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頁
還有人則覺得皇帝本來就是個狗東西,他性情多變,口出狂言,完全不是道德上的楷模,死了才能清本正源,給大明儒士以痛斥怒罵他的機會。
有些三年前逃脫清算的江南士紳子女,開始編排各種各樣的故事,從說他馬上風而死,到暗示他從官場向宮廷斂財,死也死在玉床金席上。
有些則是皇帝的先進思想的支持者,引援各國現今皇帝做對比,寫出一篇篇華麗辭藻稱讚「最好的時代不會結束,更好的時代即將來臨」。
在這樣的變化中,人們的面目總是千奇百怪,但又像是海上的風浪,總有浪頭一會兒朝這兒,一會兒朝那兒。
俞星城在宮中陪著小燕王,她知道這些消息,她閱讀過許許多多的報紙。
她現在正陷入一個很微妙的小風波中。
就是皇帝的諡號。
按理來說應該有小燕王這位繼任者來定,但臣子卻覺得他給予的評價過高,不願意附議。
皇帝的諡號,代表是人世間對他功過、能力與心性的評價,他自己雖然不在意,但如果他的功過他的人生被人否定,那么小燕王就很難繼承他的遺志而不受抨擊。
但在民間的口碑中,當今皇帝絕對不算是好的。
或許是儒家仍是社會習俗最難以撼動的基石,更多的人還願意用「禮貌」「勤勉」「謙遜」「仁慈」這樣評價道德的品質,去評價一個皇帝的功過。
皇帝許多小事的荒唐、易變、暴躁與狠絕,在民眾眼中總是會被放大的。
到這時,皇帝已經入梓宮停在宮中,準備幾日後的移駕與入陵,小燕王還在據理力爭,絕不能接受在他的諡號里出現「惠」這樣表示平庸的字眼。
在小燕王團團轉的時候,俞星城卻在燈燭旁,看了一樣坐在書桌旁邊的江道之,道:「根本不是這個問題。皇上不在乎名,不在乎諡號,卻在乎你是否能得到支持。你是為了讓別人認可你之後要做的改革,才需要給皇上正名的。對吧。」
小燕王轉臉:「是。可他在位三十五年,這些流言已經太久了——」
「但在本朝,只因死者為大,拔高一個死人,可比拔高一個活人容易的多。」俞星城道:「更何況,他在世時,有確確實實的功績。你更應該做的是,為他寫一篇感情充沛的崇敬的短傳記,而後刊登在大明朝南北各家報紙上。」
江道之也有些吃驚:「皇帝御筆,發在報紙這種東西上?」
確實,報紙在如今,看似還是一個廉價、低俗充斥著本地GG與白文故事的玩意兒。哪怕如今隨著戲曲發達,私塾官塾遍地,識字率高了不少,報紙上更有將近一半的內容,都是類似小說的口語與簡化字。
但很多地方都有聽報紙的習慣了,這在當今大明,可是傳播最廣的手段之一。
小燕王道:「你說得對。我之後要做的舉措,處處關係到百姓,自然應該先與他們有溝通。報紙當年一直被富家士紳占據,造成了多少麻煩,你我也知道,這三年官報發展的還算不錯,不若當真刊登一篇文章,來為皇上正名。甚至我認為,這片悼文應該還有一個更白話的版本。」
江道之似乎有點猶豫。
俞星城覺得,江道之雖然嘴上總是溜須拍馬,但他真心敬佩皇帝的理想與行事手段,皇帝駕崩後,江道之整個人似乎也消瘦沉默了不少。他大概是真心想要替皇帝正名。
江道之:「殿下怕是不怎麼會寫白話。白話的我來潤色罷。我是個俗人,才能寫的出俗文。」
小燕王點頭:「原文我自己來寫。」
大殮之後,梓宮已經在乾清宮停了一陣子了,小燕王經常去守靈,但呆在那裡最多的還是寧禎長公主。這對兄妹相互扶持多年,未曾離心過,都見證著彼此奪取權力,喪失愛人,這會兒皇帝走了,寧禎長公主似乎也一夜老了許多。
她那張有些不對稱的溫柔圓臉上,幾乎再也沒了半分笑容。
大殮七日後,距離入陵還需要一小段時間,梓宮將移至景山附近的宮殿。在這一日移駕時,大升轝將梓宮運送出紫禁城,諸位皇子宗室與群臣、宮妃將夾道哀送,特別是宮妃與太子,將跪地默送。
在那日大升轝離宮之前,閣老也將誦讀皇帝遺詔。
只是這篇遺詔其實並不是皇帝親手所寫,而是由江道之、俞星城與其他閣臣共同撰寫,來以皇帝自己的口氣說一些自我評價和祈願。
但實際上,皇帝臨終前七八日寫下的遺詔,則是在前幾日,小燕王提出要為皇帝正名時,寧禎長公主才親手拿出來,當著幾位近臣與小燕王的面誦讀的。
那篇遺詔,可比如今這對外公開的遺詔辛辣與溫情的多。
他似乎是分段多次寫的,有些逼急潦草的甚至像是他深夜爬起來秉燈夜燭寫成。
上來先說的是寧禎長公主。
「我是想再給你尋一門親事的。我知道你是受愛情滋養的女人,但你也知道,現在再能找到的哪裡還是愛人,都是心懷鬼胎的狗東西。等略兒做了皇帝,你便離開京師,去別的地方鬼混也不錯。到時候因為你遠離了權力,可能也就遠離了狗男人,你還是很美的,這個年紀說不定也能再尋到知心人。」
這話說的實在柔軟,也不像個自知死期將至的人的口氣。
又說小燕王:「我與他說了太多話,他似乎有些恐慌了,他太怕自己比不上我了。可我在他這個年紀的時候,連世界什麼模樣還沒見過呢。他不會比我差的。但我已經不想教導他了,他是在信任與歷練中成長的,我是在懷疑與提防中長大的,我們本來就是不一樣的人。我也不知道,哪一類人更適合成為皇帝。」
有些三年前逃脫清算的江南士紳子女,開始編排各種各樣的故事,從說他馬上風而死,到暗示他從官場向宮廷斂財,死也死在玉床金席上。
有些則是皇帝的先進思想的支持者,引援各國現今皇帝做對比,寫出一篇篇華麗辭藻稱讚「最好的時代不會結束,更好的時代即將來臨」。
在這樣的變化中,人們的面目總是千奇百怪,但又像是海上的風浪,總有浪頭一會兒朝這兒,一會兒朝那兒。
俞星城在宮中陪著小燕王,她知道這些消息,她閱讀過許許多多的報紙。
她現在正陷入一個很微妙的小風波中。
就是皇帝的諡號。
按理來說應該有小燕王這位繼任者來定,但臣子卻覺得他給予的評價過高,不願意附議。
皇帝的諡號,代表是人世間對他功過、能力與心性的評價,他自己雖然不在意,但如果他的功過他的人生被人否定,那么小燕王就很難繼承他的遺志而不受抨擊。
但在民間的口碑中,當今皇帝絕對不算是好的。
或許是儒家仍是社會習俗最難以撼動的基石,更多的人還願意用「禮貌」「勤勉」「謙遜」「仁慈」這樣評價道德的品質,去評價一個皇帝的功過。
皇帝許多小事的荒唐、易變、暴躁與狠絕,在民眾眼中總是會被放大的。
到這時,皇帝已經入梓宮停在宮中,準備幾日後的移駕與入陵,小燕王還在據理力爭,絕不能接受在他的諡號里出現「惠」這樣表示平庸的字眼。
在小燕王團團轉的時候,俞星城卻在燈燭旁,看了一樣坐在書桌旁邊的江道之,道:「根本不是這個問題。皇上不在乎名,不在乎諡號,卻在乎你是否能得到支持。你是為了讓別人認可你之後要做的改革,才需要給皇上正名的。對吧。」
小燕王轉臉:「是。可他在位三十五年,這些流言已經太久了——」
「但在本朝,只因死者為大,拔高一個死人,可比拔高一個活人容易的多。」俞星城道:「更何況,他在世時,有確確實實的功績。你更應該做的是,為他寫一篇感情充沛的崇敬的短傳記,而後刊登在大明朝南北各家報紙上。」
江道之也有些吃驚:「皇帝御筆,發在報紙這種東西上?」
確實,報紙在如今,看似還是一個廉價、低俗充斥著本地GG與白文故事的玩意兒。哪怕如今隨著戲曲發達,私塾官塾遍地,識字率高了不少,報紙上更有將近一半的內容,都是類似小說的口語與簡化字。
但很多地方都有聽報紙的習慣了,這在當今大明,可是傳播最廣的手段之一。
小燕王道:「你說得對。我之後要做的舉措,處處關係到百姓,自然應該先與他們有溝通。報紙當年一直被富家士紳占據,造成了多少麻煩,你我也知道,這三年官報發展的還算不錯,不若當真刊登一篇文章,來為皇上正名。甚至我認為,這片悼文應該還有一個更白話的版本。」
江道之似乎有點猶豫。
俞星城覺得,江道之雖然嘴上總是溜須拍馬,但他真心敬佩皇帝的理想與行事手段,皇帝駕崩後,江道之整個人似乎也消瘦沉默了不少。他大概是真心想要替皇帝正名。
江道之:「殿下怕是不怎麼會寫白話。白話的我來潤色罷。我是個俗人,才能寫的出俗文。」
小燕王點頭:「原文我自己來寫。」
大殮之後,梓宮已經在乾清宮停了一陣子了,小燕王經常去守靈,但呆在那裡最多的還是寧禎長公主。這對兄妹相互扶持多年,未曾離心過,都見證著彼此奪取權力,喪失愛人,這會兒皇帝走了,寧禎長公主似乎也一夜老了許多。
她那張有些不對稱的溫柔圓臉上,幾乎再也沒了半分笑容。
大殮七日後,距離入陵還需要一小段時間,梓宮將移至景山附近的宮殿。在這一日移駕時,大升轝將梓宮運送出紫禁城,諸位皇子宗室與群臣、宮妃將夾道哀送,特別是宮妃與太子,將跪地默送。
在那日大升轝離宮之前,閣老也將誦讀皇帝遺詔。
只是這篇遺詔其實並不是皇帝親手所寫,而是由江道之、俞星城與其他閣臣共同撰寫,來以皇帝自己的口氣說一些自我評價和祈願。
但實際上,皇帝臨終前七八日寫下的遺詔,則是在前幾日,小燕王提出要為皇帝正名時,寧禎長公主才親手拿出來,當著幾位近臣與小燕王的面誦讀的。
那篇遺詔,可比如今這對外公開的遺詔辛辣與溫情的多。
他似乎是分段多次寫的,有些逼急潦草的甚至像是他深夜爬起來秉燈夜燭寫成。
上來先說的是寧禎長公主。
「我是想再給你尋一門親事的。我知道你是受愛情滋養的女人,但你也知道,現在再能找到的哪裡還是愛人,都是心懷鬼胎的狗東西。等略兒做了皇帝,你便離開京師,去別的地方鬼混也不錯。到時候因為你遠離了權力,可能也就遠離了狗男人,你還是很美的,這個年紀說不定也能再尋到知心人。」
這話說的實在柔軟,也不像個自知死期將至的人的口氣。
又說小燕王:「我與他說了太多話,他似乎有些恐慌了,他太怕自己比不上我了。可我在他這個年紀的時候,連世界什麼模樣還沒見過呢。他不會比我差的。但我已經不想教導他了,他是在信任與歷練中成長的,我是在懷疑與提防中長大的,我們本來就是不一樣的人。我也不知道,哪一類人更適合成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