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頁
一般用來攝影,一般用來畫畫。
許游很驚喜,這大概是她收到的最好的禮物。
除了一周三次去照相店,接一點散活,許游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工作室里。
她將這些年採風路上畫的油畫,逐一整理出來進行修整,處理好的就送去保養,林林總總算下倆也有三十幾張,量不大,卻能很明顯的從中看到進步和蛻變。
紀淳說,等到三十歲,再辦一次畫展。
許游對此充滿期待。
也不知道是因為定期去看心理諮詢師,明白了如何有效地引導情緒,將它們舒緩出來,還是因為她是真的想通了,心裡糾結、較真兒的那根筋撫平了,後來整天關在畫室里,竟然也不覺得憋悶。
紀淳每天一下班,就會來畫室找許游。
他若是不上樓,她會沒有一點時間觀念。
有時候紀淳會洗完澡再上樓,手裡還拎著外賣袋,有時候他就一身西裝,拿著筆記本,就在她的工作室里各忙各的。
有時候興起了,紀淳就拉著許游在地板上親熱。
地板太硬,他就定了長毛地毯。
他們對彼此的身體太過熟悉,深知對方每一個小動作,這些年在一起久了,有時候忘記做保護措施,也懶得理會,一切都順其自然。
紀淳的意思是,要是有了孩子,又不想去國外生,那就結婚。
許游前幾年對這件事還不積極,這兩年漸漸也改變了態度,想著就這樣和紀淳在一起一輩子,也不錯。
等兩人達成共識後,紀淳就沒再用過套子,許游也沒意見。
結果幾個月過去了,誰也沒在意孩子的事,轉頭就忘了。
***
三十歲這一年,許游又舉辦了一次畫展。
紀淳的營銷策略很成功,令國內新銳畫家又多了一個席位。
但這一次,許游已經成熟很多,不再忐忑,對於現在發生的一切都可以坦然面對,無論是誇獎,還是批評。
她在這個圈子裡成名算早,大學時就遙遙領先,被捧的多了,後來出了社會反而名聲漸落,慢慢的也少有人還記得她。
蟄伏多年,這是又一次的揚帆起航,什麼風景都見過了,風浪也扛住了,有過風光,也有低谷,似乎到了這一刻,才開始步入正軌。
又或者說,是進入了人生的第二個階段。
這兩年的畫,已經褪去青澀,顯露成熟的鋒芒,大概也是和她後來讀的那些書有關,眼界寬廣了,作品的境界自然也上去了。
當然,對於許游的「橫空出世」,許多不知道她過去的人,會以為這是一個突然捧出來的年輕畫家,網上更有許多自以為懂的槓精,張嘴就噴。
時代變了,現在人人都拿著一個話筒,想說什麼說什麼,越無知表達欲越旺盛,不僅盲目自信,認定自己認為的是唯一的真理,聽不得反駁,還握著一點「發言權」就覺得能操控世界。
負面的意見許游聽的多了,漸漸的也就不回應了。
既然是不同世界的人,理解和認知都無法溝通,那麼回應了也是浪費時間,能懂的自然懂,不懂的說破嘴皮子也懂不了,畫畫有時候就像音樂,有人說好聽,就有人說什麼垃圾。
其實說穿了,大家尋找的無非就是共鳴罷了。
後來,許游在接受一個雜誌採訪的時候,剛好被問到這個話題,她笑了一下,這樣回答道:「無法和作品達到共鳴的朋友,他們會覺得這些畫不夠好,有的甚至覺得是垃圾、廢紙。這都不要緊。這只是因為我們身處的『世界』不同,雖然是同一個物種,說著同樣的語言。這時候,一些不能理解的人會選擇掉頭離開,還有一些人會選擇指出來,有的甚至會按照他的理解去品頭論足,希望你能改成他喜歡的模樣。然而藝術沒有統一衡量標準,並不是你認為好才是好,你認為差就一定差,就算你飽讀藝術史,也可能只是在照本宣科和賣弄。」
聽到這裡,媒體記者又問許游,是不是接受不了那些批評。
許遊說:「我將自己的認知、價值觀、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注入到我的畫裡,在創作他們的時候,我全情投入,把我當時能呈現出來最好的一切都拿出來了。反過來,如果我誰的意見都聽,創作的時候掐頭去尾、瞻前顧後,那麼這些畫的性格稜角也會被抹去,它們也就不會存在了,就算勉強畫出來,也只能是四不像。我的作品的確存在很多不足,那些讚美和批評或許能幫我看清前路,但是一味迎合、討好的東西,修改出來的只能是雞肋。」
這事過後,圈內很多人對許游表示支持,一個個也跟著感嘆時代的變遷。
自然,也有不少人持不同意見,覺得很多藝術創作者都不夠包容,負面意見也是意見啊,憑什麼不被接受。
只不過這些聲音,許游如今已經不再在乎,就算傳到耳朵里,也是一笑置之。
***
等畫展結束,一轉眼,許游就開始積極規划去南非採風的事。
這一次紀淳答應了陪她一切去,兩人都辦好了簽證,許游把所有瑣碎的事情都做好了攻略。
而且在那邊,褚昭還幫忙安排了當地的中國導遊。
結果臨門一腳的時候,紀淳的公司突然有急事,程樾那邊也需要他出面,紀淳一時沒走開。
許游本想體諒他的難處,卻仍是有一種熱情被冷水當透了的失望。
許游很驚喜,這大概是她收到的最好的禮物。
除了一周三次去照相店,接一點散活,許游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工作室里。
她將這些年採風路上畫的油畫,逐一整理出來進行修整,處理好的就送去保養,林林總總算下倆也有三十幾張,量不大,卻能很明顯的從中看到進步和蛻變。
紀淳說,等到三十歲,再辦一次畫展。
許游對此充滿期待。
也不知道是因為定期去看心理諮詢師,明白了如何有效地引導情緒,將它們舒緩出來,還是因為她是真的想通了,心裡糾結、較真兒的那根筋撫平了,後來整天關在畫室里,竟然也不覺得憋悶。
紀淳每天一下班,就會來畫室找許游。
他若是不上樓,她會沒有一點時間觀念。
有時候紀淳會洗完澡再上樓,手裡還拎著外賣袋,有時候他就一身西裝,拿著筆記本,就在她的工作室里各忙各的。
有時候興起了,紀淳就拉著許游在地板上親熱。
地板太硬,他就定了長毛地毯。
他們對彼此的身體太過熟悉,深知對方每一個小動作,這些年在一起久了,有時候忘記做保護措施,也懶得理會,一切都順其自然。
紀淳的意思是,要是有了孩子,又不想去國外生,那就結婚。
許游前幾年對這件事還不積極,這兩年漸漸也改變了態度,想著就這樣和紀淳在一起一輩子,也不錯。
等兩人達成共識後,紀淳就沒再用過套子,許游也沒意見。
結果幾個月過去了,誰也沒在意孩子的事,轉頭就忘了。
***
三十歲這一年,許游又舉辦了一次畫展。
紀淳的營銷策略很成功,令國內新銳畫家又多了一個席位。
但這一次,許游已經成熟很多,不再忐忑,對於現在發生的一切都可以坦然面對,無論是誇獎,還是批評。
她在這個圈子裡成名算早,大學時就遙遙領先,被捧的多了,後來出了社會反而名聲漸落,慢慢的也少有人還記得她。
蟄伏多年,這是又一次的揚帆起航,什麼風景都見過了,風浪也扛住了,有過風光,也有低谷,似乎到了這一刻,才開始步入正軌。
又或者說,是進入了人生的第二個階段。
這兩年的畫,已經褪去青澀,顯露成熟的鋒芒,大概也是和她後來讀的那些書有關,眼界寬廣了,作品的境界自然也上去了。
當然,對於許游的「橫空出世」,許多不知道她過去的人,會以為這是一個突然捧出來的年輕畫家,網上更有許多自以為懂的槓精,張嘴就噴。
時代變了,現在人人都拿著一個話筒,想說什麼說什麼,越無知表達欲越旺盛,不僅盲目自信,認定自己認為的是唯一的真理,聽不得反駁,還握著一點「發言權」就覺得能操控世界。
負面的意見許游聽的多了,漸漸的也就不回應了。
既然是不同世界的人,理解和認知都無法溝通,那麼回應了也是浪費時間,能懂的自然懂,不懂的說破嘴皮子也懂不了,畫畫有時候就像音樂,有人說好聽,就有人說什麼垃圾。
其實說穿了,大家尋找的無非就是共鳴罷了。
後來,許游在接受一個雜誌採訪的時候,剛好被問到這個話題,她笑了一下,這樣回答道:「無法和作品達到共鳴的朋友,他們會覺得這些畫不夠好,有的甚至覺得是垃圾、廢紙。這都不要緊。這只是因為我們身處的『世界』不同,雖然是同一個物種,說著同樣的語言。這時候,一些不能理解的人會選擇掉頭離開,還有一些人會選擇指出來,有的甚至會按照他的理解去品頭論足,希望你能改成他喜歡的模樣。然而藝術沒有統一衡量標準,並不是你認為好才是好,你認為差就一定差,就算你飽讀藝術史,也可能只是在照本宣科和賣弄。」
聽到這裡,媒體記者又問許游,是不是接受不了那些批評。
許遊說:「我將自己的認知、價值觀、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注入到我的畫裡,在創作他們的時候,我全情投入,把我當時能呈現出來最好的一切都拿出來了。反過來,如果我誰的意見都聽,創作的時候掐頭去尾、瞻前顧後,那麼這些畫的性格稜角也會被抹去,它們也就不會存在了,就算勉強畫出來,也只能是四不像。我的作品的確存在很多不足,那些讚美和批評或許能幫我看清前路,但是一味迎合、討好的東西,修改出來的只能是雞肋。」
這事過後,圈內很多人對許游表示支持,一個個也跟著感嘆時代的變遷。
自然,也有不少人持不同意見,覺得很多藝術創作者都不夠包容,負面意見也是意見啊,憑什麼不被接受。
只不過這些聲音,許游如今已經不再在乎,就算傳到耳朵里,也是一笑置之。
***
等畫展結束,一轉眼,許游就開始積極規划去南非採風的事。
這一次紀淳答應了陪她一切去,兩人都辦好了簽證,許游把所有瑣碎的事情都做好了攻略。
而且在那邊,褚昭還幫忙安排了當地的中國導遊。
結果臨門一腳的時候,紀淳的公司突然有急事,程樾那邊也需要他出面,紀淳一時沒走開。
許游本想體諒他的難處,卻仍是有一種熱情被冷水當透了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