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頁
胤禛望向坑几上堆放的奏摺,眼睛裡又湧出那股子不容抗拒的自信。“你們看這一疊疊奏摺,平日裡論正事不見有所得,如今個個倒都是能言善道,什麼祖宗陳規,什麼天象災禍顯示,什麼民間童謠流言全來了。朕告訴你們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縱然前方是刀山火海,雷霆深淵,朕亦置之度外,萬死而不辭!朕成立會考府就是要從上至下,從里至外,務必盡掃積弊,清查到底。允祥,你是總理事務大臣,你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若大臣再不能清查,朕必親自追查!凡抵抗欺瞞拒不賠付者,朕只有一個辦法——殺無赦!”他說出最後三個字時,斬釘截鐵擲地有聲,聽得屋內另兩人有如石破驚天。
馬齊怔愣有時,方緩過神來,他忽就想起了“治亂需用重典”這句話來,不管日後皇帝是否能以一己之力蕩滌污濁扭轉乾坤,只憑他這腔熱血雄心,他馬齊便已明了先皇為何會將萬世基業託付於他。年輕時他亦曾想過,堂堂七尺男兒,既入仕途,不入閣,不做到首席大學士,又如何能把自己的滿腹經綸用來報效皇上報效國家呢?歷經幾番風雨,幾多坎坷,總算如願以償。可正值他春風得意之時,偏遇滅頂之災。他雖事先已知皇帝心意,但憑著一股忠心、責任感,仍直言舉薦當時他覺得最為賢能的允禩為皇太子。卻讓自己一下從最頂峰滑落至谷底。雖說後來皇帝還是重新起用了他,但他那顆熾熱的心漸漸也就冷了,他只求能潔身自好善始善終便罷。剛才皇帝這番慷慨陳詞,讓他久已麻木的正義感又油然而生,但他畢竟已是古稀老人,嚴峻的現實仍叫他憂心憧憧。他稍動了下僵直的身子骨,嘆道:“皇上高屋建瓴,乾綱英斷,老奴聽了方才如醍醐灌頂,恍然大悟啊。”
馬齊還在那蹉噓,倒是胤禛,臉上烏雲早已退盡,好像剛才他壓根沒說過什麼般,翻了翻坑几上奏摺,隨口道:“這一堆廢話中,倒還是允禩明理,體恤如今國庫財政拮据,上了個摺子提請裁減聖祖梓宮奉移山陵所用人夫等,朕想准了。”
馬齊聽著皇帝似波瀾不驚的話語,悟著他方才話中偶露的弦外之音,方才醒悟他前篇長論的真正涵義,頓時感到皇帝真是個深不可測的人,心中敬畏越加凝重。自古帝王最忌朋黨,雖說胤禛登極立封允禩為廉親王,可只不過是因為他權基未固罷了。但八阿哥他如今事事拖住十四阿哥,倆人焦不離孟,孟不離焦,而十四阿哥又牽連著皇帝的生母——太后。難,這話還真是難說,可馬齊亦知道有些話,如現在不說,只怕以後自己就沒有機會再說了,便啟唇道:“皇上宅心仁厚,一心為國為民,未曾猜忌有心之人會別有所圖,”說到這,馬齊覷著皇帝神色,小心翼翼道:“老奴陋見,尋常百姓家裡,便是再窮再苦,若有老人仙逝,必也要砸鍋賣鐵,籌措銀兩,體面送走。如何廉親王想的法子,省來省去全是叫皇上如何節省修建聖祖皇帝陵寢的法子?自古聖朝以‘孝治天下’。世人皆知古之聖人舜,因其大孝,被尊天子,因孝而一世能得其位。廉親王向享賢名,如何竟會糊塗到要皇上背負‘不孝’之惡名?”
胤禛露出恍然大悟神色,“朕亦疏忽了,滿朝文武中能看透的,除閣老外,恐無第二人了。這個奏摺朕是要駁回才妥啊。”
馬齊被戴了高帽子,不禁有些歡喜,忙謙遜了幾句,接著道:“廉親王蒙皇恩兼管工部,明知皇上嚴令清查各部虧空,他卻將應嚴追還項者,自行寬免,以搏自身賢名。這時他倒又不記得國庫空虛了。”
胤禛斂起笑容,沉思了一會,又問道:“那你說他為何要如此呢?”
馬齊壓低了聲音:“老奴原愚昧,亦受其矇騙,曾力薦其於先皇前,後萬幸聖祖皇帝點醒。可其至今仍無悔意,往日朝上官員得其利者甚多,是以其門下黨羽甚眾,其必有不臣之志,惟時不濟而未發。”
是他們都太多心了還是允禩他確有此圖?胤禛心底自問,但他依舊不顯山不露水道:“真如此?朕實不敢信。”
馬齊遲疑片刻,他本想把事情說得委婉一些,但面對著皇帝深藏不露的眼神,他不免有些慌亂,索性竹筒子倒豆將從前允禟曾讓西洋人穆經遠去到年羹堯處贈送銀兩及兩人私下書信往來等前塵舊事全說了來。才一說完,馬齊突然想到今日皇帝恐怕是特意誘他當著怡親王的面逼他擺明立場,慮到這一層,他驚出一身冷汗。感嘆他深沉練達工於心計的同時,亦清楚自己的仕途結局究竟能否善終全掌控在了他手中。
其實馬齊就是不如此直說,有些事胤禛也再清楚不過了。他深深知道,他與他眾位兄弟間的鬥爭僅僅才開了個頭,他們真正的廝殺招數隻怕還在後頭。允祉書生意氣,允禟奸詭卻衝動,允誐純是跟風,允祺、允裪還有待再察,惟獨允禩、允禵兩人叫他為難。允禵,他投鼠忌器。允禩向有賢名,再加允禟的財銀相助,如今滿朝文武,上至內閣學士,各路言官,下至各地巡撫,莫無其黨羽。這些人擰成一股繩,齊齊發力,根深大樹亦能推倒。他既要打下這隻雁來,卻又不能叫它啄瞎了眼。更何況兄弟鬩牆自相殘殺,難免日後為天下人詬病。這個惡人,不到萬不得已他真是不想當。
想到此,胤禛伸著指頭,漫不經心地叩著眼前的花梨木坑幾。“朕並非懼怕賢良、仗恃威權、以勢壓人,依戀皇位之男子,倘若他們真能誠心收服天下,朕實既喜且愧,心甘退讓。但國之大器,並非小恩小惠,以財賂買,叩請虛名便成。朕如何能愧對先皇囑託。況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他們與朕都是骨肉相連之人,於國於家,於情於理,朕都不敢想他們會走到那一步,朕只祈能‘敦睦一本’啊。”
馬齊心裡一格登,一時倒揣摩不透他的心思,又暗忖可能時機尚未成熟,他說的不過都是些台面話,便又定了定心。君臣三人又就其他國事談論片刻,馬齊見皇帝有叫去之意,便起身恭請退安。
此時整個西暖閣靜了下來,斜陽落在養心殿金黃琉璃瓦屋頂,折射至周圍花叢綠樹,越覺蔥翠鮮亮。胤禛面色漸漸暗沉起來。“都查清了嗎?”
“查清了。那明海是幾年前允禟遣人覓來的。前幾日,其明雲遊四海,實被滅了口。另,此次京畿鬧饑荒,允禟亦挑唆了允祉、允祺一同買米囤積,致使一觥米高漲至八兩,意圖激起民變。”允祥神色嚴峻道:“臣覺方才馬齊所言極是。允禟背後應為——有人指使。現今朝中百官多依附於允禩允禟門下,結為黨羽,共同進退。皇上本宜儘早削除,以免尾大不掉,遺禍後端。可皇上方才親政,又有心濯清世俗,固宜先穩權基,時以待日,皇上威德並重,百官臣服,莫敢不從,令無不行。彼時其勢力自不足為抗。”
胤禛抬起右手慢慢摩挲著額頭,他自登極後,每每總左右掣肘,多有顧忌,可如動干戈又恐百姓不安,朝野震盪。“這允禟乃是奸詭叵測之人,遠非允禩、允禵可比。他二人朕還真望其能後悔,明白過來方好。可如真是‘萬難化誨’,允禩之黨,縱有千萬之眾,朕也要連根剷除,決不姑息。”他看了看允祥塌陷的眼窩,不禁動情道:“這幾日,你辛苦了,朕知道你受的委屈不比朕少。”
馬齊怔愣有時,方緩過神來,他忽就想起了“治亂需用重典”這句話來,不管日後皇帝是否能以一己之力蕩滌污濁扭轉乾坤,只憑他這腔熱血雄心,他馬齊便已明了先皇為何會將萬世基業託付於他。年輕時他亦曾想過,堂堂七尺男兒,既入仕途,不入閣,不做到首席大學士,又如何能把自己的滿腹經綸用來報效皇上報效國家呢?歷經幾番風雨,幾多坎坷,總算如願以償。可正值他春風得意之時,偏遇滅頂之災。他雖事先已知皇帝心意,但憑著一股忠心、責任感,仍直言舉薦當時他覺得最為賢能的允禩為皇太子。卻讓自己一下從最頂峰滑落至谷底。雖說後來皇帝還是重新起用了他,但他那顆熾熱的心漸漸也就冷了,他只求能潔身自好善始善終便罷。剛才皇帝這番慷慨陳詞,讓他久已麻木的正義感又油然而生,但他畢竟已是古稀老人,嚴峻的現實仍叫他憂心憧憧。他稍動了下僵直的身子骨,嘆道:“皇上高屋建瓴,乾綱英斷,老奴聽了方才如醍醐灌頂,恍然大悟啊。”
馬齊還在那蹉噓,倒是胤禛,臉上烏雲早已退盡,好像剛才他壓根沒說過什麼般,翻了翻坑几上奏摺,隨口道:“這一堆廢話中,倒還是允禩明理,體恤如今國庫財政拮据,上了個摺子提請裁減聖祖梓宮奉移山陵所用人夫等,朕想准了。”
馬齊聽著皇帝似波瀾不驚的話語,悟著他方才話中偶露的弦外之音,方才醒悟他前篇長論的真正涵義,頓時感到皇帝真是個深不可測的人,心中敬畏越加凝重。自古帝王最忌朋黨,雖說胤禛登極立封允禩為廉親王,可只不過是因為他權基未固罷了。但八阿哥他如今事事拖住十四阿哥,倆人焦不離孟,孟不離焦,而十四阿哥又牽連著皇帝的生母——太后。難,這話還真是難說,可馬齊亦知道有些話,如現在不說,只怕以後自己就沒有機會再說了,便啟唇道:“皇上宅心仁厚,一心為國為民,未曾猜忌有心之人會別有所圖,”說到這,馬齊覷著皇帝神色,小心翼翼道:“老奴陋見,尋常百姓家裡,便是再窮再苦,若有老人仙逝,必也要砸鍋賣鐵,籌措銀兩,體面送走。如何廉親王想的法子,省來省去全是叫皇上如何節省修建聖祖皇帝陵寢的法子?自古聖朝以‘孝治天下’。世人皆知古之聖人舜,因其大孝,被尊天子,因孝而一世能得其位。廉親王向享賢名,如何竟會糊塗到要皇上背負‘不孝’之惡名?”
胤禛露出恍然大悟神色,“朕亦疏忽了,滿朝文武中能看透的,除閣老外,恐無第二人了。這個奏摺朕是要駁回才妥啊。”
馬齊被戴了高帽子,不禁有些歡喜,忙謙遜了幾句,接著道:“廉親王蒙皇恩兼管工部,明知皇上嚴令清查各部虧空,他卻將應嚴追還項者,自行寬免,以搏自身賢名。這時他倒又不記得國庫空虛了。”
胤禛斂起笑容,沉思了一會,又問道:“那你說他為何要如此呢?”
馬齊壓低了聲音:“老奴原愚昧,亦受其矇騙,曾力薦其於先皇前,後萬幸聖祖皇帝點醒。可其至今仍無悔意,往日朝上官員得其利者甚多,是以其門下黨羽甚眾,其必有不臣之志,惟時不濟而未發。”
是他們都太多心了還是允禩他確有此圖?胤禛心底自問,但他依舊不顯山不露水道:“真如此?朕實不敢信。”
馬齊遲疑片刻,他本想把事情說得委婉一些,但面對著皇帝深藏不露的眼神,他不免有些慌亂,索性竹筒子倒豆將從前允禟曾讓西洋人穆經遠去到年羹堯處贈送銀兩及兩人私下書信往來等前塵舊事全說了來。才一說完,馬齊突然想到今日皇帝恐怕是特意誘他當著怡親王的面逼他擺明立場,慮到這一層,他驚出一身冷汗。感嘆他深沉練達工於心計的同時,亦清楚自己的仕途結局究竟能否善終全掌控在了他手中。
其實馬齊就是不如此直說,有些事胤禛也再清楚不過了。他深深知道,他與他眾位兄弟間的鬥爭僅僅才開了個頭,他們真正的廝殺招數隻怕還在後頭。允祉書生意氣,允禟奸詭卻衝動,允誐純是跟風,允祺、允裪還有待再察,惟獨允禩、允禵兩人叫他為難。允禵,他投鼠忌器。允禩向有賢名,再加允禟的財銀相助,如今滿朝文武,上至內閣學士,各路言官,下至各地巡撫,莫無其黨羽。這些人擰成一股繩,齊齊發力,根深大樹亦能推倒。他既要打下這隻雁來,卻又不能叫它啄瞎了眼。更何況兄弟鬩牆自相殘殺,難免日後為天下人詬病。這個惡人,不到萬不得已他真是不想當。
想到此,胤禛伸著指頭,漫不經心地叩著眼前的花梨木坑幾。“朕並非懼怕賢良、仗恃威權、以勢壓人,依戀皇位之男子,倘若他們真能誠心收服天下,朕實既喜且愧,心甘退讓。但國之大器,並非小恩小惠,以財賂買,叩請虛名便成。朕如何能愧對先皇囑託。況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他們與朕都是骨肉相連之人,於國於家,於情於理,朕都不敢想他們會走到那一步,朕只祈能‘敦睦一本’啊。”
馬齊心裡一格登,一時倒揣摩不透他的心思,又暗忖可能時機尚未成熟,他說的不過都是些台面話,便又定了定心。君臣三人又就其他國事談論片刻,馬齊見皇帝有叫去之意,便起身恭請退安。
此時整個西暖閣靜了下來,斜陽落在養心殿金黃琉璃瓦屋頂,折射至周圍花叢綠樹,越覺蔥翠鮮亮。胤禛面色漸漸暗沉起來。“都查清了嗎?”
“查清了。那明海是幾年前允禟遣人覓來的。前幾日,其明雲遊四海,實被滅了口。另,此次京畿鬧饑荒,允禟亦挑唆了允祉、允祺一同買米囤積,致使一觥米高漲至八兩,意圖激起民變。”允祥神色嚴峻道:“臣覺方才馬齊所言極是。允禟背後應為——有人指使。現今朝中百官多依附於允禩允禟門下,結為黨羽,共同進退。皇上本宜儘早削除,以免尾大不掉,遺禍後端。可皇上方才親政,又有心濯清世俗,固宜先穩權基,時以待日,皇上威德並重,百官臣服,莫敢不從,令無不行。彼時其勢力自不足為抗。”
胤禛抬起右手慢慢摩挲著額頭,他自登極後,每每總左右掣肘,多有顧忌,可如動干戈又恐百姓不安,朝野震盪。“這允禟乃是奸詭叵測之人,遠非允禩、允禵可比。他二人朕還真望其能後悔,明白過來方好。可如真是‘萬難化誨’,允禩之黨,縱有千萬之眾,朕也要連根剷除,決不姑息。”他看了看允祥塌陷的眼窩,不禁動情道:“這幾日,你辛苦了,朕知道你受的委屈不比朕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