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頁
因為秦姬凰知道,楚懷珉要走,她留不住。
——後記——
秦帝景,秦氏,名姬凰。秦賢惠王之女,十五歲即位,二十八歲稱天子,在位四十三年。自公元前230年起,先後滅趙、魏、楚、燕、齊、宋六國,二十八歲完成統一中原大業。在位期間掃六合,開創帝制,號稱皇帝。後重用丞相衛晉,推變法改度量,修靈渠整交通,全國範圍內大力施行減負令……史載功績無數,被後世譽為「千古一帝」。
帝無立後,僅妃一人。如影隨形,舉止如同體,承盡帝獨寵。景元二年秋,妃不知所蹤,帝悲,後世尊稱楚姬,乃楚氏王女,貌美,聰慧過人,帝結髮之妻,生卒年不詳。
同年秋,外室之女入宮,甚得帝喜,僅五年冊封太女。
景元七年春,帝南巡,途徑故城楚都,偶聞路人論郊外一妙手神醫,可治活死人,兼通天之能,又聞神醫貌若天仙,人人望其項背。名曰楚氏!帝驚,故前往尋之。景元七年至景元三十年,共計二十三年,南巡同計二十三次。
景元三十年冬,帝禪讓,年五十八,常流轉民間,蹤跡不詳。
作者有話要說:大結局了,滿意否?希望這個結局將來某天我不會後悔。
第114章
景元二十九年初冬, 樹木凋敝,整座太上宮難見半抹春色,唯有寢殿窗外那兩株傲骨梅樹, 在寒冷中怒放天地,驚艷了半生時光。
那兩株梅其實是六十年前,她入宮為後第一年,秦九鳳親手所栽。
自那時以後, 她就這麼一年復一年地看著, 看它茁壯成長, 看它鮮艷盛開, 再看它無言凋謝,又看它迎面逢春又新生, 也默默看它無情見證著自己一年年老去。
衛姒老了, 真的老了, 這一年她走到了生命末端。
雖然從形容上看去並無老態龍鍾, 也無疾無痛, 但衛姒就是臥床不起,渾渾噩噩躺著,氣息越來越弱了。
御醫斷定,衛太后熬不過今年冬天。
後來又請了諸多有名郎中,診斷與御醫一致, 熬不過今年冬天了。衛太后每每聞言,皆是和顏悅色地點頭, 自己身子骨自己當然最清楚,就連她本人都覺得衛姒活不到明年開春。
所以這一天剛過午時,衛太后甦醒了,只覺精神格外充沛, 又非常想念著她的女兒姬凰,就派人去請了。正當她閉目養神時,姬凰靜悄悄而來,跪在床榻下,輕聲喚她:「母親。」
衛姒睜眼,望著已經開始橫生白髮的女兒,慈眉善目依舊,握著她手。母女兩人對望,久久凝噎無語。這偌大的咸陽宮,眼見故人一個個走了,只剩她們相依為命,都已從黑髮到白頭了。見不得女兒像被拋棄滿眼淚光那模樣,氣鬱深深盤桓著衛姒的心頭不散,而後她轉頭,目光望向了窗外,望著那兩株梅花樹,慢慢地笑了起來。衛姒柔聲道:「今日無風無雪,天氣看來不錯,扶我起來吧,姬凰陪母親出去走走。」她這語氣,平穩且溫柔。
難得母親有此興致,秦姬凰趕忙應下。
母女倆穿戴整齊,於是出門了。
踩著積雪,衛太后身子骨分明是健朗的,走起路來絲毫不晃,大氣不深喘一下。
反觀她家姬凰,才走了不到半個時辰,添了皺褶的額頭便已出汗,呼吸有了些許紊亂,但她腳步始終不落下半點,小心翼翼地扶著衛太后,亦步亦趨地與她往前走去。
如果姬凰尚有武功護身,即便老了也該同她一樣,不畏寒,一生甚少病痛,可惜在當年那場宮變失了內息,每到嚴冬時候,姬凰被風寒侵了身,總會難受咳上那麼幾天。
她想,這便是代價吧?是代價吧?
想著又是心頭悵惘,衛姒拍了拍女兒手背,不知懷著怎樣滋味道了這句:「陛下還年輕,應當保重身體。」母親關心女兒天經地義,這話卻說的連她都覺得有些虛偽。
秦姬凰則笑,連連點頭稱是。
逛了一圈最終回來,兩人並肩坐在那顆百年老樹底下,一邊抬頭看紛飛的落花瓣,一邊說著話。衛太后自知時日不多,趁還有口氣,大多時候都是她在交代後事,姬凰十分耐心地聽著。
衛太后說: 「你小皇叔恨極了我,所以故意在我此刻坐的位置死去,她的目的便是讓我愧疚一生,讓我下半輩子活在愧疚當中。哀家雖有愧疚,對不起太多人,對不起你父王,對不起你小皇叔一片深情。母親這一生雖有遺憾,但從不後悔。作為大秦太后,守護家國是哀家的責任,哀家從不後悔。姬凰,你不要怪哀家。」
秦姬凰沒有說話,只是將母親的手緊握掌心。
「三十年了,你可還怨我?怨母親狠心將你推出去,受天下那些委屈。」衛太后問道,抬手撫摸她臉,眼底終究浮現愧疚。
秦姬凰搖頭,再搖頭。那些不該有的怨恨,早已雲散煙消了。
衛姒莞爾,撫摸改成捏臉的動作:「到這時,你還不肯和母親說知心話麼?你到底是長大了,為帝之後有了自己想法,心事藏在心中也不再與母親說了。可是即便你是不說,母親也是知道的,陛下每一回南巡,你都去見了她。是不是?」
秦姬凰聞言低下了頭,似無措,姿勢像個認錯的孩子:「是。」承認了,便無有過多解釋。
困了三十年的人,卻從來沒有困住她的心。孽緣罷,衛姒長嘆一聲,捂了捂臉,依靠在了姬凰肩膀,緩聲:「你小皇叔年輕時,最常說一句,隨心所欲,隨欲而為,乃人生一大痛快。你跟著小皇叔身邊最久了,她這般話,你可想過痛痛快快?」
——後記——
秦帝景,秦氏,名姬凰。秦賢惠王之女,十五歲即位,二十八歲稱天子,在位四十三年。自公元前230年起,先後滅趙、魏、楚、燕、齊、宋六國,二十八歲完成統一中原大業。在位期間掃六合,開創帝制,號稱皇帝。後重用丞相衛晉,推變法改度量,修靈渠整交通,全國範圍內大力施行減負令……史載功績無數,被後世譽為「千古一帝」。
帝無立後,僅妃一人。如影隨形,舉止如同體,承盡帝獨寵。景元二年秋,妃不知所蹤,帝悲,後世尊稱楚姬,乃楚氏王女,貌美,聰慧過人,帝結髮之妻,生卒年不詳。
同年秋,外室之女入宮,甚得帝喜,僅五年冊封太女。
景元七年春,帝南巡,途徑故城楚都,偶聞路人論郊外一妙手神醫,可治活死人,兼通天之能,又聞神醫貌若天仙,人人望其項背。名曰楚氏!帝驚,故前往尋之。景元七年至景元三十年,共計二十三年,南巡同計二十三次。
景元三十年冬,帝禪讓,年五十八,常流轉民間,蹤跡不詳。
作者有話要說:大結局了,滿意否?希望這個結局將來某天我不會後悔。
第114章
景元二十九年初冬, 樹木凋敝,整座太上宮難見半抹春色,唯有寢殿窗外那兩株傲骨梅樹, 在寒冷中怒放天地,驚艷了半生時光。
那兩株梅其實是六十年前,她入宮為後第一年,秦九鳳親手所栽。
自那時以後, 她就這麼一年復一年地看著, 看它茁壯成長, 看它鮮艷盛開, 再看它無言凋謝,又看它迎面逢春又新生, 也默默看它無情見證著自己一年年老去。
衛姒老了, 真的老了, 這一年她走到了生命末端。
雖然從形容上看去並無老態龍鍾, 也無疾無痛, 但衛姒就是臥床不起,渾渾噩噩躺著,氣息越來越弱了。
御醫斷定,衛太后熬不過今年冬天。
後來又請了諸多有名郎中,診斷與御醫一致, 熬不過今年冬天了。衛太后每每聞言,皆是和顏悅色地點頭, 自己身子骨自己當然最清楚,就連她本人都覺得衛姒活不到明年開春。
所以這一天剛過午時,衛太后甦醒了,只覺精神格外充沛, 又非常想念著她的女兒姬凰,就派人去請了。正當她閉目養神時,姬凰靜悄悄而來,跪在床榻下,輕聲喚她:「母親。」
衛姒睜眼,望著已經開始橫生白髮的女兒,慈眉善目依舊,握著她手。母女兩人對望,久久凝噎無語。這偌大的咸陽宮,眼見故人一個個走了,只剩她們相依為命,都已從黑髮到白頭了。見不得女兒像被拋棄滿眼淚光那模樣,氣鬱深深盤桓著衛姒的心頭不散,而後她轉頭,目光望向了窗外,望著那兩株梅花樹,慢慢地笑了起來。衛姒柔聲道:「今日無風無雪,天氣看來不錯,扶我起來吧,姬凰陪母親出去走走。」她這語氣,平穩且溫柔。
難得母親有此興致,秦姬凰趕忙應下。
母女倆穿戴整齊,於是出門了。
踩著積雪,衛太后身子骨分明是健朗的,走起路來絲毫不晃,大氣不深喘一下。
反觀她家姬凰,才走了不到半個時辰,添了皺褶的額頭便已出汗,呼吸有了些許紊亂,但她腳步始終不落下半點,小心翼翼地扶著衛太后,亦步亦趨地與她往前走去。
如果姬凰尚有武功護身,即便老了也該同她一樣,不畏寒,一生甚少病痛,可惜在當年那場宮變失了內息,每到嚴冬時候,姬凰被風寒侵了身,總會難受咳上那麼幾天。
她想,這便是代價吧?是代價吧?
想著又是心頭悵惘,衛姒拍了拍女兒手背,不知懷著怎樣滋味道了這句:「陛下還年輕,應當保重身體。」母親關心女兒天經地義,這話卻說的連她都覺得有些虛偽。
秦姬凰則笑,連連點頭稱是。
逛了一圈最終回來,兩人並肩坐在那顆百年老樹底下,一邊抬頭看紛飛的落花瓣,一邊說著話。衛太后自知時日不多,趁還有口氣,大多時候都是她在交代後事,姬凰十分耐心地聽著。
衛太后說: 「你小皇叔恨極了我,所以故意在我此刻坐的位置死去,她的目的便是讓我愧疚一生,讓我下半輩子活在愧疚當中。哀家雖有愧疚,對不起太多人,對不起你父王,對不起你小皇叔一片深情。母親這一生雖有遺憾,但從不後悔。作為大秦太后,守護家國是哀家的責任,哀家從不後悔。姬凰,你不要怪哀家。」
秦姬凰沒有說話,只是將母親的手緊握掌心。
「三十年了,你可還怨我?怨母親狠心將你推出去,受天下那些委屈。」衛太后問道,抬手撫摸她臉,眼底終究浮現愧疚。
秦姬凰搖頭,再搖頭。那些不該有的怨恨,早已雲散煙消了。
衛姒莞爾,撫摸改成捏臉的動作:「到這時,你還不肯和母親說知心話麼?你到底是長大了,為帝之後有了自己想法,心事藏在心中也不再與母親說了。可是即便你是不說,母親也是知道的,陛下每一回南巡,你都去見了她。是不是?」
秦姬凰聞言低下了頭,似無措,姿勢像個認錯的孩子:「是。」承認了,便無有過多解釋。
困了三十年的人,卻從來沒有困住她的心。孽緣罷,衛姒長嘆一聲,捂了捂臉,依靠在了姬凰肩膀,緩聲:「你小皇叔年輕時,最常說一句,隨心所欲,隨欲而為,乃人生一大痛快。你跟著小皇叔身邊最久了,她這般話,你可想過痛痛快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