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第四,入侵的決策表明“火神派”不願與其他國家達成協議或妥協。儘管在競選演講中談到聯盟的重要性,但在他們看來,盟國少一點或沒有盟國,比做出可能限制美國在海外行動自由的交易要好得多。確實,拉姆斯菲爾德曾一度暗示,美國如果不是渴望的話,至少願意在沒有其在國際事務中最親密的盟國和夥伴英國支持的情況下開戰。甚至連“火神派”里最願意妥協的科林?鮑威爾,也毫不猶豫地支持了美國幾個最重要的盟國(及聯合國安理會其他主要成員國)所反對的軍事入侵。
最後,伊拉克戰爭展示了“火神派”對五角大樓保羅?沃爾福威茨的幕僚們在冷戰結束時起草的戰略的承諾:美國應當把軍事實力建設到這樣一個水平,以至於任何國家若與之競爭,不但得不到好處,經濟還會受到嚴重削弱。這篇1992年五角大樓報告的初稿,提到美國必須阻止任何可與之匹敵的大國的出現。後來,由沃爾福威茨的助手斯庫特?利比改寫並以切尼的名義於1993年初發表的版本,對“塑造未來安全環境”的需要描寫得更加模糊。通過對伊戰爭和試圖把中東民主化,布希政府為這個概念的含義提供了一個經典的例子。內部邏輯很簡單。恐怖主義已成為對美國的主要安全威脅;而恐怖主義又主要興起於中東;因此,“塑造未來的安全環境”就意味著改變中東的整個政治和社會結構。
第52節:結束語(3)
有時,“火神派”稱,理解他們侵略伊拉克決策唯一的因果關係背景是“9?11”的恐怖襲擊。“‘9?11’對我來說是個轉折點,我看到恐怖主義可能不止殺害三千人,而是三十萬或三百萬人,”沃爾福威茨說。⑥
毫無疑問,“9?11”襲擊對“火神派”和美國全國產生了同樣深遠的影響。問題是,是什麼了影響了“火神派”對那場創傷的獨特反應?並非所有的美國領導人都像“火神派”那樣反應;並非所有的外交政策班子都會對恐怖主義宣戰,而且決心越來越大,最後導致入侵伊拉克。“火神派”的決策和“9?11”後的選擇掩蓋的,是怎樣的本能、態度和經歷呢?我們可以在“火神派”前三十幾年的經歷和思想中,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儘管他們有時否認,但“火神派”受到的是他們自己歷史的影響。
入侵伊拉克,這一布希政府最重大的外交決策,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火神派”的各個成員們。
這場戰爭比2001年的阿富汗戰爭還要突出地把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再次變成美國最顯赫的公眾人物。在他幾乎每天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拉姆斯菲爾德占領了五角大樓的講台,表現出他慣常的自信。“華盛頓還有比他更傑出的情況介紹人嗎?”《華盛頓郵報》一位記者這樣問道。⑦職業軍隊領導人被籠罩在拉姆斯菲爾德的陰影里;沒人能像科林?鮑威爾在擔任參聯會主席期間或諾曼?施瓦茨科普夫在“沙漠風暴”行動中那樣被允許占據舞台的中心。
開戰幾天後的短暫時間裡,拉姆斯菲爾德似乎陷入了嚴重的麻煩之中。當美軍部隊放慢了向巴格達的推進,而美國似乎正在走進一場艱難而漫長的鬥爭時,批評者譴責拉姆斯菲爾德制訂的計劃有失完善。有些人,包括退休的軍隊領導人抱怨,這位國防部長批准進行了一場人力不足的入侵。“對打仗,我比他[拉姆斯菲爾德]懂得多多了,”巴里?麥卡弗里將軍說,“問題在於,他們選擇用一個裝甲師奔襲250英里進攻巴格達,沒有後方掩護,也沒有第二條戰線。”⑧但是,僅僅幾天之內,美軍就開進了巴格達,伊拉克的抵抗瓦解了,對拉姆斯菲爾德作戰計劃的攻擊隨之很快就停止了。
拉姆斯菲爾德傲慢好戰的態度在戰爭結束時給他帶來進一步的麻煩。當爆發了搶劫,巴格達情況惡化到一片混亂時,國防部長對這些新聞的反應漫不經心,把它看做戰爭和專制政權終結的預料之中的副產品。“總會出點亂七八糟的事的!”拉姆斯菲爾德冷嘲熱諷地說,“是夠亂的,自由就是會亂。”⑨32年前,作為尼克森政府一名年輕的國內政策官員,拉姆斯菲爾德曾自告奮勇去負責東南亞的戰後重建,從而步入了外交政策領域。現在他作為國防部長,對戰後發生的事情,顯然沒有像對戰爭本身以及發展美軍的未來戰爭能力的任務那麼濃厚的興趣。
對拉姆斯菲爾德來說,出任布希政府的國防部長,是一個難得的角色。拉姆斯菲爾德70年代掌管五角大樓時,美國正努力從軍事失敗中恢復元氣,沒有爆發新的戰爭,美國的外交政策基本上由國務院決定。此次他掌管的五角大樓,則是個積極在海外從事軍事行動並已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動力的機構。五角大樓給了拉姆斯菲爾德一個機會,去展示他與媒體周旋的技巧以及重組和震懾大機構的能力。國防部長的工作也使他有沒完沒了的官僚仗要打,有形形色色強大的個人和機構利益要他去挑戰。
他從未成就早年當美國總統的抱負。拉姆斯菲爾德命中注定要成為美國最完美的戰爭部長,一個有時看起來甚至權蓋總統的內閣部長。他在第二個布希政府里的表現大概能使他的前老闆尼克森精神振奮。
最後,伊拉克戰爭展示了“火神派”對五角大樓保羅?沃爾福威茨的幕僚們在冷戰結束時起草的戰略的承諾:美國應當把軍事實力建設到這樣一個水平,以至於任何國家若與之競爭,不但得不到好處,經濟還會受到嚴重削弱。這篇1992年五角大樓報告的初稿,提到美國必須阻止任何可與之匹敵的大國的出現。後來,由沃爾福威茨的助手斯庫特?利比改寫並以切尼的名義於1993年初發表的版本,對“塑造未來安全環境”的需要描寫得更加模糊。通過對伊戰爭和試圖把中東民主化,布希政府為這個概念的含義提供了一個經典的例子。內部邏輯很簡單。恐怖主義已成為對美國的主要安全威脅;而恐怖主義又主要興起於中東;因此,“塑造未來的安全環境”就意味著改變中東的整個政治和社會結構。
第52節:結束語(3)
有時,“火神派”稱,理解他們侵略伊拉克決策唯一的因果關係背景是“9?11”的恐怖襲擊。“‘9?11’對我來說是個轉折點,我看到恐怖主義可能不止殺害三千人,而是三十萬或三百萬人,”沃爾福威茨說。⑥
毫無疑問,“9?11”襲擊對“火神派”和美國全國產生了同樣深遠的影響。問題是,是什麼了影響了“火神派”對那場創傷的獨特反應?並非所有的美國領導人都像“火神派”那樣反應;並非所有的外交政策班子都會對恐怖主義宣戰,而且決心越來越大,最後導致入侵伊拉克。“火神派”的決策和“9?11”後的選擇掩蓋的,是怎樣的本能、態度和經歷呢?我們可以在“火神派”前三十幾年的經歷和思想中,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儘管他們有時否認,但“火神派”受到的是他們自己歷史的影響。
入侵伊拉克,這一布希政府最重大的外交決策,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火神派”的各個成員們。
這場戰爭比2001年的阿富汗戰爭還要突出地把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再次變成美國最顯赫的公眾人物。在他幾乎每天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拉姆斯菲爾德占領了五角大樓的講台,表現出他慣常的自信。“華盛頓還有比他更傑出的情況介紹人嗎?”《華盛頓郵報》一位記者這樣問道。⑦職業軍隊領導人被籠罩在拉姆斯菲爾德的陰影里;沒人能像科林?鮑威爾在擔任參聯會主席期間或諾曼?施瓦茨科普夫在“沙漠風暴”行動中那樣被允許占據舞台的中心。
開戰幾天後的短暫時間裡,拉姆斯菲爾德似乎陷入了嚴重的麻煩之中。當美軍部隊放慢了向巴格達的推進,而美國似乎正在走進一場艱難而漫長的鬥爭時,批評者譴責拉姆斯菲爾德制訂的計劃有失完善。有些人,包括退休的軍隊領導人抱怨,這位國防部長批准進行了一場人力不足的入侵。“對打仗,我比他[拉姆斯菲爾德]懂得多多了,”巴里?麥卡弗里將軍說,“問題在於,他們選擇用一個裝甲師奔襲250英里進攻巴格達,沒有後方掩護,也沒有第二條戰線。”⑧但是,僅僅幾天之內,美軍就開進了巴格達,伊拉克的抵抗瓦解了,對拉姆斯菲爾德作戰計劃的攻擊隨之很快就停止了。
拉姆斯菲爾德傲慢好戰的態度在戰爭結束時給他帶來進一步的麻煩。當爆發了搶劫,巴格達情況惡化到一片混亂時,國防部長對這些新聞的反應漫不經心,把它看做戰爭和專制政權終結的預料之中的副產品。“總會出點亂七八糟的事的!”拉姆斯菲爾德冷嘲熱諷地說,“是夠亂的,自由就是會亂。”⑨32年前,作為尼克森政府一名年輕的國內政策官員,拉姆斯菲爾德曾自告奮勇去負責東南亞的戰後重建,從而步入了外交政策領域。現在他作為國防部長,對戰後發生的事情,顯然沒有像對戰爭本身以及發展美軍的未來戰爭能力的任務那麼濃厚的興趣。
對拉姆斯菲爾德來說,出任布希政府的國防部長,是一個難得的角色。拉姆斯菲爾德70年代掌管五角大樓時,美國正努力從軍事失敗中恢復元氣,沒有爆發新的戰爭,美國的外交政策基本上由國務院決定。此次他掌管的五角大樓,則是個積極在海外從事軍事行動並已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動力的機構。五角大樓給了拉姆斯菲爾德一個機會,去展示他與媒體周旋的技巧以及重組和震懾大機構的能力。國防部長的工作也使他有沒完沒了的官僚仗要打,有形形色色強大的個人和機構利益要他去挑戰。
他從未成就早年當美國總統的抱負。拉姆斯菲爾德命中注定要成為美國最完美的戰爭部長,一個有時看起來甚至權蓋總統的內閣部長。他在第二個布希政府里的表現大概能使他的前老闆尼克森精神振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