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廟祝哭笑不得:“兄弟你說得輕巧,這要放在你們李家橋還好說,咱們鎮上的團練可沒這個本事,只能這么小心守著鎮子,那伙流匪搶不到東西,遲早總是要走的。”

  顧岳有些明白劉家市團練的做法了。既然是外路來的流匪,就帶不了多少給養,三五天搶不到東西,餓著肚子肯定呆不下去,必定要換地盤找別的機會。劉家市緊著守住這幾天,就算過了這一關了。

  廟祝走了之後,有人湊到顧九叔爺身邊道:“九叔,咱們要不要叫幾個人去看看那幾頭牛怎麼樣?村里不是正好要買牛?杉山村和另外幾個村子聽說也要買牛。也就五十幾里路,不礙事吧?”

  顧九叔爺道:“咱們出來是挑鹽,不是買牛。托人給村里送個信可以,別的不准多事。”

  顧岳聽得直點頭。術業有專攻,職司也應分明。村里讓顧九叔爺做這個總隊正還是有道理的,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分得清清楚楚。

  眼下該做的,自然是宿營。

  四間客鋪,李家橋一行人,只要了三間,每個隊一間,半間房堆貨,半間房攤了稻草打地鋪。每隊都安排有人額外挑了兩個木盆,吃過晚飯,正好拿出來給隊裡的人輪流泡腳。灶下的水燒得正熱,盆里放了老何郎中制的藥丸子,用熱水化開,每個人泡上半刻鐘,活血通氣,解乏消疲。顧岳盤算著這個也得記住,長途行軍時尤其重要。然後意識到這木盆還挺重的,不免低聲問李長庚:“挑木盆的人,怎麼算補勞力?也不守夜嗎?”

  李長庚也低聲答道:“他們沒有伙夫辛苦,守夜還是要守的。我聽說是按四天一個工算。只要不是農忙,可以自己少出工,也可以讓村里多補工。”村里常年都有不少事情,像清渠干塘、糊牆補瓦、修路疏井等等,都要算工。以工補工,倒也合情合理。

  泡完了腳,換一雙草鞋套上――這是防著夜裡有事,可以隨時應對,白日裡穿的那雙鞋掛在籮筐上晾著,再從籮筐里拿出薄棉被來睡覺。下頭是稻草,上頭是棉被,屋子裡人又多,火氣又旺,挨挨擠擠,倒也不冷。

  守夜的兩組人,分了三班,輪流起來,都披著蓑衣戴了斗笠擋夜風夜霜。顧岳和李長庚都是新丁,所以第一晚沒有讓他們守夜。顧岳原本以為,自己會因為惦記著那伙流匪會不會來夜襲而睡不著,沒想到躺下去不多一會就睡意濃厚了,大概是因為白天行路辛苦,又或者是因為泡腳的藥水有些安神助眠作用?

  第40章 君子萬年(三)

  本章節已鎖定

  第41章 君子萬年(四)

  四、

  過了界碑,轉過一帶山腳,就是往連州的挑鹽古道了。三尺來寬的石板路,在草叢田野山嶺間穿梭,多少年來,從廣東往湘省販鹽,都是走的這條道。平常時節,多是從廣東那邊鹽場挑鹽過來的挑夫;到了冬月,湘省各地農夫往往趁著農閒成群結隊地往廣東去挑鹽回來吃,古道狹窄,沿途能夠落腳的地方又有限,廣東的鹽場便暫時停了湘省境內這段路的挑夫,回頭加緊從沿海鹽場挑鹽到連州這樣靠近湘省的地方來囤積待售。

  因此這條路上現在走著的,幾乎都是湘省本地的農夫。

  顧岳一行剛剛踏上古道,就可以看到前頭從別的商道上拐過來的十來個挑夫。

  李家橋的隊伍,腳程比較快,不多時便已超過了這十來個挑夫,雙方錯身而過時打了個照面,兩邊隊伍里,好些人都是在這條路上跑了好幾個來回,不過只匆匆招呼了一聲,便繼續各走各路了。

  顧岳一行人趕到歇腳的柴山亭子時,堪堪正午。

  放眼望去,這一帶只有稀稀落落二三十戶人家,大概是因為這個緣故,柴山亭子比他們昨天歇腳的龍家亭子簡陋得多,就幾根柱子上頭撐著個茅草頂,下頭連著幾根木欄杆。亭子裡有個貨郎也在歇腳,見到他們這麼幾十個壯丁從山上下來,嚇得臉都白了,挑著擔子就跑。

  走在前面、看清這一幕的人,鬨笑起來,也有人笑罵道:“個雜貨郎,當老子是土匪了吧!”又有人道:“也不看看,哪有土匪挑著擔子走路的,這點眼色都沒有,活該只能做點雜貨生意!”

  顧岳倒覺得那雜貨郎的心思其實很好理解。孤身一人走村串鄉,多加幾分小心,哪怕小心過頭,也是應當的。

  他現在回想起自己從昆明一路回到家鄉的情形,不得不感慨,自己很多時候以為很隱忍很小心了,其實還是挺張揚的。一路上沒出什麼大差錯,大概是因為自己看起來太張揚、心氣高傲有恃無恐,行動又迅速得很,那些心懷不軌的人或許只猶豫了一下,還沒拿定主意,他就已經跑不見了。

  旁邊有人感嘆道:“這雜貨郎,倒也精滑,要是出去打仗,多半能活到最後。”

  另一人則搖頭:“難說。說不好碰上個脾氣暴的長官,一見他開溜就上火,一槍崩了他。”

  又有人道:“這倒也是。一味膽小怕死,說不定死得更快。”

  李家橋投軍的人多,幾乎人人都有在軍中的親戚,聽來的故事也多,說起戰場上哪號人死得快,各有各的道理和依據。顧岳開始還想著,他將來要是帶兵,一定不能要某個故事裡說過的某某樣的士兵。不過聽到後來,頭都大了,要是照這些說法來,就沒有兵可帶可用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