頭都削成了尖弧狀,將竹筒卡在石槽里,一頭插進鹽山裡頭,另一頭擱在油籮的開口上方,小工用竹鏟往鹽山上略一扒拉,鹽粒便簌簌地滑入了竹筒,再從竹筒里順著石槽的斜坡滑入油籮,一籮裝滿,便有小工將這頭的竹筒抬起,另兩名小工將裝滿的油籮塞緊竹塞子,搬到一邊,再換上另一個空油籮。

  這些鹽工顯然做慣了這活,挑鹽隊這邊只需要幫著將裝滿了鹽的油籮上秤,秤重記帳之後,再在塞子外頭套上油紙綁緊,重新用草繩纏牢實了放到各人的籮筐裡頭。

  忙了半個上午,按著挑來的茶油的籮數裝滿了鹽之後,丁管事又另外給何叔爺結算了二百七十個大洋――茶油價錢高,這些鹽還抵不了帳,因此鹽場得用現洋抵差價。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