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頁
“他們已經彈盡糧絕,”侍從室主任附合說,“只要窮追猛打就不難消滅……”
“關鍵是不使其落地生根。……”
無窮無盡的俘虜群,在山彎處蜿蜒,前不見頭,後不見尾,兩旁是頭戴鋼盔手執嶄新的步槍趾高氣揚的押解者,與俘虜恰成鮮明的對比。
解說詞拖的很長,不厭其煩地報告俘虜所部番號及最高官階和名字。
鏡頭不斷地重複出現。
蔣介石不久就厭倦了,他想的是白崇禧。
“這個人比何健滑頭,他先把共軍主力放過去,待其半渡而後擊,‘避其精銳,擊其惰歸。’損失少而斬獲多……”
“對敵人足智多謀是好的,”侍從室主任很懂得蔣介石的心情,“用來對付自己人,就可悲了。……”
白崇禧與蔣介石鬥法是無時不在的,但他卻常常敗在蔣介石手下。
白崇禧自幼就學會寧用智取不用力敵的戰法。他在自傳中,講過少年時的一個故事:
9歲時,他與6歲的弟弟一起上學。在同學中,有個17歲的校內年齡最大的叫毛長林的學生,性情暴戾,品德極壞,經常欺侮他兄弟二人,勒令他們供其零錢、食物以作“貢品”,不能滿足其勒索,便拳腳相加。白崇禧雖惱恨,但力弱而不能敵,便與六弟密商以智取勝之法。某日放學乘毛長林步下五級石階時,他乘其不備從背後猛力一推,毛長林翻滾而下,他讓6弟先回家告知父親說明原委,而自己則先匿藏村後山岩之內,靜候事件的了結。9歲幼童作此精細安排,絕非一般。
他也善於自行其事陽奉陰違。1915年,他在桂軍馬曉軍的模範營當連長。當時廣西匪患極為嚴重:“無處無山,無山無洞,無洞無匪。”當時廣西政府對待股匪均採用招安政策,自陸榮廷做督軍始,因陸在當清兵時將法國領事的狗踢入河中而受通緝,陸懼罪潛逃落入綠林,專入安南搶劫法國人,以示報復,而將所獲財物接濟貧苦人家,從而獲得勞苦人民的擁戴,勢力日益龐大,後為清官蘇宮保招撫,由隊長、管帶升到邊防督辦,辛亥起義,王芝祥以桂督相讓,陸榮廷便掌握了廣西軍政大權。
陸榮廷自己當過土匪,又是被招安者,他當政後,力主採用招撫政策。
那時。白崇禧雖然是個22歲的連長,卻力主剿重於招。他在所招安的200多名土匪中撿出80餘名慣匪,欲殺之而絕後患。營長不敢作主,而去請示陸榮廷,陸聞之大怒,責問馬營長:“如開殺戮,各地匪皆不來就撫,全省治安由誰負責?”
白崇禧聞後,決定獨斷獨行,卻又不能犯上,只能用計。他將所要殺之慣匪,先施優待——放假三日回鄉去過中秋節,嚴令他們按期歸營。80餘名慣匪如期歸來後,他怒不可遏,詭稱有人舉報他們中間有人回鄉為非作歹,有負他的優待之意,慣匪們皆說絕無此事,白崇禧則說舉報人在學校內等候,定能認出犯罪之人,令其全部到學校去讓舉報者辨認。慣匪願往,以證其無罪,乃魚貫入校。校內早伏士兵,逐個捕捉,當夜將其全部槍決。即報馬曉軍營長,說“該伙匪徒晚間搶槍謀叛,事起倉卒,因不及請示辦法,恐有誤戌機,故用緊急處分將全部匪首80餘名槍決。”
生米做成熟飯,陸榮廷只能接受既成事實,成為廣西清鄉剿匪史上的一件大事。匪首即除,匪幫散去。從此,招撫政策,改為進剿政策。
蔣介石對白崇禧研究得很透,他對他的親密顧問端納曾說過:“白崇禧是一匹難騎的馬!”
端納回答得很巧妙:
“好騎手可以把他變成千里駒。”
這就是蔣介石既怨恨他又要用他的尷尬處境。“蔣桂戰爭”結束還不到5年,他對桂系地方實力派還能有多大的指望呢?
《七千俘虜》放完了。蔣介石站起來,對侍從室主任說:
“白崇禧又要高價討賞了。……”
蔣介石的內心是苦澀的。這些地方勢力派,虛報邀賞,不給軍餉不幹事。但大量的軍費交給他們,那不等於割肉養虎壯大了異己嗎?
“白崇禧所採取的追剿辦法很有創造性,除了信上寫的堅壁清野外,還有更有效的一手,”侍從室主任跟隨蔣介石回辦公室,邊走邊說,“值得推廣。”
“你說,……”
“他派多股便衣人員偽裝共軍在共軍所到之處,對當地居民加以燒殺,……”
“好!好!”蔣介石興奮地說,“這是防止共匪就地紮根的好辦法。……你給白健生發個電,嘉勉幾句,並對各追剿部隊發出指令,……嗯,要多激勵幾句,讓他們窮追不捨,積極殲敵,切勿避戰,尉繚子不是說過嗎?‘求敵若求亡子,……’(注)黨國安危,在此一舉了。……”
(註:尉繚,戰國時代軍事家著有《尉繚》三十峨,列入兵形勢家,今尚存十四篇,稱《尉繚子》。)
當侍從主任和副官長離去之後,已是深夜十一時,蔣介石無意睡眠,繼續處理案頭公文、批件。
12月3日報載:
寧都寒衣運送完畢。
“關鍵是不使其落地生根。……”
無窮無盡的俘虜群,在山彎處蜿蜒,前不見頭,後不見尾,兩旁是頭戴鋼盔手執嶄新的步槍趾高氣揚的押解者,與俘虜恰成鮮明的對比。
解說詞拖的很長,不厭其煩地報告俘虜所部番號及最高官階和名字。
鏡頭不斷地重複出現。
蔣介石不久就厭倦了,他想的是白崇禧。
“這個人比何健滑頭,他先把共軍主力放過去,待其半渡而後擊,‘避其精銳,擊其惰歸。’損失少而斬獲多……”
“對敵人足智多謀是好的,”侍從室主任很懂得蔣介石的心情,“用來對付自己人,就可悲了。……”
白崇禧與蔣介石鬥法是無時不在的,但他卻常常敗在蔣介石手下。
白崇禧自幼就學會寧用智取不用力敵的戰法。他在自傳中,講過少年時的一個故事:
9歲時,他與6歲的弟弟一起上學。在同學中,有個17歲的校內年齡最大的叫毛長林的學生,性情暴戾,品德極壞,經常欺侮他兄弟二人,勒令他們供其零錢、食物以作“貢品”,不能滿足其勒索,便拳腳相加。白崇禧雖惱恨,但力弱而不能敵,便與六弟密商以智取勝之法。某日放學乘毛長林步下五級石階時,他乘其不備從背後猛力一推,毛長林翻滾而下,他讓6弟先回家告知父親說明原委,而自己則先匿藏村後山岩之內,靜候事件的了結。9歲幼童作此精細安排,絕非一般。
他也善於自行其事陽奉陰違。1915年,他在桂軍馬曉軍的模範營當連長。當時廣西匪患極為嚴重:“無處無山,無山無洞,無洞無匪。”當時廣西政府對待股匪均採用招安政策,自陸榮廷做督軍始,因陸在當清兵時將法國領事的狗踢入河中而受通緝,陸懼罪潛逃落入綠林,專入安南搶劫法國人,以示報復,而將所獲財物接濟貧苦人家,從而獲得勞苦人民的擁戴,勢力日益龐大,後為清官蘇宮保招撫,由隊長、管帶升到邊防督辦,辛亥起義,王芝祥以桂督相讓,陸榮廷便掌握了廣西軍政大權。
陸榮廷自己當過土匪,又是被招安者,他當政後,力主採用招撫政策。
那時。白崇禧雖然是個22歲的連長,卻力主剿重於招。他在所招安的200多名土匪中撿出80餘名慣匪,欲殺之而絕後患。營長不敢作主,而去請示陸榮廷,陸聞之大怒,責問馬營長:“如開殺戮,各地匪皆不來就撫,全省治安由誰負責?”
白崇禧聞後,決定獨斷獨行,卻又不能犯上,只能用計。他將所要殺之慣匪,先施優待——放假三日回鄉去過中秋節,嚴令他們按期歸營。80餘名慣匪如期歸來後,他怒不可遏,詭稱有人舉報他們中間有人回鄉為非作歹,有負他的優待之意,慣匪們皆說絕無此事,白崇禧則說舉報人在學校內等候,定能認出犯罪之人,令其全部到學校去讓舉報者辨認。慣匪願往,以證其無罪,乃魚貫入校。校內早伏士兵,逐個捕捉,當夜將其全部槍決。即報馬曉軍營長,說“該伙匪徒晚間搶槍謀叛,事起倉卒,因不及請示辦法,恐有誤戌機,故用緊急處分將全部匪首80餘名槍決。”
生米做成熟飯,陸榮廷只能接受既成事實,成為廣西清鄉剿匪史上的一件大事。匪首即除,匪幫散去。從此,招撫政策,改為進剿政策。
蔣介石對白崇禧研究得很透,他對他的親密顧問端納曾說過:“白崇禧是一匹難騎的馬!”
端納回答得很巧妙:
“好騎手可以把他變成千里駒。”
這就是蔣介石既怨恨他又要用他的尷尬處境。“蔣桂戰爭”結束還不到5年,他對桂系地方實力派還能有多大的指望呢?
《七千俘虜》放完了。蔣介石站起來,對侍從室主任說:
“白崇禧又要高價討賞了。……”
蔣介石的內心是苦澀的。這些地方勢力派,虛報邀賞,不給軍餉不幹事。但大量的軍費交給他們,那不等於割肉養虎壯大了異己嗎?
“白崇禧所採取的追剿辦法很有創造性,除了信上寫的堅壁清野外,還有更有效的一手,”侍從室主任跟隨蔣介石回辦公室,邊走邊說,“值得推廣。”
“你說,……”
“他派多股便衣人員偽裝共軍在共軍所到之處,對當地居民加以燒殺,……”
“好!好!”蔣介石興奮地說,“這是防止共匪就地紮根的好辦法。……你給白健生發個電,嘉勉幾句,並對各追剿部隊發出指令,……嗯,要多激勵幾句,讓他們窮追不捨,積極殲敵,切勿避戰,尉繚子不是說過嗎?‘求敵若求亡子,……’(注)黨國安危,在此一舉了。……”
(註:尉繚,戰國時代軍事家著有《尉繚》三十峨,列入兵形勢家,今尚存十四篇,稱《尉繚子》。)
當侍從主任和副官長離去之後,已是深夜十一時,蔣介石無意睡眠,繼續處理案頭公文、批件。
12月3日報載:
寧都寒衣運送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