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敗報傳來之時,第九軍眾人心理是五味俱雜,太尉這次高調北伐的失敗,意味著他的軍事生涯就算結束了,在太子和彥崇的計劃中,能不能保住狗命都難說。

  為什麼就不敢殺童貫?彥崇出發前在東宮就對太子有過表示,只要太尉敢敗,老子就敢殺。

  但第九軍沒料到曲端和韓世忠陷在了北岸,整整五萬西軍,如果不去救援彥崇估計爺爺要將自己軍法從事。

  但怎麼去救?圍點打援是遊牧民族最擅長之事,何況敵軍中有遼國戰神耶律大石。

  彥崇已經不考慮太尉和辛興宗,他們應該沒這個膽量。

  歷史已經亂了,在自己和秦檜唆使下,太子提出北伐,事情將成之時,卻被幾名老賊使用巫蠱之禍奪了監軍之職。

  現在局面已經亂七八糟,自己再也沒有未卜先知的本事了。

  以現在手中這七千人馬,面對南北兩岸至少有八九萬的遼軍,對方還是以逸待勞等著自己前去。想到這裡彥崇心中就無比沉重。

  這七千人馬可是自己辛辛苦苦積攢的家底,拼光了可就成了光杆司令。

  “大郎,辛興宗三萬精兵不去救,憑什麼要我們第九軍去救?何況我們的主要任務在西北,並不在白溝。”

  說話者是折家的折可與,雖然和家主折可求同輩,但年紀卻是不大,也就二十出頭。

  彥崇在第九軍不讓人稱呼自己的軍職,區區一個副將稱呼起來也不好聽,所以大家習慣還是叫大郎。

  楊志搖搖頭,“必須要救,就算舍了這七尺身軀也要去救。”

  見眾人將目光匯集到自己身上,楊志看到彥崇鼓勵的目光,提高聲音繼續說道。

  “大郎是老種經略的嫡孫,是西軍未來的領袖和旗幟,在此危急存亡之時,如果能將北岸五萬西軍精銳救出,不但大郎威名遠播,種帥的威信也會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聽到這裡,眾將皆不由自主點點頭,凡事有利就有弊,壞事中自然也會有好事,就看你有沒有本事去實現。

  楊家算是娘家人,楊再興就是一個猛張飛,陷陣之將。所以彥崇打算好好培養楊志,至少要達到以後可以獨領一軍作戰。

  “說下去。”彥崇頭也不抬,眼光在沙盤上不停地遊走,比在樊樓時看三仙的嬌軀還要認真。

  “所以救援是必然的行為,所有的西軍都將眼光看向北岸,英雄應勢而生,而大郎必須要去當這個英難。”

  楊志將道理明白無誤的說出來,諸人皆默認這個戰略目的,但該如何去救卻沒人敢草率就提出建議,誰都知道遼人早就布置好口袋等著宋軍去鑽呢。”

  其實宋軍都將遼兵想的過於強大了,這也是晉王瞞天過海之計,為了釘住東面和北面的宋軍,遼國利用放船之策將辛興宗唬在霸州不敢妄動,不然遼軍哪敢抽調人馬去雄州和莫州。

  “遂州張順。”楊志重重地將手指向沙盤,“張順手上還有六千精兵,如果我們合兵一處,就有一萬三千人馬,當可一戰。”

  彥崇將目光收了回來,看了看眾將,“還有什麼意見嗎?”

  見眾人再無一語,彥崇將木棍一指,“這樣……”

  遂州城的張順聽到敗報後坐立不安,和手下研究後得出了一個可怕的結論。

  如果所料不差,大隊的遼國鐵騎是從長城口偷偷行軍至白溝河的,張順再派人去長城口,才發現不光遼軍過境,連二萬怨軍在郭藥師的帶領下也都尾隨著去了白溝河。

  張順臉色蒼白,這瀆職之罪論起來,夠得上殺頭了!沒奈何,張順將遂城所有兵馬召集到校場,準備東進去解白溝之危,就算戰死至少不會禍延家族。

  校場集合完畢後,共計有六千多兵馬,張順手執雙鞭,也不等後勤輔兵,急急放炮出征。

  張順也是西軍名將,自然知道陷入北岸的五萬西軍是何等危險,只恨不得能立即飛到白溝河血戰一場。

  步兵急行軍是領軍大忌,如果趕到戰場時全軍疲勞之極,戰鬥力會大幅減弱,更有覆軍蹶將之險。

  但此時的張順顧不了太多,急急催軍前行,幸好兩河平原不比陝西五路,宋夏邊境那是山多道陡,行軍速度想快也是很難,而兩河平原卻是一馬平川,放眼望去只能看見天邊的烏雲。

  “將軍。”親衛過來拉住張順戰馬,“前面就到安肅,要不要歇息一下?”

  看著身後已現疲態的士兵,張順眼露不忍,咬咬牙正想說話,卻聽見前面斥侯急報。

  “將軍,有請貼。”

  張順以為自己心急火燎耳朵出了問題,連聲問了幾遍,直到將請貼拿到手中這才感到莫名其妙。

  這請貼白色封皮,半尺來寬,一尺來長,封皮正中豎著貼一張紅紙條,紙條上幾個有力的大字,讓張順一下就把皺紋舒展開來。

  涇原第九軍副將種彥崇。

  張順抽開信封,見裡面的請帖是一張小一些的白紙,上面寫著在安肅名山樓備宴,請張將軍過往一敘。

  “叫將士們城外抓緊歇息。”吩咐完畢後張順打馬隨送貼之人直奔名山樓。

  第四十三章 撤、撤、撤!

  名山樓雖不算大型酒樓,到也有一份風雅,張順哪裡有心情去看那些盆花樹影,聽那些咿呀小曲,奔上樓來就見幾位年輕將軍全身甲冑坐在一大桌前已等待多時。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