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若是趕上天氣不好,一個月能走出山西就算是好的了。

  而漢軍卻僅僅只用了半個月的時間,便閃電般的收復了山西。

  經此一役之後,對於漢軍的實力,更是讓這些商人稍稍的有些忌諱了起來。

  而五日前,陳兵河南、山東兩地邊境地區的第四軍、第五軍兩個軍共計二十餘萬人幾乎同時南下,據說河南那邊的第四軍因為得到了兩個師的補充,現如今已經占領了漢口,如果不是缺少渡船的話,怕是已經占領了整個武漢三鎮。

  而第五軍也並不比第四軍慢多少,畢竟第四軍是從信陽出,距離武漢並不遠。

  相比較於第四軍的神進軍,第五軍卻是真正讓這些人擔憂的對象,畢竟第五軍可是直接朝著上海撲過來的,也由不得他們不擔心。

  「或許我等可以尋求洋人的庇護!」一人忽然開口道。

  「不可,此舉不妙,大為不妙!」徐潤站起來否定道。

  徐潤年僅15歲便隨叔父前往上海,19歲便獲准入上堂幫帳,24歲便升任主帳,不久之後接任副買辦。

  隨後更是以驚人的手筆,想常人所不敢想,做常人所不敢做之事,迅的積累起了大筆的財富。

  如果非要給徐潤安個門派的話,那麼他是屬於地產派的,沒錯,就是靠著房地產起家的。鼎盛時期,上海每十家店鋪便有一家與徐潤有關係,或是直接控股,或是與他人聯合控股。

  而徐潤能夠在這個年代便依靠著房地產,自然有遠常人的眼光。

  「那漢軍王思銳歷來仇恨洋人,從庚子國難時期便能看出,之後雖與洋人相處還算和睦,可那也只是不得已而為之。依鄙人所看,我們投靠了洋人或許會保一時平安,可一旦等他統一了全國,最遲三五年,便是我等的末日。

  眼下洋人只能依靠艦船大炮轟開我們的國門,可是在6地上,王思銳的漢軍卻不是清軍,他們不僅打敗了聯軍,更是單獨打敗了兩個師團的日軍,而兩個師團的日軍意味著什麼?甲午之時,他們可是占領了整個東北的。以王思銳的傲氣,我們若是投靠洋人,必將會死的更快。

  且,一旦我們這麼做了,也必將遭受萬人唾棄,恐怕就是死了,也找不到一處葬身之處。」徐潤說出了自己的理由。

  其實徐潤又何嘗不知?他早就已經做好準備了,甚至在收到王思銳要捐爵的消息以後,便在家中準備了十萬兩白銀打算捐爵,只不過因為漢軍還沒有到上海,他也沒辦法將十萬兩白銀帶去京城,所以這件事情也就暫時放了下來。

  以徐潤那刁鑽的眼光,又何嘗看不出漢軍的強盛?

  若僅僅只是兵強那也就罷了,可是徐潤聽聞,在京城那裡有一座規模甚大的工業園區,裡面儘是軍工產業,這才是徐潤覺得王思銳最可怕的地方。

  只要有源源不斷的武器彈藥,那麼漢軍一時半會兒的就不會沒落,而王思銳又手握北方五地,軍隊的軍餉是不會缺少的。

  有錢,有槍,有人,有地,徐潤實在想不到王思銳要怎麼作死才能失敗?

  「潤立兄言之有理,此處也正是老夫擔憂所在,唉,大清氣數已盡吶……」盛宣懷嘆了口氣,說道。

  話都說到了這份上,若是在場的諸位還不明白的話,那這輩子算是白活了。

  徐潤已經為他們分析了投靠洋人的壞處,並且闡明了王思銳的厲害之處。而盛宣懷也及時的作出了表態,那麼其他人自然也知道該怎麼做了,畢竟王思銳也是派人秘密的找過他們的,現在有人主動提出,那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244:第一個投降的地區

  很顯然,王思銳並沒有主動的去作死,反而是給了那些南方的總督們作死的機會。

  短短半天的商議,這些南部最有權勢的商界大佬們便達成了一致。

  其實也不能說是速度快,主要還是因為王思銳前期已經對他們進行了一番勸降,加上漢軍近幾年來的強勢表現,加上也有不少人曾經去過漢軍統治之下的地區經商。

  他們觀察過那裡的百姓,觀察過那裡的商業。

  無論是百姓也好,商人也好,亦或者作為尚未投靠的商人也罷。

  他們都不得不承認,目前王思銳統治之下的區域,才是百姓最理想的生活區域,是商人們最理想的經商天堂。

  儘管在那裡他們可能不會得到任何政策性的支持,他們也得不到任何官府的支持。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以他們目前的實力,只要想做,沒有官府的支持,僅憑著正當競爭,也不是那些小商小販們能夠抗衡的。

  換句話說,之前的王思銳還需要藉助清廷的虎威來發號施令,做出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舉動來。

  反觀現在呢?當王思銳有了足夠的實力之後,清廷的虎威甚至還不及漢軍的威名更加有效。

  這句話用在他們這裡也是相同的道理。

  在確認了要投靠王思銳之後,一幫大佬們又商量了一些其他的事情,比如大軍過江的事情。

  這個可不是小事,不僅僅要考慮大軍如何過江,同時還要保證大軍的後勤輜重問題。

  雖說糧草可以在江南地區就近補給,他們這些商人們做到這一點也並不難,可漢軍的武器彈藥,那就是他們束手無策的了。

  不過好在盛宣懷手下有不少的內河貨輪,倒是可以解燃眉之需,只是這時間一久,怕是也會影響到他正常的生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