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當然,好吃的海鮮並不只是海參一種。香港海鮮,最有代表性的,是石斑魚。石斑魚肉多,且鮮美。在後世,也是一種上檔次的海鮮。在此時的香港,更是人們的最愛。而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後世,乃至於,後世的香港大學還曾在全球捕撈海洋魚類過度的情況下,做過對石斑魚專門的調查研究。

  在後世的二零零九年,全球有超過二十七點五萬噸的石斑魚被吃掉。約合九千萬條之多。一百六十三個石斑魚品種,有二十種面臨滅絕。而其中的五種,已經被人類吃成了瀕危物種。

  不過,在這個時代,石斑魚完全沒有滅絕的憂慮。甚至,由於人類之間的戰爭,海洋生物還就此得以繁衍生息,數量大增起來。所以,餘生和青小藝一眾人等,盡可開懷大吃。兩條巨大的清蒸石斑魚,幾乎是在轉瞬之間,便只剩下了一個骨頭架子。

  而就在眾人盡興吃喝的時候,餘生所住的別墅門外,響起敲門聲。眾人一愣,話說,他們在香港並沒有熟人。又有誰會主動上門呢?難道是日本人賊心不死?

  餘生功夫最高,當然由他開門。開門後,卻見門外站著一個文質彬彬的圓臉男子,戴著一副碩大的眼鏡。就在這個男子準備自我介紹時,餘生越看這個男子越熟悉。猛然間腦海中靈光一現,想起後世看過的照片,驚呼道:“您是蔡楚生!”

  **********

  筒子們,今日有些瑣事,只有一更了。另外,清唱並不想寫一部“你打我一下,我再打你一下”,如同機器一般的小說。會在文中關注一些當時歷史和人文的細節。這些細節絕大部分都是清唱查過資料的,確是史實,不是灌水。

  第一百一十二章 才子佳人(一)(第一更)

  蔡楚生此人,在中國電影史上,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在後世,他被電影界評定為“中國進步電影的先驅者”和“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的奠基人”!蔡楚生生於上海,幼年時讀過私塾。不過,他的家境也不過剛能維持溫飽而已。並不是什麼大富大貴之家。

  不過此時民國初立,各種樊籠被打破。所以,蔡楚生雖然生在民國之前,但少年時,卻看盡中國的滄桑劇變。思想並不受束縛。

  一九二五年,蔡楚生十九歲,已經自立。在汕頭參加了店員工會。因為文青病病入膏肓,所以自己組建起一個話劇社。只是當時喜歡話劇的人並不多,也不過是些青年人而已。只是這些人喜歡歸喜歡,真的能投入大量時間表演話劇的,仍舊是少數。所以,蔡楚生一個人兼任了編劇、導演、演員、布景、化妝、服裝等等職務。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雖然這劇社中,真正有用的人只有蔡楚生一個,但是蔡楚生仍舊將劇社經營的有聲有色。並招攬了幾個和他一樣文青病深入骨髓的年輕人。

  到了一九二六年,上海華劇影片公司到汕頭拍攝外景。由於對汕頭並不熟悉,便找了幾個電影界同仁,希望找到一個能給他們尋找汕頭各種景致、對汕頭比較熟悉並對電影和戲劇有一定了解的人。

  而蔡楚生家在上海灘和汕頭都有些人脈,轉彎抹角,這事情便找到了蔡楚生頭上。蔡楚生聞言大喜過望。帶著電影公司的人把汕頭的外景拍了個遍。就此,蔡楚生算是找到緩解其文青病的良藥——電影!

  電影對人的衝擊力,其實遠遠大於戲劇。光影交錯中,時間與空間再也不成為人與事的束縛。蔡楚生在幫上海華劇影片公司的人找景的同時,算是在建立起自己在電影界最初的一點人脈。

  而此時的中國,拍電影最多的地方,便是上海。此時的上海灘幾乎聚集了所有中國電影的精英人才。所以,對電影心嚮往之的蔡楚生在一九二九年,便毅然到了上海。

  這時候的上海灘由於電影行業發展極快,所以,也需要大量的人才。而此時的中國,真正了解電影行業的人卻並不多。遠遠不如後世在各大影城外面排隊等著當群眾演員領盒飯的人多。向蔡楚生這樣對電影一知半解,對戲劇了解頗深的人,已經算是頂尖的人才了。

  所以,蔡楚生在電影行業找到一兩個職位並非難事。只不過,他畢竟資歷尚淺,一開始也不過只是在上海灘掙扎求存而已。到了上海後,先後任職幾家公司,做過演員、劇務、美工、宣傳、場記、布景、副導演、編劇等一切和電影有關的工作。

  而在這些工作中,蔡楚生的光芒很快的顯現出來。一九二九年,蔡楚生被此時上海灘的電影界達人鄭正秋相中,成為鄭正秋的助理導演和副導演。加入了此時上海灘電影業的巨頭明星影片公司,從此在電影界有了自己的地位。

  一九二九年,蔡楚生協助鄭正秋拍攝了《戰地小同胞》。一九三零年到一九三一年,先後協助鄭正秋拍攝《碎琴樓》、《桃花湖》、《紅淚影》等六部電影。

  而經過這六部電影,蔡楚生拍攝電影的技巧已經漸趨純熟,可以獨當一面。到了一九三一年夏天,蔡楚生加入聯華影業公司。獨立編導電影《南國之春》和《粉紅色的夢》。而在這兩部電影選角時,蔡楚生曾數次向阮玲玉發出邀請。

  此時的阮玲玉已然是聲名顯赫的大明星,對於蔡楚生這種剛出道的新人拍攝的電影,自然不會有什麼興趣。所以,數次拒絕蔡楚生的邀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