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趙風這麼做,並不是故意要把年號弄的與公元年曆一致。

  而是有著第三個意思,便是想告誡後世子孫,孺子繼位的結果,可能就會被類似王莽這樣大權在握的人篡位。

  這方便趙風,日後新立一些,關於繼承人選的制度,也算是防範於未然。

  然後便當著眾人,派出使者,分別前往馬超與白文所在地,表示趙風認可了馬超的涼王之位,與白文的秦王之位。

  讓他們二人,分別上書,表示願意稱臣,奉趙風為帝。

  之後新增了親王、郡王、縣王,三個王爵爵位。

  親王,顯而易見,便是趙風親族的王爺,只有八個固定王爵,擁有少量兵權,不世襲。

  郡王,是屬於異姓王的,可世襲。

  要求便是他們自己去奪取非漢地的地盤,算是鼓勵那些有野心的世家、豪強,去對外侵略。

  對王朝的穩定,好處頗多,可以分掉不少野心家惦記帝位的心思,又能間接削弱各個世家、豪強。

  畢竟戰爭打的就是資源消耗,一但戰敗,一切都化為烏有。

  另外,也算是給了一個另類的晉升通道,那些有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想法的人,便可以去那些地方發光發熱。

  趙風這種舉措,也不算新創,而是把周制修改了之後,專門弄出來的。

  因為縱觀古代歷史,也就只有周朝,擴張的土地最多。

  同時趙風以山海經的名義,把世界大概地圖傳了出去。

  因為山海經里的地理位置,經過研究山海經的學士走訪,發現並不適用於漢朝的地理位置。

  所以趙風這麼說,還是擁有一定的可信度。

  至於想要反駁趙風說法的人,你先走遍全世界再說吧!

  剛好,趙風對於目前世界各地,分別是什麼朝代,也不太清楚。

  用山海經地理位置來代替,可以完美的去解釋。

  至於縣王,那就是縣侯的進階爵位,屬於大漢內的正常王爵,只世襲三世,如果沒有新立大功,便會削為縣侯。

  兩者實權差矣不大,主要就是王爵會更高貴一些。

  這種情況,大漢就有,只是很少很少,算是特殊的侯爵。

  趙風算是把縣王明面化了。

  比如平原郡鬲國、樂安郡益國、齊郡昌國、琅琊郡繒國、汝南郡宋國、魏郡涉國、中山國安國等等,這些都是縣國。

  最後,自然是大肆封賞。

  其中趙雲被封為武王,屬於親王。

  另外七位親王,暫時空缺。

  趙雲兼領驃騎將軍,張遼被封為車騎將軍,典韋為衛將軍。

  這三人,不管是軍功,還是資歷,都是當之無愧。

  至於大將軍之職,暫時空置。

  另外,前將軍為華雄,右將軍為張郃,左將軍為文丑,後將軍為周倉。

  這裡是根據軍功來定的。

  華雄當初幾次孤軍深入曹操腹地,沒有華雄的牽制、破壞,說不定趙風早就敗給了曹操,功勞不用多說。

  而張郃與文丑,則是分別拿下了不包括潁川郡的豫州地區、青州部分地區、徐州部分地區,與兗州的泰山郡。

  從奪取的治地來說,這二人算是最多的!

  周倉雖然能力有些水分,但畢竟是最早跟隨趙風的,綜合功勞,不可謂不多。

  剩餘的將領,基本就是四平四安了。

  然後空出來的將軍之職,又封給了其他人。

  文官方面。

  田豐被封為了太尉,邴原被封為了大司徒,王烈被封為了大司空。

  主要是除太尉外,大司徒與大司空,也沒什麼實權,所以便封給了邴原和王烈。

  大司馬與太尉的職權差不太多,這兩個職位本就不同置。

  還是靈帝末,以劉虞為大司馬,太尉不變,之後,太尉與大司馬,才同時設置。

  但趙風現在沒有任命大司馬的意圖。

  郭嘉、魯肅、滿寵、崔琰、荀諶、王機等人,暫列九卿。

  徐庶、龐統等人,目前功勞不夠,無法位列高官。

  之後所以官員的爵位,都分別晉升一級。

  袁耀被趙風封為了淮南王,算是接替了當初袁術的王爵,只是暫時沒有封地。

  趙風在洛陽坐鎮了三個月,等一切都步入了正規後,便興師動眾的趕到許都,接受了劉協的投降。

  餓的不成人樣的曹軍,被趙風打散後,加入了十五萬男兵,與五萬女兵,共三十萬大軍,分派到邊地去坐鎮了。

  畢竟提拔了那麼多將軍,各軍的編制,都發生了改變,整體擴編了不少。

  單憑張郃、文丑,就分去了三萬大軍。

  自此,曹家勢力覆滅!

  趙風也沒對曹丕等人趕盡殺絕,全部帶回洛陽安置。

  算是就近看管起來。

  除了曹家親族,類似荀彧、許褚等人,都安排到基層去干起。

  劉協被趙風封為了安王,算是縣王,只是身份特殊,需要待在洛陽養老。

  隨後半個月,劉琦帶著甘寧殘軍,趕到汝南郡求救。

  趙風令張郃與文丑,率領五萬本部大軍,隨劉琦與甘寧的殘部,返回了荊州,準備借劉琦的名義,插手荊州之事。

  然後令夏侯蘭與太史慈,率領四萬本部大軍,前去汝南郡接替張郃與文丑的位置,坐鎮豫州。

章節目錄