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雖然李逍遙登基,大赦天下,長孫無忌也沒有被流放,依然留在京城,卻沒有擔任任何官職。畢竟,長孫無忌乃是罪魁禍首,李淵的命令對於李逍遙而言還是有些作用。身為太上皇的李淵在公元六百三十五年農曆五月,李淵因病駕崩於垂拱前殿,年七十一歲,廟號高祖。同年農曆十月,安葬於獻陵,與太穆皇后竇氏同葬在一處寢陵。

  唐高祖李淵病逝,對於李逍遙而言又是沉重的打擊,此時李逍遙的幾名子女已經長大成年,尤其是長子李昇更是人中龍鳳,繼承了李逍遙以及長孫秀敏的樣貌,英俊瀟灑,而且還遺傳了李逍遙的風格,沉穩大氣,這些人在李淵的身邊,李淵又傳授於他帝王之道,使得李昇身上的王者之氣更是顯露無疑,李逍遙見到長子長大成才,處理事情滴水不漏,心中不禁感概萬千。

  次年,李逍遙做了一個驚天動地的大事,正值壯年的李逍遙,他決定將皇位傳於長子李昇。朝中大臣紛紛膛目結舌,一直懇求李逍遙三思而後行。然而,李靖等追隨李逍遙身邊的將領,他們卻會心一笑,沒有絲毫的阻攔。縱然朝中反對聲一片,文武百官一陣譁然,李逍遙毅然決然的選擇退位,將皇位傳於李昇。

  十五六歲的李昇乍聽之下,愣住了,他堅決不同意,乃至首次與李逍遙在朝堂上發生爭執。當天晚上,李逍遙便將李昇喊到自己的寢宮中,他目不轉睛的望著李昇,輕聲道:“昇兒,你可知父皇為何要將皇位傳於你嗎?”

  “兒臣不知!”李昇恭敬地回道。

  李逍遙嘆息一聲,道:“你已經長大了,有些東西你也應該知道了。當年,玄武門之變你的三位皇叔伯不想我總攬大權,兵行險招在玄武門發動兵變。事後,我本想繞過他們一命。然而,幾位皇兄毅然赴死,決定讓我登基為帝,沒有任何的隱患。”

  “實際上,我根本沒有對皇位覬覦過,在我的心中,你的母后勝過一切。為了你母后,縱然萬里河山,我都可以放棄。當時的情況,諸位皇兄的良苦用心,加上之前幾位皇兄的苦苦相逼,迫使我再次出面,隨後他們自刎而死,使得我不得不登基為帝。”

  “雖然成為一國之君,在為父的心裏面依然沒有絲毫的眷戀。這些年,父皇專心朝政,大唐遠勝於任何一個王朝,而且大唐百姓安居樂業。朕是適合退下來了,再說你的皇爺爺他駕崩,你也長大了,我也安心的退下來。並且,我留給你一支武裝力量,他們是為父身為逍遙王時,一直跟隨於我的部下,你要好生待他們。”

  “朕身為父皇沒有什麼可以留給你的,只要求你做到兩件事:第一件就是善待你的弟弟、妹妹;第二件就是任何事都不可以自己的意思去做,凡是多多聽從大臣的意見,還有就是百姓才是立國之本,千萬不允許做有愧於百姓之事。”

  李昇哽咽道:“兒臣定當銘記於心!”

  李逍遙微微頷首,道:“大唐的未來,朕就交給你了,不求有所上進,至少做到不受外敵欺侮,明白嗎?”

  李昇鄭重地點點頭,在他的心目中一直對自己的父親非常的崇拜。實際上,李逍遙決定退位,也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才決定的。當年那個時期,只有李逍遙能夠震住場面,不至於大唐分裂。這十年來,經過李逍遙的努力,使得這些不安的要素全部清除,李昇接替皇位沒有絲毫的危險,這也是李逍遙身為父親留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次日,李逍遙便下詔書將皇位傳於李昇;李靖見李逍遙心意已決,他也決定急流勇退,李靖與紅拂女也願意追隨李逍遙一起離開京城,然而李玄霸、伍氏兄弟他們這些人也願意跟隨李逍遙離開,至於朝中其他大臣依然沒有變動,秦瓊、魏徵等人成為顧命大臣,協助李昇掌控天下。

  長孫秀敏聽聞李逍遙下詔書退位,她微微一愣,熱淚盈眶地喃喃道:“曾經的承諾,我以為你早已忘記,沒想到你依然記得……”

  李逍遙退位的第二天,在李昇及百官的送行下,李逍遙、長孫秀敏、李靖、紅拂女、李玄霸、伍氏兄弟共計七人從玄武門離開。望著悠長的甬道,李逍遙腦中不禁回想起十年前的那一天,在這裡發生的那一幕,長長的嘆氣一聲,眾人便快馬加鞭的離開了京城。

  李玄霸、伍氏兄弟他們也想跟隨著李逍遙離開,逍遙天下,實在是出乎李逍遙的預料,又在情理之中。畢竟,他們三人跟隨在李逍遙的身邊時間比較久,尤其是伍氏兄弟他們在李逍遙登基為帝後,也成為宮中的侍衛統領,久而久之,他們也厭倦了這樣的生活;李玄霸更是簡單,他覺得跟隨在李逍遙的身邊,至少不會寂寞;李靖與紅拂女不想再過著征戰沙場的生活,也決心退隱。

  於是,李逍遙便帶著長孫秀敏,以及兄弟們行走天下,自在逍遙。無論是身為皇上的李昇,還是大唐的官員都沒有再見過李逍遙一行人,唯一一次就是在泰山之巔上看過他們;之後,再也沒有看過他們的身影。然而,留任在宮中的袁天罡、李淳風卻在李逍遙在位十年編撰出世界聞名的《推背圖》,書中推算到了唐以後中國兩千多年的命運,被稱為中華第一奇書。

  萬萬千千說不盡,不如推背去歸休!

  李昇身為大唐第三任君王,他知道自己的父皇一定是遠赴海外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至於李逍遙對長孫秀敏的承諾,李昇也知道。而且,李逍遙將皇位傳於李昇的晚上,他也知道以前宮中流傳的謠言只不過是對自己父皇豐功偉績的中傷。既然李逍遙都不在意,那他李昇又何必在意,一切有待後人評價,問心無愧就好;但是,李昇為了紀念自己的父皇,將自己的弟弟加封為逍遙王,意思是監管朝中百官的行徑,使得‘逍遙王’成為大唐最特殊的存在,以致深入人心,大唐百姓無不對逍遙王推崇備至。無論是正史或是野史都將逍遙王的豐功偉績記錄在史冊上,在歷史上成為一座永遠的豐碑,一直被模仿,卻從未被超越的千古一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