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頁
扶蘇也摸摸妹妹腦袋,清俊的眉眼笑開了,「我們家朝朝也會害羞了~」
然而小朝朝說這不是她的功勞,是撿別人現成的,換成別人有這個本事去撿現成的回來做嗎?
穿越後世這樣不可思議的操作這世間也只有她一個人做到,更何況魂魄離體穿越時空亂流是何等危險的事情,她是冒了多大風險才去乾的這件事,這其中種種看似順利,卻也危險重重,嬴政和扶蘇一致覺得這個功勞,朝朝是當得的。
倘若真的按照這個十年計劃去干,或許真的有可能,十年時間,他們能讓這全天下的老百姓都餓不死,甚至勤快的那波人能天天吃上飽飯!
農業計劃驚艷了掌權者嬴政,輔助者扶蘇,自然而然地得到父子倆的大力支持,這個計劃就開始實施起來了。
沒過幾天嬴政就在朝堂上公布了要成立一個新的農業部門,叫農業改革部。
這一舉動引起了朝野上下不大不小的水花,大家都在想一個問題,皇帝為什麼突然想成立一個新的農業部門,這是想分治栗內史的權嗎?可又偏偏將這個部門設立在治栗內史下面,仍舊歸他管。
其他大臣只是感到好奇,除此之外倒沒多大感覺,頂多覺得皇帝要對農業下手了,也是,近年來也發生了些天災人禍,如今軍隊又要擴張,處處要糧,國庫糧食不夠用也是正常。
治栗內史卻嗅到了濃濃的危機,哪怕這個部門歸他管,他也不樂意這突如其來的變化!
皇帝問也不問他,連商議過都沒有,就往他那裡插了一個新的部門,還叫什麼改革部門,是改革什麼,難道是對他的工作不滿嗎?
尤其是這個部門還具有上達天聽的一些特殊權利,這更讓他心生警惕。
治栗內史九卿當中油水最充足的一個官位,因為掌管著國庫,糧庫,錢糧在手,大部分官員都願意與他教好,在同僚當中他素來是最有底氣說話的那個,現在這種情況卻讓他覺得不妙。
第107章
治栗內史不爽沒關係, 皇帝說了要開這個部門就是要開,但是作為頂頭上司,治栗內史的態度也是很重要的。
他消極而牴觸, 底下人辦事效率就很低,好幾天了這個部門還不見個影子, 嬴政將人叫過去了解情況,順帶敲打了一頓,回過頭對著兒子扶蘇就搖了頭。
扶蘇試探性道:「換人當?」
把治栗內史一下子換掉顯然是不可能的, 現在這位出身大族, 還是當年和嬴政一起打天下的老臣,雖然心胸不夠寬廣利己主義了些, 做事也保守,不符合嬴政這個當權者現在進取的狀態, 但臨陣換將, 還換掉一個有功的老臣, 在試圖發展和改革的道路上這是個極為不好的訊號和開頭,會讓朝野上下恐慌的, 這是九卿之一, 不是什麼阿貓阿狗, 能夠隨便換掉的。
只能循序漸進。
之所以搖頭,嬴政是突然發覺現有的用人制度已經完全跟不上發展的速度了, 按照朝朝的那份計劃表,未來會影響輻射的人會越來越多, 如果每個臣子都是這樣的辦事態度, 那談何發展?
更何況前兩天朝朝又給了一份土地納稅制度。
這一份有關於土地納稅如果放在農業計劃之前, 無論考慮到國庫儲備還是考慮到軍隊情況,嬴政都不會同意的, 因為朝朝提出來新的納稅制度是,以糧食產量納稅。
按階梯式的,產量越高納稅越多,但同時收穫的糧食也更多,產量越低則納稅越低,如果低到一定數量,就可免當年稅收,但若次年仍是如此,則取消次年的納稅優惠,按畝收稅。
這樣的制度放在現有的畝產量來說,等於讓朝廷虧本,收不到稅,但是若有了朝朝的農業改進計劃,等農具與糧種齊頭並進,等糧食增收上來了,國庫年年豐盈談何是夢?
只怕到時候糧倉都要多建幾個了!
同時這樣的納稅制度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預防災年,給受災而導致糧食減產的老百姓一個緩衝的時機,因為納稅制度上面寫了,若當年糧食收成低於最低產量的話,則當年免稅,這樣意味著災民能得到一年的緩衝期,可以很快恢復過來。
但是這樣有一個弊端,若有人弄虛作假往低了報,或和貪官勾結報低產量薅朝廷羊毛又該如何?
沒關係,朝朝還出了主意,每個地區因為土壤地質不一樣,氣候環境也有差異,適合種植的糧食也有區別,到時候就區別開來,每種糧食其實若不遇上災年,收成畝產量幾乎是差不離的,這是可以預估到的。如果沒有災年,收上來糧食數據還差太多,那顯然是有問題的。
當然,如果對方有本事種到比預估的平均值更高的糧食,朝朝是不管的,因為只要能收到位於平均線的糧稅,那朝廷就大賺特賺了,壓根不需要特意去糾。
水至清則無魚嘛,等人們摸清朝廷只要你交滿了平均線的糧稅,剩下的你要能厲害多種些出來,那就算你的,老百姓種田積極性就會更高了。
雙管齊下,同時到了收成時,由朝廷的收糧大隊到全國各地行監督收稅之責,當地官員和收糧大隊互相監督,還提供了舉報系統,每個衙門外都有舉報信箱,任何人都可以有舉報的權利,同時對待這種貪墨糧食行為,朝廷懲罰是極嚴重的,輕則掉烏紗帽,重則命就沒了,看你敢不敢貪。
這樣的舉措下來,其實要貪點糧稅是不容易的,誠如上頭所說,每種糧食的收成幾乎是差不多的,有個數據擺在那裡,不遇上災年荒年的輕易不會差太多,差太多就明顯等著朝廷來查你,誰敢呢?
然而小朝朝說這不是她的功勞,是撿別人現成的,換成別人有這個本事去撿現成的回來做嗎?
穿越後世這樣不可思議的操作這世間也只有她一個人做到,更何況魂魄離體穿越時空亂流是何等危險的事情,她是冒了多大風險才去乾的這件事,這其中種種看似順利,卻也危險重重,嬴政和扶蘇一致覺得這個功勞,朝朝是當得的。
倘若真的按照這個十年計劃去干,或許真的有可能,十年時間,他們能讓這全天下的老百姓都餓不死,甚至勤快的那波人能天天吃上飽飯!
農業計劃驚艷了掌權者嬴政,輔助者扶蘇,自然而然地得到父子倆的大力支持,這個計劃就開始實施起來了。
沒過幾天嬴政就在朝堂上公布了要成立一個新的農業部門,叫農業改革部。
這一舉動引起了朝野上下不大不小的水花,大家都在想一個問題,皇帝為什麼突然想成立一個新的農業部門,這是想分治栗內史的權嗎?可又偏偏將這個部門設立在治栗內史下面,仍舊歸他管。
其他大臣只是感到好奇,除此之外倒沒多大感覺,頂多覺得皇帝要對農業下手了,也是,近年來也發生了些天災人禍,如今軍隊又要擴張,處處要糧,國庫糧食不夠用也是正常。
治栗內史卻嗅到了濃濃的危機,哪怕這個部門歸他管,他也不樂意這突如其來的變化!
皇帝問也不問他,連商議過都沒有,就往他那裡插了一個新的部門,還叫什麼改革部門,是改革什麼,難道是對他的工作不滿嗎?
尤其是這個部門還具有上達天聽的一些特殊權利,這更讓他心生警惕。
治栗內史九卿當中油水最充足的一個官位,因為掌管著國庫,糧庫,錢糧在手,大部分官員都願意與他教好,在同僚當中他素來是最有底氣說話的那個,現在這種情況卻讓他覺得不妙。
第107章
治栗內史不爽沒關係, 皇帝說了要開這個部門就是要開,但是作為頂頭上司,治栗內史的態度也是很重要的。
他消極而牴觸, 底下人辦事效率就很低,好幾天了這個部門還不見個影子, 嬴政將人叫過去了解情況,順帶敲打了一頓,回過頭對著兒子扶蘇就搖了頭。
扶蘇試探性道:「換人當?」
把治栗內史一下子換掉顯然是不可能的, 現在這位出身大族, 還是當年和嬴政一起打天下的老臣,雖然心胸不夠寬廣利己主義了些, 做事也保守,不符合嬴政這個當權者現在進取的狀態, 但臨陣換將, 還換掉一個有功的老臣, 在試圖發展和改革的道路上這是個極為不好的訊號和開頭,會讓朝野上下恐慌的, 這是九卿之一, 不是什麼阿貓阿狗, 能夠隨便換掉的。
只能循序漸進。
之所以搖頭,嬴政是突然發覺現有的用人制度已經完全跟不上發展的速度了, 按照朝朝的那份計劃表,未來會影響輻射的人會越來越多, 如果每個臣子都是這樣的辦事態度, 那談何發展?
更何況前兩天朝朝又給了一份土地納稅制度。
這一份有關於土地納稅如果放在農業計劃之前, 無論考慮到國庫儲備還是考慮到軍隊情況,嬴政都不會同意的, 因為朝朝提出來新的納稅制度是,以糧食產量納稅。
按階梯式的,產量越高納稅越多,但同時收穫的糧食也更多,產量越低則納稅越低,如果低到一定數量,就可免當年稅收,但若次年仍是如此,則取消次年的納稅優惠,按畝收稅。
這樣的制度放在現有的畝產量來說,等於讓朝廷虧本,收不到稅,但是若有了朝朝的農業改進計劃,等農具與糧種齊頭並進,等糧食增收上來了,國庫年年豐盈談何是夢?
只怕到時候糧倉都要多建幾個了!
同時這樣的納稅制度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預防災年,給受災而導致糧食減產的老百姓一個緩衝的時機,因為納稅制度上面寫了,若當年糧食收成低於最低產量的話,則當年免稅,這樣意味著災民能得到一年的緩衝期,可以很快恢復過來。
但是這樣有一個弊端,若有人弄虛作假往低了報,或和貪官勾結報低產量薅朝廷羊毛又該如何?
沒關係,朝朝還出了主意,每個地區因為土壤地質不一樣,氣候環境也有差異,適合種植的糧食也有區別,到時候就區別開來,每種糧食其實若不遇上災年,收成畝產量幾乎是差不離的,這是可以預估到的。如果沒有災年,收上來糧食數據還差太多,那顯然是有問題的。
當然,如果對方有本事種到比預估的平均值更高的糧食,朝朝是不管的,因為只要能收到位於平均線的糧稅,那朝廷就大賺特賺了,壓根不需要特意去糾。
水至清則無魚嘛,等人們摸清朝廷只要你交滿了平均線的糧稅,剩下的你要能厲害多種些出來,那就算你的,老百姓種田積極性就會更高了。
雙管齊下,同時到了收成時,由朝廷的收糧大隊到全國各地行監督收稅之責,當地官員和收糧大隊互相監督,還提供了舉報系統,每個衙門外都有舉報信箱,任何人都可以有舉報的權利,同時對待這種貪墨糧食行為,朝廷懲罰是極嚴重的,輕則掉烏紗帽,重則命就沒了,看你敢不敢貪。
這樣的舉措下來,其實要貪點糧稅是不容易的,誠如上頭所說,每種糧食的收成幾乎是差不多的,有個數據擺在那裡,不遇上災年荒年的輕易不會差太多,差太多就明顯等著朝廷來查你,誰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