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頁
謝莞兒從小長在唐府,沒有人比她更了解唐翊的成長軌跡。雖然素未謀面,可唐翊的詩詞文章,她並不覺得陌生,甚至還能從字裡行間品味出執筆人的心境。
於是她化名為「抱朴齋」,點評唐翊的文章、批寫唐翊的經文、註解唐翊的詩詞,有時還會根據唐翊寫給乾娘的家書,撰寫一些他的小故事。她文筆清婉含蓄,落筆滿含深情,頗受姑娘們的歡迎。馮恬恬甚至還將她的文章按照題材整理出一個系列,單獨刊印。首印三千冊,一經問世就被搶購一空。
眼看著真金白銀到手,馮恬恬還有更大的計劃。可眼下,什麼計劃都變成了一場空。謝莞兒不喜歡唐翊了,以後再沒有這樣的好文章了。
「莞兒,我同你商量個事兒,」馮恬恬道,「以後你不寫了,這個『抱朴齋』的名字,我還能用嗎?」
謝莞兒側頭想了想,覺得既然自己已經同唐翊沒有什麼關係了,這名字也再沒了什麼意義。於是她點點頭:「隨你吧。」
馮恬恬咧嘴笑了。只要「抱朴齋」這金子招牌還在,她的北邙京報就倒不了。
……
謝莞兒的馬車於次日清晨離開京城,同行的還有她的乾娘盧凌霄。她們走得急,馮恬恬也沒來得及送她一送,只能暗自期待著她到了琅琊,再給自己寫信來。
莞兒離開之後,京城裡就不大安穩了。馮恬恬從父親明顯增多的嘆息聲中,感覺到了風雨來臨前的壓抑。
唐叔叔被關進詔獄了。還有其他一些相熟的叔叔伯伯,也紛紛前來同父親告辭。甚至連父親也辭了官,整日長坐於廊下,飲茶望天。京城裡亂糟糟的,到處都是高談闊論的學生。馮恬恬再也不能輕易出門去了,北邙京報也不得不暫時停刊。
就在這一片紛亂之中,唐翊回京了。
那一日陽光正好,馮恬恬的馬車剛好路過稷下學宮。她挑開車簾,隔著重重人海望向高台,卻只能看見一個模糊的白色身影。唐翊的聲音卻聽得清楚,沉穩、乾淨,帶著竹林的風聲。馮恬恬不禁心生感慨,若莞兒能晚走一個月,就能見到她心心念念的這個人了。
因緣際會,實在奇妙。
為避京城風波,馮恬恬跟著姑姑回到了洛陽老家。洛陽繁華,卻太過安逸了。馮恬恬還是喜歡京城,喜歡那些高談闊論的學生,喜歡那些機巧擅辯的名士,更喜歡那變革之下,帶來的無盡機會和可能。
京城的風波並沒有持續的太久。父親的家書隨著邸報一封一封傳來,每一封都有好消息。馮恬恬的目光卻只關注著一人。
唐翊撰寫了定國是詔,獲封了國子祭酒,成了大庸歷史上最年輕的翰林院大學士,盛名空前高漲。他再不是那個行蹤不定的雲遊學者了,可謝莞兒卻沒了消息。馮恬恬接連給她寫了幾封信,全都石沉大海。她不禁有些懷疑,難不成莞兒真的出家了?
謝莞兒自然沒有出家。她就在青陽書院求學,只不過改了名字。她的父親謝儀說,治學就當有個治學的名字,方顯莊重,故而該作「謝又清」。這三字取自前人詩句「中間小謝又清發」,寓意謝家門楣後繼有人。
仿佛為了迎合這名字中的期許。四年之後,謝又清的大名就傳遍的天下。不因她是謝儀的女兒,而是因為她的一項算學專著被戶部立項,成為了建成年間二次稅改的藍本。那年謝又清十八歲,成為了國子監名單上唯一的一位女學士。
馮恬恬也再沒有回過京城。她在洛陽跟著姑姑經商,也做得風生水起。建成十五年,皇帝下江南勸農勸桑,途徑洛陽,下榻馮家。彼時馮晉雪不在,一應的接駕事宜,都由馮恬恬一手操辦。
黃土墊道,淨水潑街。明黃的冠冕出現在長街盡頭,馮恬恬立在家宅的大門前,以家主的身份,帶領闔府眾人低身行禮。
「早聽說馮家識財貨、擅經商,今日一見,果真是門庭豪闊,」年輕的帝王聲音輕快,「馮閣老,多謝您的款待。」
「陛下客氣了。若有操辦不周之處,還望海涵。」馮晉陽含笑道。
「馮閣老,這位是?」皇帝看向最前面低頭立著的馮恬恬。
「是老臣的幼女。」馮晉陽含笑道。
皇帝挑了挑眉,怪不得他覺得如此熟悉。那年上元燈會,同謝閣老家的千金一起調笑自己的,應當就是這個丫頭吧。
此時看她低眉順眼地站在那兒,倒像個守規矩的。可皇帝心裡清楚,這是個牙尖齒利的貨色。
皇帝沒再說什麼,負手往院子裡走去,身後儀仗紛紛跟上。馮恬恬落後了一步,跟在自己父親身邊,低聲問道:「爹爹,女兒操持得如何?」
幾年不見,馮晉陽對自己的女兒滿是思念,哪裡看得出不好來?心裡雖然樂開了花,嘴上卻仍是提醒道:「陛下一路操勞,很是辛苦。你吩咐下人們,可要多精著點心。」
「放心吧,」馮恬恬一笑,道,「我看這小皇帝還是老樣子,傻乎乎的。」
馮晉陽趕忙捂住了女兒的嘴,在她額頭上點了一點。馮恬恬吐了吐舌頭。父女倆都沒發現,走在最前面的皇帝身形明顯一頓。
傻乎乎的?他什麼時候傻乎乎的了?
馮府的後花園景色不錯。晚飯過後,皇帝屏退了左右,四下閒逛。他在一株盛開的白牡丹前停駐半晌,一抬頭,就見馮恬恬從迴廊下走來。
於是她化名為「抱朴齋」,點評唐翊的文章、批寫唐翊的經文、註解唐翊的詩詞,有時還會根據唐翊寫給乾娘的家書,撰寫一些他的小故事。她文筆清婉含蓄,落筆滿含深情,頗受姑娘們的歡迎。馮恬恬甚至還將她的文章按照題材整理出一個系列,單獨刊印。首印三千冊,一經問世就被搶購一空。
眼看著真金白銀到手,馮恬恬還有更大的計劃。可眼下,什麼計劃都變成了一場空。謝莞兒不喜歡唐翊了,以後再沒有這樣的好文章了。
「莞兒,我同你商量個事兒,」馮恬恬道,「以後你不寫了,這個『抱朴齋』的名字,我還能用嗎?」
謝莞兒側頭想了想,覺得既然自己已經同唐翊沒有什麼關係了,這名字也再沒了什麼意義。於是她點點頭:「隨你吧。」
馮恬恬咧嘴笑了。只要「抱朴齋」這金子招牌還在,她的北邙京報就倒不了。
……
謝莞兒的馬車於次日清晨離開京城,同行的還有她的乾娘盧凌霄。她們走得急,馮恬恬也沒來得及送她一送,只能暗自期待著她到了琅琊,再給自己寫信來。
莞兒離開之後,京城裡就不大安穩了。馮恬恬從父親明顯增多的嘆息聲中,感覺到了風雨來臨前的壓抑。
唐叔叔被關進詔獄了。還有其他一些相熟的叔叔伯伯,也紛紛前來同父親告辭。甚至連父親也辭了官,整日長坐於廊下,飲茶望天。京城裡亂糟糟的,到處都是高談闊論的學生。馮恬恬再也不能輕易出門去了,北邙京報也不得不暫時停刊。
就在這一片紛亂之中,唐翊回京了。
那一日陽光正好,馮恬恬的馬車剛好路過稷下學宮。她挑開車簾,隔著重重人海望向高台,卻只能看見一個模糊的白色身影。唐翊的聲音卻聽得清楚,沉穩、乾淨,帶著竹林的風聲。馮恬恬不禁心生感慨,若莞兒能晚走一個月,就能見到她心心念念的這個人了。
因緣際會,實在奇妙。
為避京城風波,馮恬恬跟著姑姑回到了洛陽老家。洛陽繁華,卻太過安逸了。馮恬恬還是喜歡京城,喜歡那些高談闊論的學生,喜歡那些機巧擅辯的名士,更喜歡那變革之下,帶來的無盡機會和可能。
京城的風波並沒有持續的太久。父親的家書隨著邸報一封一封傳來,每一封都有好消息。馮恬恬的目光卻只關注著一人。
唐翊撰寫了定國是詔,獲封了國子祭酒,成了大庸歷史上最年輕的翰林院大學士,盛名空前高漲。他再不是那個行蹤不定的雲遊學者了,可謝莞兒卻沒了消息。馮恬恬接連給她寫了幾封信,全都石沉大海。她不禁有些懷疑,難不成莞兒真的出家了?
謝莞兒自然沒有出家。她就在青陽書院求學,只不過改了名字。她的父親謝儀說,治學就當有個治學的名字,方顯莊重,故而該作「謝又清」。這三字取自前人詩句「中間小謝又清發」,寓意謝家門楣後繼有人。
仿佛為了迎合這名字中的期許。四年之後,謝又清的大名就傳遍的天下。不因她是謝儀的女兒,而是因為她的一項算學專著被戶部立項,成為了建成年間二次稅改的藍本。那年謝又清十八歲,成為了國子監名單上唯一的一位女學士。
馮恬恬也再沒有回過京城。她在洛陽跟著姑姑經商,也做得風生水起。建成十五年,皇帝下江南勸農勸桑,途徑洛陽,下榻馮家。彼時馮晉雪不在,一應的接駕事宜,都由馮恬恬一手操辦。
黃土墊道,淨水潑街。明黃的冠冕出現在長街盡頭,馮恬恬立在家宅的大門前,以家主的身份,帶領闔府眾人低身行禮。
「早聽說馮家識財貨、擅經商,今日一見,果真是門庭豪闊,」年輕的帝王聲音輕快,「馮閣老,多謝您的款待。」
「陛下客氣了。若有操辦不周之處,還望海涵。」馮晉陽含笑道。
「馮閣老,這位是?」皇帝看向最前面低頭立著的馮恬恬。
「是老臣的幼女。」馮晉陽含笑道。
皇帝挑了挑眉,怪不得他覺得如此熟悉。那年上元燈會,同謝閣老家的千金一起調笑自己的,應當就是這個丫頭吧。
此時看她低眉順眼地站在那兒,倒像個守規矩的。可皇帝心裡清楚,這是個牙尖齒利的貨色。
皇帝沒再說什麼,負手往院子裡走去,身後儀仗紛紛跟上。馮恬恬落後了一步,跟在自己父親身邊,低聲問道:「爹爹,女兒操持得如何?」
幾年不見,馮晉陽對自己的女兒滿是思念,哪裡看得出不好來?心裡雖然樂開了花,嘴上卻仍是提醒道:「陛下一路操勞,很是辛苦。你吩咐下人們,可要多精著點心。」
「放心吧,」馮恬恬一笑,道,「我看這小皇帝還是老樣子,傻乎乎的。」
馮晉陽趕忙捂住了女兒的嘴,在她額頭上點了一點。馮恬恬吐了吐舌頭。父女倆都沒發現,走在最前面的皇帝身形明顯一頓。
傻乎乎的?他什麼時候傻乎乎的了?
馮府的後花園景色不錯。晚飯過後,皇帝屏退了左右,四下閒逛。他在一株盛開的白牡丹前停駐半晌,一抬頭,就見馮恬恬從迴廊下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