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頁
長孫無忌見李逍遙沉默以對,他躬身回道:“啟奏皇上,蜀王等人在玄武門叛變,乃是臣的建議,與逍遙王無關;蜀王等人自刎而亡,逍遙王也是所料未及。自始至終,逍遙王都沒有想過真的對他們痛下殺手,然而事與願違,事發突然,根本就來不及阻止。”
李淵陰沉著臉,怒目而視地盯著長孫無忌,他心中非常的憤怒。事實上,李淵也清楚地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只不過他更加痛恨的是長孫無忌。若非長孫無忌的建議,李建成、李世民等人不可能會走上最後一步,兵行險招。因此,李淵藉此向李逍遙發難,目的就是讓長孫無忌自己承認是他所為。
“既然你親口承認是你所為,朕也不想多說什麼!”李淵怒不可遏地大吼一聲,道:“來人,將長孫無忌推出午門斬首示眾!身為朝中重臣,明知親王們犯錯卻不思勸阻,反而變本加厲,蠱惑親王發動兵變,罪不可赦!……”
長孫無忌臉上沒有絲毫的恐懼,泰然處之,從容不迫地笑了笑。他知道話說出口,唐高祖李淵的怒火必定會遷移到自己的身上來,而這個也是長孫無忌心知肚明的。畢竟,李淵不可能真的對李逍遙下手,必須找一個替罪羊,而這個人又必定是他才行。只有這樣,李淵才不會大動肝火,李逍遙才能真正的名正言順登基為帝;並且,秦王李世民已死,長孫無忌心中的憤怒早已平息。李世民等人死去時,都自行懺悔,為得就是李逍遙能夠登上皇位,那麼他一人的性命與李逍遙登基為帝來說,根本就不值得一提。長孫無忌早已做好赴死的準備,怡然不懼。
眾人見唐高祖李淵直接下令處斬長孫無忌,李逍遙大驚失色道:“父皇……”
李淵見李逍遙等人驚詫不已的神情,又看見李逍遙心急如焚地模樣,還想到長孫無忌的確有治國之才,對大唐的忠心,李淵是知道的,死者已矣。如果長孫無忌的死,能夠換來李建成等人的復活,李淵一定會毫不猶豫的將他處死;縱然長孫無忌死了,李建成等人也不可能起死回生,而且大唐還失去了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無奈之下,李淵猶豫再三還是決定重新處置長孫無忌,沉聲道:“朕念你多年來為大唐立下不少功績,將功折罪,免除汝斬首之刑;但,死罪可免,活罪難逃,革除一切官職,杖刑一百,流放外地,永世不得入朝為官!”
長孫無忌早已做好赴死的準備,乍聽之下,他愣住了,急忙回道:“謝皇上不殺之恩!”
隨後,李淵命令護衛直接將長孫無忌帶出紫宸殿,押赴刑部,交由刑部查辦。玄武門之變,長孫無忌以一人之力,抗下所有的罪責,仕途一路再無任何的前景。然而,長孫無忌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至少,他一人的犧牲,換來的是李逍遙的一步登天。
長孫無忌被貶黜,罷官查辦,此時暫且告一段落。此時,紫宸殿不僅僅聚集著李逍遙及其麾下將領,還有一直以來都跟隨在李淵身邊的肱骨大臣。紫宸殿內氣氛再次顯得壓抑起來,唐高祖李淵打破沉默,略過李逍遙等人,直接望向了黃門侍郎裴寂,李淵開門見山地問道:“不料今天竟然會出現這種事情,你們認為應當怎麼辦呢?”
裴寂見李淵詢問自己,毫無任何的準備,他沉默不語。畢竟,裴寂也是東宮的人,一直都是前太子李建成的擁護者,李淵詢問於他,使得裴寂精神恍惚,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回答。然而,江國公陳叔達站出來,沉聲道:“蜀王與齊王雖然參與了舉義兵反抗隋朝的謀略,但是沒有真正的為大唐立下功勞;秦王率領大軍立下些許戰功,卻在朝中拉幫結派,勢力龐大。他們都是嫉妒逍遙王的赫赫戰功,軍中威望高,便一起策劃奸邪的陰謀。現在,逍遙王已經給過他們機會,然而他們卻不知道珍惜,最後自刎謝罪。逍遙王功蓋宇宙,天下歸心,陛下如果能夠決定立他為太子,將國家大事委託於他,就不會再生事端了。”
眾人見陳叔達建議唐高祖李淵立逍遙王為太子,皆是大吃一驚,就連李逍遙、李淵兩人都驚詫不已。李逍遙自知與陳叔達甚少交集,就連李淵都愣住了,他們都沒有想到陳叔達居然開門見山的諫言。眾人以為就陳叔達一人如此說道,沒想到宋國公、尚書左僕射蕭瑀也躬身奏請道:“啟奏皇上,臣也覺得江國公所言極是,此乃民心所向,眾望所歸,理當立逍遙王為太子!”
蕭瑀乃是蕭皇后之弟,乃是前隋的國舅爺。並且,蕭瑀的妻子是獨孤皇后的娘家侄女;李淵是獨孤皇后的親外甥。因此,李淵與蕭瑀之妻是姑舅表兄妹,使得他們兩人當年同在隋朝做官時交情就非常的好。只不過後來投奔唐朝,效忠大唐。最重要的是,蕭瑀曾經是秦王府李世民堅定地擁護者,也是李世民招攬的重要大臣,事實上這一切都是李淵授命的,他讓蕭瑀潛伏在李世民的身邊,就是想要知道李世民的一舉一動。因此,李淵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只不過三個兒子的死,給他造成沉重的打擊,必須尋找一個宣洩口,那個人就是罪魁禍首——長孫無忌。
實際上,蕭瑀在朝中一直以為都是唐高祖李淵的人,處於中立;在得到李淵的授命後,他才選擇跟隨在李世民的身邊。唐高祖李淵見蕭瑀都替李逍遙說情,也是非常的驚訝。李淵知道蕭瑀根本就不可能與逍遙有任何的交情,而且蕭瑀說話在李淵的心中有些份量。但是所有人都不知道,蕭瑀之所以幫李逍遙說話,是為了報答李逍遙當年安全護送自己的姐姐蕭皇后回到京城。
李淵陰沉著臉,怒目而視地盯著長孫無忌,他心中非常的憤怒。事實上,李淵也清楚地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只不過他更加痛恨的是長孫無忌。若非長孫無忌的建議,李建成、李世民等人不可能會走上最後一步,兵行險招。因此,李淵藉此向李逍遙發難,目的就是讓長孫無忌自己承認是他所為。
“既然你親口承認是你所為,朕也不想多說什麼!”李淵怒不可遏地大吼一聲,道:“來人,將長孫無忌推出午門斬首示眾!身為朝中重臣,明知親王們犯錯卻不思勸阻,反而變本加厲,蠱惑親王發動兵變,罪不可赦!……”
長孫無忌臉上沒有絲毫的恐懼,泰然處之,從容不迫地笑了笑。他知道話說出口,唐高祖李淵的怒火必定會遷移到自己的身上來,而這個也是長孫無忌心知肚明的。畢竟,李淵不可能真的對李逍遙下手,必須找一個替罪羊,而這個人又必定是他才行。只有這樣,李淵才不會大動肝火,李逍遙才能真正的名正言順登基為帝;並且,秦王李世民已死,長孫無忌心中的憤怒早已平息。李世民等人死去時,都自行懺悔,為得就是李逍遙能夠登上皇位,那麼他一人的性命與李逍遙登基為帝來說,根本就不值得一提。長孫無忌早已做好赴死的準備,怡然不懼。
眾人見唐高祖李淵直接下令處斬長孫無忌,李逍遙大驚失色道:“父皇……”
李淵見李逍遙等人驚詫不已的神情,又看見李逍遙心急如焚地模樣,還想到長孫無忌的確有治國之才,對大唐的忠心,李淵是知道的,死者已矣。如果長孫無忌的死,能夠換來李建成等人的復活,李淵一定會毫不猶豫的將他處死;縱然長孫無忌死了,李建成等人也不可能起死回生,而且大唐還失去了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無奈之下,李淵猶豫再三還是決定重新處置長孫無忌,沉聲道:“朕念你多年來為大唐立下不少功績,將功折罪,免除汝斬首之刑;但,死罪可免,活罪難逃,革除一切官職,杖刑一百,流放外地,永世不得入朝為官!”
長孫無忌早已做好赴死的準備,乍聽之下,他愣住了,急忙回道:“謝皇上不殺之恩!”
隨後,李淵命令護衛直接將長孫無忌帶出紫宸殿,押赴刑部,交由刑部查辦。玄武門之變,長孫無忌以一人之力,抗下所有的罪責,仕途一路再無任何的前景。然而,長孫無忌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至少,他一人的犧牲,換來的是李逍遙的一步登天。
長孫無忌被貶黜,罷官查辦,此時暫且告一段落。此時,紫宸殿不僅僅聚集著李逍遙及其麾下將領,還有一直以來都跟隨在李淵身邊的肱骨大臣。紫宸殿內氣氛再次顯得壓抑起來,唐高祖李淵打破沉默,略過李逍遙等人,直接望向了黃門侍郎裴寂,李淵開門見山地問道:“不料今天竟然會出現這種事情,你們認為應當怎麼辦呢?”
裴寂見李淵詢問自己,毫無任何的準備,他沉默不語。畢竟,裴寂也是東宮的人,一直都是前太子李建成的擁護者,李淵詢問於他,使得裴寂精神恍惚,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回答。然而,江國公陳叔達站出來,沉聲道:“蜀王與齊王雖然參與了舉義兵反抗隋朝的謀略,但是沒有真正的為大唐立下功勞;秦王率領大軍立下些許戰功,卻在朝中拉幫結派,勢力龐大。他們都是嫉妒逍遙王的赫赫戰功,軍中威望高,便一起策劃奸邪的陰謀。現在,逍遙王已經給過他們機會,然而他們卻不知道珍惜,最後自刎謝罪。逍遙王功蓋宇宙,天下歸心,陛下如果能夠決定立他為太子,將國家大事委託於他,就不會再生事端了。”
眾人見陳叔達建議唐高祖李淵立逍遙王為太子,皆是大吃一驚,就連李逍遙、李淵兩人都驚詫不已。李逍遙自知與陳叔達甚少交集,就連李淵都愣住了,他們都沒有想到陳叔達居然開門見山的諫言。眾人以為就陳叔達一人如此說道,沒想到宋國公、尚書左僕射蕭瑀也躬身奏請道:“啟奏皇上,臣也覺得江國公所言極是,此乃民心所向,眾望所歸,理當立逍遙王為太子!”
蕭瑀乃是蕭皇后之弟,乃是前隋的國舅爺。並且,蕭瑀的妻子是獨孤皇后的娘家侄女;李淵是獨孤皇后的親外甥。因此,李淵與蕭瑀之妻是姑舅表兄妹,使得他們兩人當年同在隋朝做官時交情就非常的好。只不過後來投奔唐朝,效忠大唐。最重要的是,蕭瑀曾經是秦王府李世民堅定地擁護者,也是李世民招攬的重要大臣,事實上這一切都是李淵授命的,他讓蕭瑀潛伏在李世民的身邊,就是想要知道李世民的一舉一動。因此,李淵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只不過三個兒子的死,給他造成沉重的打擊,必須尋找一個宣洩口,那個人就是罪魁禍首——長孫無忌。
實際上,蕭瑀在朝中一直以為都是唐高祖李淵的人,處於中立;在得到李淵的授命後,他才選擇跟隨在李世民的身邊。唐高祖李淵見蕭瑀都替李逍遙說情,也是非常的驚訝。李淵知道蕭瑀根本就不可能與逍遙有任何的交情,而且蕭瑀說話在李淵的心中有些份量。但是所有人都不知道,蕭瑀之所以幫李逍遙說話,是為了報答李逍遙當年安全護送自己的姐姐蕭皇后回到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