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頁
「將軍,不好了!金,金水河,被,被漕運的人給堵了,我們派去的人全給截了。」
主將身子一晃,險些從馬上栽下來。
衛昭斂眸看向城外,嘴角微翹,漾出一抹冷淡笑意。
他在獲悉崔家意圖逼宮後,便叫衛淑華點了東西兩城各幫弟兄,趁夜坐船離了盛京。在雍州軍出城後便以聖諭告知府尹雍州軍謀反之事,府尹唯恐被牽連,當即便讓出雍州軍政大權,交與衛淑華統一調度。
雍州軍主將倒也不算莽夫,為策萬全,他率大部兵馬圍城,暗地裡又派出精銳小隊走水路入城。只是他想不到盛京主河的漕運也早早就是衛昭的了。
副將心急如焚:「將軍!」
主將嘆道:「便是降了,我們謀反之罪已定,少不得落得個滿門抄斬的下場。雖然眼下形勢於我們不利,但我猜想,盛京城中除了城牆上這些人外,應該沒有多少兵馬了。宮城禁軍足足五萬,衛昭不過區區五千兵馬。便是當中有變數,那位禁軍統領手裡也當有半數兵馬可以調度。」
「所以我猜想,衛昭如今能用的人都在城牆上了。他只是暫時壓制了禁軍,只要我們能衝進去,說不定就能扭轉乾坤。橫豎都是一死,何不拼上一把。成了,你我便是從龍之功,享不盡的榮華。」
他死死的盯著衛昭,下令道:「全軍聽令,攻城!」
衛昭目無波瀾,只微微抬了抬手。守城的軍士當即高舉銅鏡,在似火驕陽下,銅鏡反射著強烈刺目的光,底下的雍州軍紛紛以手遮目。軍陣瞬間亂成一團。
戰馬被這強光刺激,不停的嘶吼,主將手忙腳亂的控馬,一邊還衝身後軍士吼叫:「給本將沖——」
話未說完,副將手起刀落,主將人頭落地。這一切發生的太快,主將的身體還保持著向後扭轉的姿勢。滾燙的鮮血迸濺,戰馬猛地揚起前蹄,將主將顛了下去,馬蹄落地的瞬間,又是一陣血肉迸濺。
副將扔了刀,用手臂遮著前額,向城牆上吼道:「主將已死,末將願降!」
身後的軍士聞言,也紛紛扔了刀,自覺的退到一旁去了。
塵埃落定。
————
衛三公子設公堂審理崔陸兩家謀反案。
大理寺再一次被熱情的盛京百姓圍了個水泄不通。
沈願主審,他身後的屏風隔著當朝皇帝李淮。
在正式審理案件前,太子太傅於先生代皇帝下了罪己詔。
詔曰:「朕承祖宗恩德,以涼德繼承大統,本欲改製革新,富國強兵,奈何過失不斷。是朕稟賦不高,驕矜自傲,不聞忠言之過。朕欲推行先皇之志,無奈倚任非人,致言路壅蔽。多年來屢次增賦稅徭役,奪百姓之財力,致民怨四起。渭南,淮中先後叛離,百姓陷於戰亂,朕每思及此,寢食難安。」
「國內動盪,外敵入侵。朕聽信讒言,疑鎮國侯之忠心,邊關軍政大權交付奸佞之手,陷鎮國侯於不義。然鎮國侯一心為公,退敵千里之外,保邊關安定,實乃國之棟樑。如此賢能被誣謀逆,朕悔之晚矣。雖死,亦無顏面見列祖列宗。今奸邪掌權,合謀造反,幸得良臣庇佑,護得盛京安寧,保我大齊社稷。朕痛定思痛,下此詔,以為衛氏正名——」
衛昭靜靜垂立一旁,目光清冷。
於先生宣讀完罪己詔後,明德又傳了聖旨。
「鎮國侯之三子衛昭,天惠聰穎,文韜武略。卻北狄以保家國,逐奸佞以衛京師,國之重器……今特封衛昭錦衣侯,世襲罔替,併兼攝政大臣,總領朝務……」
衛昭斂下眸子,嘴角彎起一抹嘲諷的弧度。
沈願看向明德,明德微微點了點頭。
驚堂木一敲,沈願厲聲道:「帶人犯上堂!」
程孟被押上了公堂,很平靜的將宋茂禮指使他殺陸承逸之罪行和盤托出,並交代了宋茂禮合謀陸鼎設計陷害鎮國侯。
昨日還不可一世的丞相陸鼎,今日便淪為階下之囚。
他靠在潮濕的牆壁上,望著巴掌大的窗口,心裡五味雜陳。
「也許當年,我不該大開府門,奉你為賓。」
宋茂禮卻道:「如若沒有我,你也不會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
陸鼎悔,卻也深知宋茂禮所言非虛。他替陸瞻謀劃,娶了崔氏女為繼室。借陸瞻的手鋪路,做下望月樓案件。一件一件積累下來,他們的勢力越盤越大,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到最後一刻,陸鼎才明白,無論是他還是崔氏,都不過是宋茂禮手上的一顆棋子罷了。
只是想到衛氏光復榮耀,陸鼎忽然低笑一聲:「你以為衛儒死了,便是你贏了麼?並不是,你還是輸了,輸的徹徹底底。」
「是麼?」
公審還在繼續。崔奉崔皓兄弟正在受審。
雲州府尹呈上一應文書,如實稟道:「朔州崔將軍有意剋扣雲州糧餉,其時又有完顏敏攻城,衛少將軍無奈之下向府衙借糧,並承諾依市價歸還利息。非是崔家所言,少將軍威逼利誘,棄百姓於不顧。反而是崔將軍以糧草為挾,迫使少將軍出城迎敵。」
又有完顏敏的殘兵證明是崔奉逼死衛暄。且衛昭歸京後,崔奉還欲侵吞朔北以制衡朝廷。人證物證皆在,崔奉無可辯駁。
他倒是有心想說一切都是皇帝授意,可開堂之前,李淮下了罪己詔,直接將崔家定為奸佞。再加之崔家發動宮變,逼宮謀反是既定事實,死罪難逃。
主將身子一晃,險些從馬上栽下來。
衛昭斂眸看向城外,嘴角微翹,漾出一抹冷淡笑意。
他在獲悉崔家意圖逼宮後,便叫衛淑華點了東西兩城各幫弟兄,趁夜坐船離了盛京。在雍州軍出城後便以聖諭告知府尹雍州軍謀反之事,府尹唯恐被牽連,當即便讓出雍州軍政大權,交與衛淑華統一調度。
雍州軍主將倒也不算莽夫,為策萬全,他率大部兵馬圍城,暗地裡又派出精銳小隊走水路入城。只是他想不到盛京主河的漕運也早早就是衛昭的了。
副將心急如焚:「將軍!」
主將嘆道:「便是降了,我們謀反之罪已定,少不得落得個滿門抄斬的下場。雖然眼下形勢於我們不利,但我猜想,盛京城中除了城牆上這些人外,應該沒有多少兵馬了。宮城禁軍足足五萬,衛昭不過區區五千兵馬。便是當中有變數,那位禁軍統領手裡也當有半數兵馬可以調度。」
「所以我猜想,衛昭如今能用的人都在城牆上了。他只是暫時壓制了禁軍,只要我們能衝進去,說不定就能扭轉乾坤。橫豎都是一死,何不拼上一把。成了,你我便是從龍之功,享不盡的榮華。」
他死死的盯著衛昭,下令道:「全軍聽令,攻城!」
衛昭目無波瀾,只微微抬了抬手。守城的軍士當即高舉銅鏡,在似火驕陽下,銅鏡反射著強烈刺目的光,底下的雍州軍紛紛以手遮目。軍陣瞬間亂成一團。
戰馬被這強光刺激,不停的嘶吼,主將手忙腳亂的控馬,一邊還衝身後軍士吼叫:「給本將沖——」
話未說完,副將手起刀落,主將人頭落地。這一切發生的太快,主將的身體還保持著向後扭轉的姿勢。滾燙的鮮血迸濺,戰馬猛地揚起前蹄,將主將顛了下去,馬蹄落地的瞬間,又是一陣血肉迸濺。
副將扔了刀,用手臂遮著前額,向城牆上吼道:「主將已死,末將願降!」
身後的軍士聞言,也紛紛扔了刀,自覺的退到一旁去了。
塵埃落定。
————
衛三公子設公堂審理崔陸兩家謀反案。
大理寺再一次被熱情的盛京百姓圍了個水泄不通。
沈願主審,他身後的屏風隔著當朝皇帝李淮。
在正式審理案件前,太子太傅於先生代皇帝下了罪己詔。
詔曰:「朕承祖宗恩德,以涼德繼承大統,本欲改製革新,富國強兵,奈何過失不斷。是朕稟賦不高,驕矜自傲,不聞忠言之過。朕欲推行先皇之志,無奈倚任非人,致言路壅蔽。多年來屢次增賦稅徭役,奪百姓之財力,致民怨四起。渭南,淮中先後叛離,百姓陷於戰亂,朕每思及此,寢食難安。」
「國內動盪,外敵入侵。朕聽信讒言,疑鎮國侯之忠心,邊關軍政大權交付奸佞之手,陷鎮國侯於不義。然鎮國侯一心為公,退敵千里之外,保邊關安定,實乃國之棟樑。如此賢能被誣謀逆,朕悔之晚矣。雖死,亦無顏面見列祖列宗。今奸邪掌權,合謀造反,幸得良臣庇佑,護得盛京安寧,保我大齊社稷。朕痛定思痛,下此詔,以為衛氏正名——」
衛昭靜靜垂立一旁,目光清冷。
於先生宣讀完罪己詔後,明德又傳了聖旨。
「鎮國侯之三子衛昭,天惠聰穎,文韜武略。卻北狄以保家國,逐奸佞以衛京師,國之重器……今特封衛昭錦衣侯,世襲罔替,併兼攝政大臣,總領朝務……」
衛昭斂下眸子,嘴角彎起一抹嘲諷的弧度。
沈願看向明德,明德微微點了點頭。
驚堂木一敲,沈願厲聲道:「帶人犯上堂!」
程孟被押上了公堂,很平靜的將宋茂禮指使他殺陸承逸之罪行和盤托出,並交代了宋茂禮合謀陸鼎設計陷害鎮國侯。
昨日還不可一世的丞相陸鼎,今日便淪為階下之囚。
他靠在潮濕的牆壁上,望著巴掌大的窗口,心裡五味雜陳。
「也許當年,我不該大開府門,奉你為賓。」
宋茂禮卻道:「如若沒有我,你也不會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
陸鼎悔,卻也深知宋茂禮所言非虛。他替陸瞻謀劃,娶了崔氏女為繼室。借陸瞻的手鋪路,做下望月樓案件。一件一件積累下來,他們的勢力越盤越大,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到最後一刻,陸鼎才明白,無論是他還是崔氏,都不過是宋茂禮手上的一顆棋子罷了。
只是想到衛氏光復榮耀,陸鼎忽然低笑一聲:「你以為衛儒死了,便是你贏了麼?並不是,你還是輸了,輸的徹徹底底。」
「是麼?」
公審還在繼續。崔奉崔皓兄弟正在受審。
雲州府尹呈上一應文書,如實稟道:「朔州崔將軍有意剋扣雲州糧餉,其時又有完顏敏攻城,衛少將軍無奈之下向府衙借糧,並承諾依市價歸還利息。非是崔家所言,少將軍威逼利誘,棄百姓於不顧。反而是崔將軍以糧草為挾,迫使少將軍出城迎敵。」
又有完顏敏的殘兵證明是崔奉逼死衛暄。且衛昭歸京後,崔奉還欲侵吞朔北以制衡朝廷。人證物證皆在,崔奉無可辯駁。
他倒是有心想說一切都是皇帝授意,可開堂之前,李淮下了罪己詔,直接將崔家定為奸佞。再加之崔家發動宮變,逼宮謀反是既定事實,死罪難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