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
崔老太爺坐在對面左首的圈椅上,耷拉著眼皮垂頭喝茶。
孟夷光坐在右首,垂眸沉思,像是三足鼎立,皆不出聲氣氛詭異。
崔老太爺喝完一杯茶,放下杯子頷首道:「國師大駕光臨,這是崔府的榮幸,前有國師獻計借糧,如今更不知我兒何處招惹到你,讓你痛下殺手?」
裴臨川看了他一眼,漠然道:「我沒有殺他,只是打傷了他。徐侯爺說你家裡糧倉裡面不是糧食,都是金銀財寶,不如直接搶了作數,皇上很心動。」
崔老太爺愕然萬分,臉色煞白,裴臨川提出借糧,如果他拒絕或者稍加阻攔,崔府上下只怕已不復存在。
他額角冷汗直冒,後怕不已,忙叉手施禮:「多謝國師救命之恩。」
裴臨川只漠然看了他一眼,冷聲道:「你出去,我要跟她說話,你在不合規矩。」
崔老太爺:「......」
他四下張望,這裡還是自己的書房,自己也沒有走錯地啊。
孟夷光快被他氣笑了,嬌叱道:「你閉嘴!」
裴臨川神情疑惑,看著她不解的道:「不是你說要講規矩的嗎?」
這是哪門子的規矩?崔老太爺無語至極,他撐著扶手站起來,往外走道:「好好好,我出去,你們好好說話。」
待見到崔老爺子走遠之後,裴臨川才看著她,認真的道:「我問過了空寂老和尚,他說一切都是天意。這不是天意,是因為你是你,我是我。
我走過很多路,遇到過很多人,念念不忘的,惟有那間破廟,京城到青州的這一段路,只因路上有你。」
孟夷光的臉頰漸漸發燙,心像是浸泡在溫水裡,蕩漾起伏。
「先前我說討厭你,有一些不對,因為我的心很亂,無法真正看清自己的內心。」
裴臨川神情孤寂又落寞,他的聲音低下來,悲戚的道:「我已不是先前的我,我有些惶恐,但從不後悔。
空寂老和尚說,是我不夠好,更不該強人所難,我只顧著心悅你,是我的錯。」
孟夷光只覺得心在墜落,一寸寸變灰,冷寂。
裴臨川靜默片刻,將荷包放在案几上,站起來說道:「我曾經說過要再送你烏木簪,連夜做了幾支,都放在了荷包里。
孟九娘,以後我會變得更好。天高海闊,就此別過。」
他叉手深深施禮,沒有再停留,轉身大步頭也不回離去。
良久。
崔老太爺走進屋子,看著孟夷光一動不動坐在圈椅里,眼神空洞,呆呆望著案几上的荷包,他深嘆了口氣,問道:「他走了?」
「啊?」孟夷光仿佛被從夢中驚醒,呆滯片刻才回過神,低低的道:「走了。」
崔老太爺在軟塌上坐下來,溫和的道:「走了就走了吧,唉,走了也好走了也好。小九,你祖父來了信,說是已定下了太子明年春闈協理趙王。」
孟夷光深深呼出口氣,將心裡所有混雜混亂的思緒拋開,說道:「外祖父,你再跟我說說魏王。」
崔太姥爺眼睛精光一閃,神情滿意又欣慰,這個外孫女性情溫婉,卻頗有大將之風,喜怒不形於色,遇正事時,哪怕天塌下來,也能鎮定自若。
他斟酌了下說道:「這些年我上了年歲,只親自去過一趟北疆。自古以來那裡就是苦寒之地,比不得青州富裕。
可北疆城裡,卻比青州府城還要熱鬧幾分,次序井然,商貿繁榮。就是進城時檢查嚴苛一些,城門都是魏王親兵親自鎮守。」
魏王年約二十五六,生母是一個清倌人,在生下他不久之後就已去世,在他封王之後,被追封了貴妃。
魏王妃來自尋常武官之家,生有一子一女,在京城時極少見她出門。
孟夷光只在宮宴時遠遠見過她一面,五官普通尋常,逢人先露三分笑,看上去溫婉又隨和。
比起太子妃與其他幾個王妃,她如隱形人一樣低調。
北疆城門防著的,只怕不僅僅是外地入侵,還有京城不放心的一些人。
「魏王治軍嚴謹,上下紀律分明,我曾經費勁了心思,才與一個伍長搭上線,窺得了軍中一二。」
崔老太爺吃了口茶,放下茶杯湊上前,嘴角帶著志得意滿的笑,「有這樣的大軍在手,太子就算登基也睡不著,魏王更睡不著。」
「前朝與北戊打過仗之後,關閉了關外的榷場,我在京城時,曾聽說王相提議重開榷場。」
孟夷光想起老神仙的話,微微一笑,「蘇相極力阻止,說是北戊是餵不飽的狼,這些狼崽子一旦養大,又會舉兵來犯。」
「嘖嘖。」崔老太爺搖搖頭,笑道:「孟老兒肯定是不屑一顧,蘇相是讀書人,恁地天真,北戊人不管餵不餵飽,都眼饞著大梁肥沃的疆土。
邊疆大仗雖沒有,小仗卻經常不斷,餓了來大梁境內搶一搶,北戊部落間自己也打來打去,北疆軍也經常去北戊打草谷。
在關外不遠處,有一處自發形成的榷場,雙方在那裡買賣,魏王與北戊王都暗自默許,無人會前去騷擾搶劫,只是大梁商人進去此處,要收一筆關銀。」
這些銀子落入了誰的腰包里,自然不言而喻,老神仙只怕也心知肚明,所以暗中支持蘇相。
王相看著太子長大,明擺著站在他那一邊,若在此開榷場,增設官員,不僅斷了魏王的財路,又會讓他處處受制,太子系會逐步一家獨大。
孟夷光坐在右首,垂眸沉思,像是三足鼎立,皆不出聲氣氛詭異。
崔老太爺喝完一杯茶,放下杯子頷首道:「國師大駕光臨,這是崔府的榮幸,前有國師獻計借糧,如今更不知我兒何處招惹到你,讓你痛下殺手?」
裴臨川看了他一眼,漠然道:「我沒有殺他,只是打傷了他。徐侯爺說你家裡糧倉裡面不是糧食,都是金銀財寶,不如直接搶了作數,皇上很心動。」
崔老太爺愕然萬分,臉色煞白,裴臨川提出借糧,如果他拒絕或者稍加阻攔,崔府上下只怕已不復存在。
他額角冷汗直冒,後怕不已,忙叉手施禮:「多謝國師救命之恩。」
裴臨川只漠然看了他一眼,冷聲道:「你出去,我要跟她說話,你在不合規矩。」
崔老太爺:「......」
他四下張望,這裡還是自己的書房,自己也沒有走錯地啊。
孟夷光快被他氣笑了,嬌叱道:「你閉嘴!」
裴臨川神情疑惑,看著她不解的道:「不是你說要講規矩的嗎?」
這是哪門子的規矩?崔老太爺無語至極,他撐著扶手站起來,往外走道:「好好好,我出去,你們好好說話。」
待見到崔老爺子走遠之後,裴臨川才看著她,認真的道:「我問過了空寂老和尚,他說一切都是天意。這不是天意,是因為你是你,我是我。
我走過很多路,遇到過很多人,念念不忘的,惟有那間破廟,京城到青州的這一段路,只因路上有你。」
孟夷光的臉頰漸漸發燙,心像是浸泡在溫水裡,蕩漾起伏。
「先前我說討厭你,有一些不對,因為我的心很亂,無法真正看清自己的內心。」
裴臨川神情孤寂又落寞,他的聲音低下來,悲戚的道:「我已不是先前的我,我有些惶恐,但從不後悔。
空寂老和尚說,是我不夠好,更不該強人所難,我只顧著心悅你,是我的錯。」
孟夷光只覺得心在墜落,一寸寸變灰,冷寂。
裴臨川靜默片刻,將荷包放在案几上,站起來說道:「我曾經說過要再送你烏木簪,連夜做了幾支,都放在了荷包里。
孟九娘,以後我會變得更好。天高海闊,就此別過。」
他叉手深深施禮,沒有再停留,轉身大步頭也不回離去。
良久。
崔老太爺走進屋子,看著孟夷光一動不動坐在圈椅里,眼神空洞,呆呆望著案几上的荷包,他深嘆了口氣,問道:「他走了?」
「啊?」孟夷光仿佛被從夢中驚醒,呆滯片刻才回過神,低低的道:「走了。」
崔老太爺在軟塌上坐下來,溫和的道:「走了就走了吧,唉,走了也好走了也好。小九,你祖父來了信,說是已定下了太子明年春闈協理趙王。」
孟夷光深深呼出口氣,將心裡所有混雜混亂的思緒拋開,說道:「外祖父,你再跟我說說魏王。」
崔太姥爺眼睛精光一閃,神情滿意又欣慰,這個外孫女性情溫婉,卻頗有大將之風,喜怒不形於色,遇正事時,哪怕天塌下來,也能鎮定自若。
他斟酌了下說道:「這些年我上了年歲,只親自去過一趟北疆。自古以來那裡就是苦寒之地,比不得青州富裕。
可北疆城裡,卻比青州府城還要熱鬧幾分,次序井然,商貿繁榮。就是進城時檢查嚴苛一些,城門都是魏王親兵親自鎮守。」
魏王年約二十五六,生母是一個清倌人,在生下他不久之後就已去世,在他封王之後,被追封了貴妃。
魏王妃來自尋常武官之家,生有一子一女,在京城時極少見她出門。
孟夷光只在宮宴時遠遠見過她一面,五官普通尋常,逢人先露三分笑,看上去溫婉又隨和。
比起太子妃與其他幾個王妃,她如隱形人一樣低調。
北疆城門防著的,只怕不僅僅是外地入侵,還有京城不放心的一些人。
「魏王治軍嚴謹,上下紀律分明,我曾經費勁了心思,才與一個伍長搭上線,窺得了軍中一二。」
崔老太爺吃了口茶,放下茶杯湊上前,嘴角帶著志得意滿的笑,「有這樣的大軍在手,太子就算登基也睡不著,魏王更睡不著。」
「前朝與北戊打過仗之後,關閉了關外的榷場,我在京城時,曾聽說王相提議重開榷場。」
孟夷光想起老神仙的話,微微一笑,「蘇相極力阻止,說是北戊是餵不飽的狼,這些狼崽子一旦養大,又會舉兵來犯。」
「嘖嘖。」崔老太爺搖搖頭,笑道:「孟老兒肯定是不屑一顧,蘇相是讀書人,恁地天真,北戊人不管餵不餵飽,都眼饞著大梁肥沃的疆土。
邊疆大仗雖沒有,小仗卻經常不斷,餓了來大梁境內搶一搶,北戊部落間自己也打來打去,北疆軍也經常去北戊打草谷。
在關外不遠處,有一處自發形成的榷場,雙方在那裡買賣,魏王與北戊王都暗自默許,無人會前去騷擾搶劫,只是大梁商人進去此處,要收一筆關銀。」
這些銀子落入了誰的腰包里,自然不言而喻,老神仙只怕也心知肚明,所以暗中支持蘇相。
王相看著太子長大,明擺著站在他那一邊,若在此開榷場,增設官員,不僅斷了魏王的財路,又會讓他處處受制,太子系會逐步一家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