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煙盤兒富麗煙味兒香,菸斗兒精緻煙泡兒黃。斷送了多少好時光,改變了多少人模樣!牙如漆,嘴成方,背如弓,肩向上,眼淚鼻涕隨時淌!啊!你快快吹滅了迷魂的燈!你快快放下了自殺的槍!換一換口味來買塊糖,誰甜誰苦自己去嘗!賣糖呀賣糖、賣糖呀賣糖!

  斷送了多少好時光,改變了多少人模樣!牙如漆,嘴成方,背如弓,肩向上,眼淚鼻涕隨時淌!啊!你快快吹滅了迷魂的燈!你快快放下了自殺的槍!換一換口味來買塊糖,誰甜誰苦自己去嘗!賣糖呀賣糖、賣糖呀賣糖!”

  兩首歌翻來覆去的唱,一首名為《戒菸歌》,一首名為《賣糖歌》。這兩首歌本身就是勸誡人放棄吸食煙土的歌謠,也勉強算得上是有些正能量。再加上李香蘭的歌喉輕柔婉轉,所以,這個差事實在算不上是個苦差事。

  夜無光自從和餘生認識之後,便踏入電影界。順帶著認識了不少音樂界的人士,再加上餘生時不時的給夜無光灌輸一些從後世帶來一些超越這個時代的知識和視角,雖然沒法給李香蘭專業性的評價,但是好壞還能分得清。

  李香蘭也把夜無光當成了一個普通聽眾。在她看來,不管是什麼歌,當聽眾感覺不錯的時候,才是真的不錯。不過,無論她怎麼努力,在她練歌的時候,聽眾也只有夜無光一個而已。按照尋常慣例,同一劇組的人,即便平日關係疏遠,在拍戲的時候,也會相互探望一下,以便對戲的時候相互熟悉。即便劇本中沒有對手戲,也可以在拍戲之餘結交人脈,拉拉關係。

  可是,並沒有一個中國演員來李香蘭練歌處探訪。所有的中國籍演員,對李香蘭的態度都是客氣且疏遠。已經有“電影皇后”之稱的陳雲裳,從不和李香蘭在拍戲之餘有所交談。這讓在滿洲映畫一向大受歡迎的李香蘭很是失落。

  練歌之餘,李香蘭難免和夜無光有所交談。

  “夜君,我很困惑。我怎麼樣才能得到劇組裡面,其他人的好感呢?你們中國人對日本人的態度很是奇怪,雖然有的人臣服,雖然有的人對日本人很尊敬,但是,自護總會有自己的盤算。即便是一些著名的親日人士,也總讓我覺得很有疏離感。這一點和日本人從來都不同,日本人信仰天皇,就會一直虔誠的信仰下去。究竟是中國人本身沒有信仰?還是我本身做的不夠?我並沒有欺壓過任何一個中國人……”

  夜無光啞然,他記得餘生曾經和他討論過這個問題。在餘生的觀念中,似乎中國人是沒有信仰的,畢竟餘生看過後世中國古典文化的衰頹和價值觀混亂時的群魔亂舞。想不到,李香蘭也會想到這一層。

  第一百四十三章 同化(二)第二更

  不過,夜無光覺得餘生說的並不對,於是答道:“淑子,中國人並非是沒有信仰的。只不過,中國並不信仰外物,只是信仰自己而已。《易經》之中有一句話——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厚德載物。”

  “這句話其實已經很好的詮釋了中國人的信仰和生存問題問題。中國人所謂的自強不息,其內核便是依靠自己,不寄望於他人,所篤信的力量,完全來自於自身。而所謂的厚德載物,卻是體制之中的道德。中國人文明的根基便是農業文明,這種文明對人最基本的束縛,便是一個群體,一個體制。正因如此,中國人幾乎是世界上最適合生存於一個體制之內的民族。”

  “無論是漢唐還是前清,中國人帝制不滅的原因,是因為中國文明本身就認可這種體制。但是,這個體制,和體制之上的那個皇座並非是中國人的信仰。藉助體制之力才是根本目的。只要身在體制之中,自身的生存便有了保障。並且可以一步一步的爬上去,藉助體制之力將自身推到一個高峰。所以,中國人自古就是內鬥內行。其深層原因,便是在體制之內生存的太久了。”

  “而對於中國人而言,你們日本人即便再驕橫,即便是有文化侵略,對中國人而言,也不過是換了一種體制而已。中國人,即便是汪精衛和周佛海之流,也不過是借用你們日本人支撐起來的體制而已。真心相待,奉為信仰是絕不可能的事情!”

  “可是許多日本人,包括我和我的父母,都很喜歡中國的文化啊!前幾天,還聽說憲兵隊的隊長們搜集了許多中國的字畫和書籍,這幾天就要搭在軍艦送回日本珍藏。如果中國人都是這麼想的,就太讓人傷心了。另外,既然夜君對日本的天皇並無信仰,又為什麼會和日本人如此親善呢?”

  夜無光一笑:“因為我覺得日本早晚會變成中國的一部分!”

  李香蘭一驚:“啊?”

  夜無光接著道:“雖然日本人對於和自己不同文化的態度,從來都是加以改造之後,再進行吸收和學習。但是,淑子,你不覺得中國和日本的文化有太多相似之處了麼?即便是你們文化核心的隱忍和武士道精神,也不過中國文化內核的一部分。簡直如同物之兩面,雖然有陰影,有光明,但是其內質相同,不可分割。”

  “你們從中國學習到的東西太多,從先秦至明清,數千年的時間,其中雖然有各種改變,但,換湯不換藥。日本文化想要同化中國文化,純屬做夢。你們推廣日文,但是在學生們發現日文和漢字的相似之後,到底是會學漢字還是會學日文呢?你們劫掠中國文物,研究中國文化,研究的成果被推廣後,究竟是日本同化了中國,還是中國同化了日本呢?一滴水滴入海中,海仍舊是海,那一滴水卻已經不見蹤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